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oboo (我是陈米布)
2020-07-01 22:29:59> 其实应该是厚度跟电量的考量吧,可换电池为了使用安全,通常会以Hard packing的方式
> 制作,就是软的cell外面加上铝片或塑胶,使得一样的电池呎吋,soft pack跟hard pack
> 电量就差蛮多的
推 decorum : 厚度有差那么多吗?厂商要使用者2年内换机才是主因 01/10 12:54
推 emptie : 厚度那个应该是国小数学……就目前的电池形状 01/10 12:55
→ emptie : 加厚度提供的体积最多? 01/10 12:55
→ jane0477 : 我觉得纯粹是厂商想让手机提早坏掉 01/11 04:39
→ jane0477 : 做成不能换电池,你电池坏了,一定需找他 01/11 04:39
→ jane0477 : 密封式外壳,散热一定慢,零件易老化吧 01/11 04:39
整串讨论串看下来,还蛮多非从业人员的@@,而且我看有人还蛮年轻的
智慧型手机发展十几年,有的人恐怕第一代iphone的时候还没唸小学@@....
其实上面有人说对了,就是厚度和电量的考量,有人问说厚度有差那么多?
当然有。最主要是安规问题。以前可换电池设计,电池通常都需要防穿刺的设计
锂电池众所周知,他是很多层电极像是瑞士卷一样包起来的。
只要穿刺短路变形,让每一层电极不小心接触短路,很容易会起火,燃烧快还会爆炸。
前几年某Note 7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吧。如果是手机从业人员,拆电池都需要放电
正确旁边还要有防爆桶。以免不小心起火。
防穿刺的厚度就有一定的限制,使用者百百种,备用电池丢包包被原子笔穿刺的情况超多
所以以前数位相机原厂的备用电池如果是软壳,也大多会附塑胶盒,
更大的电量,像早期DV V8的电池更是超硬的塑胶壳(天啊还有人知道DV吗)
其实就是包的跟现在行动电源一样,只是充电的接头改成触点而已
再来,关于装电池的电池室,其实需要相当于外壳厚度的壳
再加上背盖,这样就是两倍厚度了
苹果在iphone 7之前,其实是每一代都有追求更薄,所以换电池的概念很早就被淘汰了
当然后来因为天线,相机等等的原因,大家又开始把手机适度的加厚了
电池就可以跟着厚 (小知识,目前全产品是ipad最薄喔)
再来,如果你有关心手机拆解的话,苹果产品基本上电池的接头大多是用螺丝固定的
不可拆的电池接点可靠度还是比较好
不能换电池的产品其实也很多,各位车上的行车记录器大概有一半都没在换电池的吧
主要还是按照产品的电量计算来规划
我在业界做过不少公司(包括苹果)
电池的电量规划精细程度落差很大
有的公司就请电子工程师规划给PM,有的公司则是公式复杂到不行
也拜智慧型手机日益复杂的功能所赐,其实现在电量规划都是很复杂的
当然也会偶然某些产品电池规划超级不够的情况,
这样产品PM还给过通常都是有难言之隐
高密度的电池很贵(其实就是材料可以允许更高电压)
有的时候在平价产品上costdown最先就是电池容量
虽然我平常很爱靠北中国品牌,
但是中国品牌的平价手机再怎么偷料,电池一定给大给满
这一点倒是很懂的市场。不像某些大公司的PM自以为懂,砍cost先砍最贵的....
当然也可能是单纯空间不够,电池太小颗。
最后,防水跟不能换电池没有必然关系,
虽然多一个开盖,多一堆防水接口,但是以目前技术来说都不是问题
各位生活中最多可以换电池又防水的东西就是传统手表,
还有手持导航设备,运动摄影机,这些也都在给客户换电池的
如果有印象的话,HTC刚开始防水的手机都是可以换电池的
还有一阵子,HTC塑胶背盖上直接成型橡胶(不用分开黏防水圈)还是个很流行的技术
就是为了解决使用者打开盖子换电池的时候,防水圈不会掉下来的问题
(防水橡胶沾到灰尘,就会有小缝隙漏水啦)
iphone虽然不能换电池,但是到iphone 7才开始防水
所以是没什么关系的
防水的技术又可以讲很多,但良率直接砍5%是很正常的
防水一直以来对于零件公差,可靠度以及制程的考验非常大
手机进入防水时代还是对于机构设计能力的肯定
当然一些防水胶材的进步也是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