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山难案例检讨-2000年三光溪溺毙事件

楼主: xkiller1900 (cerberus)   2018-04-14 22:58:54
山难案例检讨—2000年三光溪溺毙事件
大家好,我是B04山社三陈芃,先感谢各位拨冗阅读这篇文章
一、前言
距离这个影响后来溯溪队伍审核的重大事件过去已经将近20年了,会想要写溯溪相关
的东西,又找出这么久以前的事件,跟大学以前最常接触的领域有那么一丁点关系,犹记
得国中国小那段时间,去菲律宾玩水浮潜的频率挺高。有一回坐牛车,沿小溪上溯至源头
的瀑布下戏水,穿了蛙鞋就跳下去,在翻滚的瀑布水花间巡游。一个没注意,太过靠近瀑
布,却被瀑布向下卷动的水流抓住,带入水中。水流的强劲程度非常可怕,万幸有穿着蛙
鞋、万幸被拉到水中后,就顺着水流被推离核心区域、万幸自己拼命冲出水面后有教练级
的长辈在附近照看,否则我大概跟当年的建成学长一样,今天也不会写这一篇检讨文了,
只希望这些教训能不要被遗忘的那么快。
二、队伍简介
领队:叶如安
队员:吴佳伦、曾庆宗、曾玫烨、陈宏杰、黄晓萍、李居正、陈怡儒
死者:李建成,已毕业,男(登山溯溪经验非常丰富,参加过很多次技术溯溪队伍,为技
术班底溯溪能力很强,开过溯溪勘查游泳能力很强为本队最有能力经验最丰富的是本队溯
溪教练)
队员能力说明:本队结构良好,队员皆为社员,皆会游泳,有一名正式救生员
皆有溯溪经验,多名经验丰富者。此路线近年内山社有多支队
伍去过,本队有四名班底去过相同路线。
领队去过1次,吴佳伦去过4次,曾庆宗去过3次
曾玫烨去过1次。对这个路线十分了解。
三、事发经过
队伍于9:40由公路沿钓鱼路下切,约40分钟到达溪底,换装开始溯行。12:00抵达瀑布
前。休息午餐,根据以往经验准备高绕过此瀑布。午餐地点是在瀑布前的一块大石头上
,可望及瀑布前的大深潭。当时吴佳伦与李建成下水游泳,吴佳伦游了一会后先行上岸
,大家见李建成原地游泳,于是呼叫李建成,并无回应,随即李建成大叫一声,即被水流
卷入。叶如安吴佳伦曾庆宗试图前去救援,但因深潭过深体力不支而无力挽回。
事发后,领队叶如安与曾玫烨两人较具经验,一同外出求援。其余留在原地等候。约
下午两点半,叶如安两人拦到便车,打移动电话给留守人员及高郁茗等人,郁茗随即联络
社团、校方、警方、亲属处理山难事宜。
四、山难检讨
这件山难本身并不复杂在历次的山难事件里,可以算的上是非常普通的,除去他是社
上队伍、有溯溪一段距离之外,他跟每年发生在大豹溪之类的溪流场域溺毙事件,可以说
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也许只差在他发生在台大、在登山社里面,而走的人是我们的山胞、
兄弟姊妹。
那么多的山难事件里,因为一条条人命的消逝,换来了血淋淋的教训。而经过这次事
件,保险规则开始变严格、溯溪队伍必须携带救生衣等等。都是因此而起。也许这次事件
的成因、结果都很单纯,但也使的人们再次体认到这些枝微末节的重要之处。
(1)救生衣携带
在此事件之前,社上并没有明确规定,救生衣携带的准则,携带与否全凭领队与山难
留守间的共识,经此一事后,举凡溯溪队,基本上都必须要携带救生衣,虽然总是有OB、
班底们认为自己水性极佳、不需要任何紧急设备,将队伍的风险管理至于不顾,使得面对
危险的处理能力降低,但大多数的队伍都有遵守此一规则,他也确实降低了山难发生率,
譬如2008年天蝎三栈南溺水事件,因为有救生衣可以使用而避免了溺毙与二次山难。
一般水域活动,诸如溪流、海域等场所,政府多半也会对人民告诫或设置有紧急救生
设备,不论是设置救生员、或救生圈摆放,相对而言,山社对于水域活动的轻视,可以跟
一般勘查、高山活动有天壤之别,好像视溺水或是白浪、洗衣机等溪流危险地形于等闲。
(2)未保保险
在这次事件之前,社上对于保险的要求其实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等级的队伍,不论是行
之有年的多人大众化或是勘查对,基本都要求有办保险之必要,此事之后,保险规范将所
有队伍都列入保险名单包括此前除外的一般隔夜A勘。
没有办理保险会导致一旦在山上出事,没有余裕能够应对剧变,不论是为了治伤或是
身后事。建成学长过世后,留下3岁的女儿与妻子,使的家庭顿失依靠,又无保险给付支
持还要多出一笔丧葬费用,残酷的是,我们确实都要有为自己遭遇山难打算的准备,每次
出发前的保险也就势在必行。
(3)未带无线电
俱山难会议纪录所言,其时应当有严格规定,出队必须携带无线电,而无线电则握在
山难部手中,当时并未有通讯组专职管里,一来手机、卫星电话并不普及,二来无线电的
扫频能力也是当时对外通联的一大依靠。
山难部长私自与留守、领队等达成共识(三队溯训均未有携带无线电),没有将无线电
交予他们携带上山,有趣的是,山难部长同时也是这队的资深班底,走过本路线四次,而
领队则是社长。
老实说在溪谷里,无线电的作用并不大,当下对于抢救死者也无实质上的帮助,但仍
是有携带之必要。除了当时强大的对外通联能力,还有拆队上的需求等等(当下有两人抢
先冲出来打电话)。而意外也总是发生在偷懒的时候,诸如2016年拉卡溪溯训,未带卫星
电话,出事受伤,只好冲出来打电话。
(4)对水域环境的轻忽大意
这次事件发生之后,除了一片唇枪舌战,山难会议将建成学长意外溺毙本身当作纯粹
的意外事故来面对,仿佛在路上遭遇车祸。事实上,我们遭遇山难的机率应该要远比出车
祸的机率的低。除了对山的警惕、审队的重视、上山前的准备、结构的完整度,我们将一
切能够降低山难的准备都做足了,才放人上山。
但是对水域活动,似乎还没有足够的事件去警醒人们,不论山水有多美丽,它们也蕴
含风险。我们的山难教育对于水的危险显得没那么重视。不管是OB不想带救生衣,还是放
任队员独自下水而无人看顾,还有瀑布深潭,潜藏在白花花的水浪间,各种强劲的、方向
不一的水流,人们往往因此丧命,我们的山难教育实在需要一些关于水域的部分,不论是
心态还是知识,前者提高对水的重视,后者是涉援面对水域有正确认知的根本。
五、结论
小小的做一点总结,今天会拿这篇出来老调重弹,除了让大家重视过去的事件,知晓
今天制度的由来总是存在血淋淋的教训。同时也希望社上能重视救生衣的重要性,不论你
是开队领队,或是担任审核者,不要轻易的纵容队员/队伍能够舍弃这些降低风险的装备
,山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再次敲响警钟。
~~~~~~~~~~~~~~~~~~~~~~~~~~~~~~~~~~~~~~~
P.S. 才疏学浅,请不吝指教
作者: JeanHuang343 (黄某君)   2018-04-14 23:01:00
呜呜我的山难案例检讨还不知道在哪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