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2000年O圣高山肺水肿山难检讨

楼主: kjworm (kj)   2017-04-01 00:43:50
2000年O圣高山肺水肿山难案例检讨/温凯杰
*前言
2000年2月,以海大山岚山协为主的OB自组队在穆特勒布峰附近发生高山肺水肿山难。本
文透过当时纪录,讨论此山难的原因,并连带检视留守与前进指挥所的功能。
*队伍资讯
人员:甲(通讯者)、乙(出事者)、丙、丁(普遍走前向)、戊(较无经验),共3男2女
地点:圣棱O型
出发前背包重量:男生33公斤、女生26公斤(主要为装备和粮食,不含水)
※通讯设备:本队纪录称使用“手机”,但类似无线电功能
原定路线:
2/5 5:00 武陵农场休息→10:00池有登山口→路上小营地休息C1
2/6 C1→三叉营地→新达营地→品田池营地C2
2/7 C2→品田山、品田断崖→布秀兰山前营地扎营C3
2/8 C3→布秀兰山→素密达断崖→云达卡营地→雪山北峰山屋C4
2/9 C4→凯兰特昆山→北棱角→雪山→三六九山庄C5
2/10 C5→武陵农场
*事发经过:
2/5 ~7 天气不好,大家也背得很重,皆下午两点多扎营,普遍行程落后半天。乙虽有小
咳嗽但无明显症状。
2/8 阴
在素密达断崖前后迷路,12:10抵达云达卡营地C4,乙觉得累,晚上开始咳嗽。
2/9 阴
早上乙咳嗽加剧。8:30队伍分担部分公装出发爬升,9:00再次摊掉所有乙的装备,并给
乙吃口服点滴,但边咳边吐行动缓慢。10:00痰已经带血,队员开始猜测可能是肺水肿。
冒险通过穆特勒布剑沟,在穆南营地扎营C5。乙不断咳嗽。
2/10 阴
凌晨乙咳嗽继续加剧,心跳140,脉搏36,甲4:30开始用无线电(手机)辗转联络熟识者
。6:00乙意识开始模糊(但未做测试),之后开始水肿。7:30开始有许多团体在频道上联
络,辗转联络上中区搜救队、雪霸国家公园。甲向中搜总干事要求氧气瓶及直升机。9:
00用手机给予中搜座标,但未获中搜回应。11:00请其中一个频道者协助引导对话分流到
其他频道。下午在得知氧气瓶正往369送后,本来打算拆队去拿,但后来决定原地等待。
晚上给乙半躺、维持帐内温度、吃普拿疼。半夜甲负责持续联络,甲、丙整夜留守,乙
、丁、戊睡觉。
2/11 晴有雾
原先在369进行雪训的队伍A到达雪北,但本身未带足够过夜装备也无氧气瓶,同时中搜携
带氧气瓶赶往369,但不及送上山。8:30中搜告知直升机准备出发,队员将外帐拆除,乙
离开外帐后状况恶化,但直升机迟迟不来。此时留守人等社团4人抵达雪山登山口。
11:00直升机第一次经过上空但未看到受难队伍,甲督促起狼烟但已来不及。12:30把帐
篷拿去挂树上,砍树升狼烟,369联络修正错误座标。14:30直升机第二次飞,狼烟成功
升起,乙被吊走。晚上A队4人留在北峰山屋、6人到山难队伍处借宿外帐,一
夜大雨险些失温。
2/12 雨
各队陆续回到369。
*山难检讨:
一、山难发生前:
1. 过分自信
本队乙与其他队员都是搜救队成员或社团OB,似乎因此对自己和队友身体状况过度信任
,而缺乏危机感。不但背的重,且许多路段没有着冰爪或冰斧。虽然到云达卡营地前乙已
经开始觉得疲惫并有咳嗽,其他人并没有特别警觉或帮他做高山症判断。
2.缺乏统御角色
此队无固定领队。当遇到品田断崖等地形时,需要以某队员强烈抗议的方式才不至于各走
各的,通过素密达断崖前也缺乏领队再次评估所有人身体状况,以致流于个人自我判断。
3.无应变机制
再者,出发前似乎没有撤退或转进计画,且缺乏高山症咨询与知识。使山难发生后,无论
山上山下没有既定可联络的医生,也没带有效药物,恶化时仅能将线上听到的方法都试一
试,却很可能对患者没有帮助。
二、乙状况恶化时:
1.继续上升高度与过渡危险地形
这是个人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队员(包括乙自己)刚开始过分乐观认为只是肺炎,继续
上升高度,全队并在无任何确保的状况下通过雪季的穆特勒布剑沟。队员应可先做高山症
测试,若无法确定则应先推定为高山症,不再上升高度,更不可让患者单独面对困难地形
以免发生综合性山难。此队C4云达卡营地前有雪北、后有素密达断崖与品田山,确实不易
下撤,但应至少停留在较低的云达卡向外求援。
2.求援过晚
乙在2/9早上就已几乎失去行动能力且不断恶化,但迟至2/10早上队友才向外联络,造成
严重的拖延。
三、向外求援时:
1.缺乏完善留守制度
这是个人认为严重问题之二。首先,统筹山上通讯的甲第一时间连络不到留守人,山下似
乎也没有其他人了解这支队伍资料,因此等了一阵改向熟识者求助(但要花时间解释队伍
状况)。应有其他熟悉队伍的联络者较佳。接着,由于甲直接联络不同单位,因此对每个
单位只能说明片段或不断重复的资讯,而无法对单一留守人说明队伍位置、患者症状、其
他人员状况、现有装备等等资讯,也难以约定下次通联时间,而使甲必须随时待命。此次
事件,在留守人连络上之后,应直接与留守人联络,再请留守和山下协助沟通,并约定确
切通联时间。
2.缺乏有效的前进指挥所
在救援关键的2/10、2/11时,作为指挥中心的369山庄实际上是一团混乱,山上山下资讯
都有延误或错误。此时虽然队伍所属社团有五人在2/11上山,但无发挥功能。社团应派有
雪地经验者及时赶往369进行资讯统整,人在现场沟通较易掌握,也较可把山上讯息即时
传达给搜救团体,并把搜救情形定时传达给山上。如果天气状况不佳,直升机无法出动,
也应主动协调进行氧气瓶、药物与人力等补给。另一方面,此队留守人本身上到369,且
2/11才连络家属,我认为不妥。山下事务仍需要窗口,留守人若非必要不应作为前进指挥
所的一员。
3.吊挂过程欠缺谨慎
2/11下午获知直升机即将吊挂,队员把外帐拆除摊开等候,但暴露在冷空气时间过长差点
害乙丧命。移动患者时都应做好保暖或保护措施。
四、二次山难
除此之外,救援队伍A在粮食和过夜装备不足情况下贸然救援与拆队、雪霸巡山员组成的
救援队伍B粮食与雪地装备携带不足、社团上山人员前往圈谷接其余队员回来时错过直到
晚上才回来,都极有可能发生失温、失足、迷途、引发高山症等二次山难,救援者必须确
保自身安全再论救人,否则只是使更多人暴露在危险中。
*结论
本事件综合高山症处置、通联、留守制度及二次山难预防意识等多个议题,虽然年代久远
,通讯等情形早已不同,但仍给予我们机会思考制度背后的意义。此队有许多地方可能
使山难变得更严重、或引发二次山难,幸而最后无人罹难。由于缺乏正式报告书,主要内
容参考甲的记录,如有错误请不吝指正。
*参考资料:
甲的纪录https://www.ptt.cc/bbs/sttmountain/M.1211689412.A.4B2.html
刘思沂观点https://www.ptt.cc/bbs/sttmountain/M.1211689412.A.6F3.html
讨论串https://www.ptt.cc/man/sttmountain/DC1E/DC23/DC25/DC2B/M.1211690021.A.63
1.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