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领队小论文

楼主: chenchuo (chuo)   2015-03-21 16:04:35
题目:技术活动的传承
一、 前言:
大学社团人来人去,一项技术活动若出现了断层,那怕只是2、3年的空窗
,若想重新建立则必须花上好几倍的精力才有可能做到。我认为如中向、
中岩这类系统性、常态性的活动,最大意义即在以相对较低成本、较高效率
的方式,确保相关经验、知识、技能甚至精神的传承。
恰逢社团这两年重新开始举办雪地训练活动,希望借此机会讨论如何能够
有效且系统性地将山社各式“技术”传承予新社员。
二、 现况:
本文所讨论的“技术”活动主要包括攀岩、溯溪、冰雪训等。
就我观察,社上这几年传承相对较好的项目在于攀岩。当然这与大环境攀岩
风气的提升,进行攀岩活动的门槛相对较低,方便性高等因素均有关系。且
每年一度的初级岩训、中级岩训未曾间断,自然每年都能够培养出一批对攀
岩活动有基本认识的社员,这些社员就能够支援社上的各式活动,带领新社
员接触攀岩,维持一个好的循环。
但溯溪活动就不同了。由于其活动进行的门槛与成本较高,且这几年虽然都
有人尝试举办较进阶的溯溪训练,但似乎仍未成为社上一项例行性的活动,
虽然仍不时有一些溯溪队伍,但总体而言,目前社团内,尤其是大学部的社
员,对于溯溪的知识、技能普遍较为陌生。
冰雪训的举行则已在社团中断多年,这段时间社员对于冰雪方面的技术多是
以个人为单位,向社外其他团体学习。直到去年(2014)在阿佑学长带领下
,尝试重新举办,今年(2015)则以去年模式为蓝本,修正并举办了近年来
第二届的台大山社雪地训练。
三、 目的
我认为技术活动的学习主要有两大方向。
第一项,作为一般登山活动的辅助技能。
第二项,是出于对技术活动本身的热情与兴趣。
我认为以社团的现况,至少应该要能做到第一项,亦即使社员对技术方面有
基础的认识,使地形、溪水、冰雪不会成为社上队伍的绝对限制。当然不是
每支队伍、每个人都是要以技术攀登为目标或强攻困难地形,但至少面对地
形、溪水与冰雪时,能够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这里所言的判断能力包括:
1.事前队伍规划时,对地形、溪水、冰雪的判断能力。
2.对于相关装备(含服装、一般装备、技术装备)的准备与操作。
3.遭遇地形、溪水、冰雪时的处理,该如何通过,如何转进,是否应该撤退等。
4.遭遇非预期地形、溪水、冰雪,或陷入相关危险困境的应变。
而当多数社员都有第一项的能力后,自然会有一些人开始对技术活动本身产生
兴趣,努力钻研,挑战更为困难的队伍。
且如此一来就算社上有2、3年时间对纯技术攀登有兴趣的人较少,但关于技术
活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经验仍然能够传承。
因此我认为除非以后山社爬山,确定不会遇到地形、溪水和冰雪。否则以有系统
的训练活动使社员至少具备第一项能力是必须的。
四、 作法
综观社上过去的历史和经验。我认为要维持一项技术活动基本的传承,包括使
社员具有上述的“基本技术能力以作为一般登山活动的辅助技能”,
主要的作法为:
第一, 常态性的活动
例如平常到岩场攀岩,短天数的溯溪队伍。
这类活动的重点在于使新社员接触技术活动,进而产生兴趣。并使旧社员复习
相关技术。
以社团现况,我具体的建议是可以增加“一天溯溪队”的数量。尽量降低接触
溯溪的门槛,应能使更多人(包括很多身怀绝技的上班族们)参与,乌来、北
横一带即有很多适合一天溯溪队的溪流。技术组可订立具体目标,如一学期至
少有6支溯溪队伍(含一天队)等,积极找人开队。
冰雪相关活动则受限于地理条件,似乎较难做到。
第二,常态性的训练
例如初岩、中岩、雪训等。
重点在传承技术活动的知识与技能,使受训学员能具有“基本技术能力以作为
一般登山活动的辅助技能”,或成为社上相关技术的种子组员(如中岩学员之
于传统攀登)。
这类活动一般的模式是每年举办一次,经由招选学员,一连串的书讨活动、
室内室外课,加上一个时间较长/强度较高的实地训练。
以社团现况,除了维持既有的训练活动,我认为社团(技术组)可以考虑举办
类似模式的溯溪训练。以书讨、岩场训练、2~3支A溯进行,最后以完成一支
B溯结业。结训学员有义务主办并协助次年的训练。
五、 结语:
总结而言,无非希望借由完整、常态而有系统的传承,能使山社数十年累积
的各式宝贵知识、技术和经验能不间断地传承。除了作为一种技术能力,能
够更安全的爬山,走入更深的山林、更险峻的溪谷。也期待山社能在不远的
将来,开拓出更多如“针山”一般的大业。
六、 参考资料:
1. wildwolflin 2006领队小论文《浅谈溯溪资历》
2. jaterMOUNT 2008领队小论文《我决定约下周末把社办的白墙拆了~》
3. brevis 2010领队小论文《浅谈社上的技术传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