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光线低的时候,为了维持进光量,会把快门变慢。
因快门变慢,若有震动就会一并收入。
OIS 则是在低快门情况下降低震动幅度,以降低震动被收入 CMOS 的程度。
追根究底,OIS 的产生源于进光量不足。
变大的 CMOS 跟光圈可以提升单位时间进光量。
手机光圈早已是 F1.7 以上,已达极限。
586 的底较之前 CMOS 来得大,理论上可以提升进光量。
若 4 in 1 像素合一算法够好,则能更进一步提升进光量,从而在更短快门时间内
维持一样的进光量。
加上现在手机拍照,算法的重要程度极高,甚至已经是 dominate 的角色,
看看 Google 的算法就知道了。
算法可以很高程度补足物理上的不足。
没有 OIS 绝对会有影响,但这个差异造成的成像品质差异是否能够接受,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 OIS 没意外应该会比有 OIS 来得差,但品质出来算不算“惨”,我觉得要等实机
出来,拍照成像实际测试过才知道。
另外有一点:
※ 引述《c52chungyuny (intel inside)》之铭言:
: 可以长曝光,HDR就可以把东西拍比较亮
: 长曝光也有机会做到更广的动态范围
: 简单来讲你进光量越多照片越容易漂亮的出来
我看不懂你在写什么。
动态范围只跟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有关。
HDR 的诞生就是因为以前 CMOS 动态范围不够。
(亮暗部差异过大的场景必然有一边过曝或欠曝到拉不回来)
所以用包围曝光的方式 (-1EV、+0EV、+1EV)分别记录不同曝光值的成像,最后
合成一张,以呈现“高动态范围”的“成像”。
把东西拍亮并不会增加动态范围(你只提升暗部,还有亮部呢,不就爆光光)。
只是在 CMOS 身上,本身特性的原因,让该 CMOS 的动态范围往低光或高光偏移。
EX:低光动态范围较好 => 暗部资讯记录能力较强
=> 可以故意将曝光降低以增加亮部记录(不过曝),后制再把暗部的资讯拉回来。
你讲的这个东西只有在 CMOS 于亮部动态范围较好时成立,但这跟 CMOS 有关特性,
与曝光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