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enchlin (monkey)》之铭言:
: 先承认我变少了很多。
: 虽然不太可能跳到别的球队,但是以前认识的十号队友,转龙迷的不少,就近看球的也变多
: 。我还观察到,家庭客没有以前多了。
: 以前刘家时代,我们怕他倒,怕他没钱,拚命买球衣,现在球团好像更重视另一个经营方向
: 。身边没看球的朋友知道我是猿迷,总是露出一抹微笑问我:喜欢哪一个?
: 多慧也许很会,但让我进场的动力好像消失了!
看到本文心有戚戚焉,好久没在板上发文也想参予讨论一下,纯属个人观感分享。
内文可能想到什么写什么,还请多包涵。
从小跟着家人一起看球,国中两联盟合并之后因为喜欢支持underdog球队开始关注
第一金刚,到后来La new刘家接手带来新气象,发展全猿主场,卖New Era棒球帽,
球衣跟爱迪达合作,养出圣石连线,签下陈金锋,后续又养出林泓育等重砲,都让
我感到中华职棒有越来越向国外职业运动水准看齐的希望。
学生时期有时间和金钱就会尽量去现场看球,且转播几乎场场都没错过,就算是假
球时期也不离不弃。
大概是到Lamigo开始扩张啦啦队时期,休赛季啦啦队还会出写真跟唱片之后,我开
始发现看电视转播的感觉渐渐和以前不一样了,这其中让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差异是,
在各队开始加强啦啦队文化之后,电视转播,拍摄啦啦队的画面被大比例提升,球
员反应和其他观众反应的画面比例变少许多,而且拍观众很常带到外型吸睛的女性
上。
渐渐的,开始有某种感觉是,中职现在的明星球员,不确定是行销和包装手法,亦
或是个人特色,都不比以往的明星球员。但要我举出实际的问题点在哪里,还真搞
不清楚。旅外球星带着光环回国签下高月薪但表现不如期待或许也有影响吧,王柏
融去日本表现不如期待或许也有影响吧。
乐天接手之后,也好像少了一种以前刘家为了中职发展的“使命感”和“用心”。
比方说球衣的设计,最低标准跟东北乐天依样都好,偏偏就是只用标准字和企业标
准色;比方说球场,这讲到烂了。虽然行销活动还是一波接一波,但一切动作都让
人感觉是以利益为优先,而且是以一种很粗暴的方式。
利益当然很重要我举双手赞成,但是当获取利益的方式很粗暴的时候,有些东西就
会变质,比方说球队的精神和文化,这并非指球队单方面营造出来的,而是一种在
地球队和球迷共同建立起的文化。
现在乐天的文化让我感觉比较像是,好玩就好,超越胜负的感动。超越胜负的精神
我可以理解并接受,但我并没有在乐天的球赛和球团的经营其中获得感动。最近一
次去现场是去年陈晨威百盗纪念商品发售,有刘若英演唱会的那一场,我带着国小
六年级,陈晨威大粉丝的外甥去现场看球,结果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带着大砲的
球迷在我们后面拍啦啦队,因为外甥加油太热烈站起来挡到他,对方对我外甥“啧”
了一声并露出不悦的神情,虽然是个案,但感觉还是不太好。
桃园球场的周边硬件很好,这几年我带着外甥从高铁、机捷一路到球场,真的有种
当年刘老板的愿景被实现的感觉,但一场球赛从门票到周边商品到食物加总下来花
了三四千元,花费和十几年前比起来增加了不少,球场也确实很热闹,但一路看下
来的体验,却反而好像是有什么东西,失去了。
要我花这么多钱可以,但球员的球衣和球场草皮至少好看一点?2011年我去桃园球场
看比赛时遇到下雨就因为积水问题延迟开赛赛,当年还在板上发文分享(竟然还留着 XD)
没想到12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完全没被改善就算了,换了一个日本大企业来,给我看
这种连业余都不如的草皮?对比当年发文的兴奋不已,如今的无奈好像有点不胜唏嘘。
堂堂一个日本大企业,至少做到不要让我很清楚知道你只是单纯买球队打广告吧,
日本文化中的职人精神到哪了,还是台湾人就是比较次等啊?
于是有经济能力之后,反而越来越少看现场和转播,经常是每日highlight和ptt新
闻看看,而且乐天接手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的youtube推播的新闻都是啦啦队比
球员和球赛多(我没搜寻过任何啦啦队的新闻)
这几天打开真的一整排都是李多慧不夸张。
也没有不好,就真的是粗暴了一点,就是会让我觉得现在的乐天,若是没有啦啦队
的话,好像也不会看到以前圣石传说、圣母峰连线,那种感觉。
昨天才又再Netflix上看了一次电影 魔球,那句经典台词“你怎么能不爱棒球”,
放到现在中职的球赛来看,我其实不太确定有哪个部分能让人有这种感受的魔力。
经典赛有啦,但乐天好像很久没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