想回应一下对于第二点的争议
原po认为
第二点:2.讨论是否允许球员将“心理健康”类比为伤兵问题(大概就是能轮休的概念)
通过的话就是“巨婴派”的胜利
留言甚至有人回应心理因素本来就是打职业比赛自己要准备好的东西
身为美国和台湾都居住一段时间的人
我一开始其实不太能接受“心理问题=巨婴”这样的观点
但仔细思考两边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体验后
想我能理解这之间的误会 也希望借由这篇文
由文化差异面的角度剖析这件事情
首先 在美国 心理问题是非常被重视、且能够被谈论的问题
其实心理问题对于情感复杂的人类来说
是非常容易发生的
举凡课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
多多少少都会造成人内心的抑郁、沮丧
不论程度轻重 长期累积下来对于心理、甚至身体健康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就我之前在美国读的学校来说
学校有提供心理咨商的服务
许多学生都会去使用 甚至彼此互相分享经验
当然台湾的很多大学也有
但使用率可以说是相差甚远
在欧美(我其他家人目前在法国、英国和德国 将欧洲列入范围时有和他们确认过)
有固定配合的心理治疗师 是非常非常普遍的一件事情
但在台湾 许多传统观念还是认为 看心理医生是负面的
这一切起源于老一辈经常将“吃苦当吃补”这些话挂在嘴边
久而久之 台湾的传统观念就变成
人 尤其是年轻人
被压力压垮是一件“玻璃”的事情
和别人分享压力就是在抱怨
当然 美国人同样也认为年轻就应该多努力、多尝试 但他们并不会认为压抑自己的情绪是
坚强 也不认为人一定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才是所谓的“上进”
阐述完基本的文化差异 回到NBA的范畴
看留言有人说:心理因素本来就是打职业前需要准备好的东西
这些人可能不太能理解在美国职业联赛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我认为非常非常少数的人
能够在进入联盟之前真正的准备好面对这样的压力
要知道在美国 属地观念非常重
你在哪个城市的职业队 就是要承担该城市的所有希望
美国球迷不像台湾一个人看30支球队
基本上美国球迷就是看自己所属城市的运动队伍而已
名单上面的12+3个人有谁 哪里出生的 什么时候被选的 什么时候被交易来的 该城市球迷
绝对是一清二楚
当你在rotation默默无名的时候自然是all the way up
但是当你打出一点成绩 整个城市的关注度会慢慢聚焦在你身上 不论场内场外 球员要面
对的压力绝非常人能想像 会衍生出来的心理问题也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心理准备”就
能避免的问题
举第二点大家最爱讲的西门
刚好 我目前长居在费城
费城球迷在美国球迷中算是非常凶悍的
被费城球迷爱很幸福 反之则很惨
当时76老鹰系列赛结束后隔季的季前赛我有到场
全场基本上就是f* Ben Simmons 酸到底
场内场外都不断对西门进行人身攻击
对于一个从小就是天之骄子、曾经被费城球迷当救世主喜爱的球员来说 突然遭遇这么大
的转变 内心会不会失去信心、甚至出现抑郁、焦虑?
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
说难听点 包括我在内 一般人被女友提分手可能都会抑郁好一阵子 何况他是被曾经那么
爱他的整个城市抛弃
他衍生的心理问题是装的吗?我不知道
但我认为他如果真的有心理问题是非常非常合理的
心理素质强如MJ
在自己纪录片中都提到媒体球迷的关注度让他喘不过气
我想MJ的心理素质强大程度在NBA历史以来是数一数二 连他都有觉得喘不过气的时候 何
况是一般球员
当然 他能克服造就了他的伟大 但并非他能克服
就代表所有球员都能够克服这样巨大的关注度带来的心理问题和影响
允许因为场外的关注导致焦虑、抑郁 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的球员轮休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
(只要有专业的心理医生鉴定)
而我认为这和第一点可能允许高中生选秀也有关系
美国NCAA其实是非常大型的联赛 比全世界多数的职业联赛规模还大
同样该校、甚至该城市的人很有可能都会关注大学球队 即便是Top Prospect
在高中和大学受到的关注度绝非同一个等级
在进入NCAA到NBA的过程中
球员其实可以渐进式的适应压力
但如果要让高中生跳过这个过程直接进入联盟
球员的落差感就会相对来说比较大一些
因此联盟想更重视心理问题的政策 我觉得非常合理
当然 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
将心理问题当成伤病来处理 而非由球员自己诊断
回到文化差异面来做个总结
重视心理问题会产生自称心理有问题的巨婴吗?
我不认为
因为球员会更重视、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
也能在专业的咨询中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
反而是台湾相对不重视、不普及心理疾病资讯的结果
造成很多人稍有抑郁就自己诊断忧郁症
真正有忧郁症的人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当然台湾在这方面越来越好了
不过看到许多人还是认为认为心理问题=巨婴的观点
台湾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