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凌彻《杀人侦探社》读后感(无雷)

楼主: silverelf (咖啡~~)   2013-03-22 00:54:24
※ [本文转录自 Detective 看板 #1HIWvFUw ]
作者: yachkotw (pip) 看板: Detective
标题: [心得] 凌彻《杀人侦探社》读后感(无雷)
时间: Thu Mar 21 03:30:21 2013
http://blog.xuite.net/yachko.yang/myblog/66761822
凌彻,一个对台湾推理迷可能有点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熟悉的是,可能在各个推理相关的聚会或演讲中看到他的身影或名字
陌生的是,对于他的作品,除了非常注意本土推理且曾阅读过《推理》杂志的重度推理迷
对他的作品想必十分陌生。但对我这个算是让许多人失望的推理逃兵眼中,凌彻是台湾推
理发展史上绝对必须记入史册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80后半到上个世纪末,台湾的本土推理可说是“第一波草创”,在当时仅有的《推理》
杂志这块小花园,孕育培养了第一波台湾本土推理写手,从“前辈”级的思婷、叶桑、余
心乐、胡柏源后,陆续出现了蓝霄、蔡一静、牧童、既晴、吕仁、凌彻等“新锐派”写手
。我必须很惭愧的招认,当时我最爱看的是蓝霄的“秦博士与他的室友们”系列、蔡一静
的“蔡一静”系列与“女侦探与助手悦司”系列、甚至牧童的律师推理都多次吸引我的目
光,对于口味相对“平淡”的凌彻在当时并未特别在意。到了2000年前后出版界一年出不
到五本推理书的“黑暗期”,因为网络的力量,让原本分散四处的推理迷开始得以聚集,
我也因此认识了许多台湾本土推理写手-当然也包括了凌彻。也在多次的聚会中有与凌彻
碰面并交换对推理小说的观感,这时才重新回头去仔细阅读并咀嚼凌彻的“方扬探案”
,这才惊觉自己竟然错过了这么有趣的小说,并进而期待凌彻能有新的作品出炉。
只是这一等,就等了十多年。
相对于日本欧美,台湾的推理写手因为均非把写作当成职业(也不具备这个条件),本来
产量就不高。但凌彻可以说是“少量中的少量”,这一来跟凌彻平日必须忙于自己的工作
,要抽出时间专心写作本就不易,二来也是因为凌彻对于作品的要求极高,尤其在前后逻
辑推论上务求精细再精细,用字遣辞也追求极度精准。因此就算短篇作品,也常常要隔三
到五年才会“无预警”的出现,至于长篇作品,这本《杀人侦探社》的时空背景设定在20
00-2002年之间,就可想见凌彻从发想、构思、动笔、修订到完工,至少也经历了三千多
天的酝酿才得以面世,真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讲完凌彻创作速度的“特色”,接着就要讲讲凌彻小说的“特质”。
如果真要我勉强用一种“物质”来形容凌彻的小说,我想最适合的形容就是“山泉水”。
因为山泉水乍看就跟自来水一样,透明无味,似乎没什么可观之处,但如果静下心来慢慢
的用舌尖到舌苔慢慢的品味,自然会领略出吸收阳光、山峦、矿物精华交融而成的甘甜,
让人回味再三余劲无穷。其中妙处最好的办法还是自行体会,而非透过繁复的文字描述,
这反而破坏了其独特的美感。
忘了是那一期《推理》杂志有篇译介日本的专栏文章中提到“推理小说的核心是‘谜团’
”凌彻正是彻底奉行这个观点,所以凌彻的作品,不管篇幅长短,首先着重的就是“谜
团”,之前有一篇放在网络上的短篇作品(抱歉篇名我忘了)就是以“公园遛狗”这个
平凡无奇的生活景象当作小说开场,但凌彻就很巧妙的运用文字技巧展开布局,让一些
看似琐碎但“不合常理”的小动作去吸引读者,最后在主角方扬的提点下真相大白。
在《杀人侦探社》也是承袭这个特质:一开始是一段摸不著头绪,以对话为主的“小说段
落”。乍看似乎是客户与侦探在讨论“完全犯罪”的定义与条件并彼此打量是否要合作,
结果却在侦探说“被害者,就是你们。”时嘎然而止!紧接着就转入故事正题,借由与侦
探社有接触的一名资讯工程师沈柏彦听到侦探社女职员怀疑自己工作的的侦探社可能会“
杀死上门委托人”,且在经过了解后发现这间侦探社的社长是退休警官且专接重大犯罪
案件的委托,更诡异的是这间侦探社在两年前就发生过探员杀人后自杀的事件,于是沈柏
彦就找了大学时就常解开各类怪事的方扬述说这件事情,更诡异的是不久后方扬就拿到了
一开始所提及的“小说段落”内容几乎与沈柏彦提及的“侦探杀死委托人”情节吻合,而
巧合的是,这个段落是在方扬另一个担任杂志社的朋友的业务部上司电脑中发现,而这位
上司却已经死亡,而死亡的“现场情境”竟然与探员杀人事件完全相符,在比对两个事件
的被害者身份后,竟又发现似乎又是同一个诈骗集团的成员..........。
一般的推理小说,大多是以“一个谜团”搭配若干“诡计”呈现,大多数的诡计都是为了
要遮掩“主谜团”而出现,但是在小说中出现“数个谜团”就相当罕见,而且凌彻在处理
上让这些谜团乍看似乎“应该”有所牵连,但是完全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不同的谜团间“确
实”有所关连。这也给了主要侦探方扬非常大的挑战,而凌彻又要如何在故事的进行中“
合理”的让各项证据陆续出现,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而不会陷入“默认推论”但不合真相
的陷阱?都是读者可以在这本《杀人侦探社》得到满意的“答复”。并进而惊叹作者对这
项几近“不可能任务”所做的种种挑战与突破。
凌彻一直都擅长运用对话来呈现逻辑的美感,或许对习惯“图象思考”的新世代而言,
要借由语言逻辑并能够“想像”出完整的情境会有些难度,也容易被密集的对话而“漏
失”解谜的关键。在这里想跟所有阅读《杀人侦探社》的读者们做个善意的提醒:千万
不要忽略对话中的每一个字,可能乍看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是破解并串联全部谜团的钥
匙。
最后,只想跟凌彻说句:辛苦了,但下一部作品可以别让我们等这么久好吗?
作者: heero5104 (岛田Heero)   2013-03-21 11:10:00
写得很棒,推!
作者: CVChang (CVC)   2013-03-21 21:04:00
楼主: silverelf (咖啡~~)   2013-03-22 00:54:00
借转MysteryStory版喔~谢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