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在边陲地区的地震来看,这次中国的反应速度是非常快速的。当然这是有天时地利的
条件在里面。
天时:这几天西藏高原那一带的天气状况良好,地震发生在一早,当天就有足够时间反应。
地利:灾区靠近珠峰与边境要点,周边道路系统与空运机场兼具,且离人口聚集区有一段距
离。
不利条件:一月严寒,高原地形
单纯从地震应变的角度来看,地震当日下午,地震区域的地震概况(震度分布,余震分布,
可能的发震构造)就已经初步掌握并公开。第二天下午,光学卫星影像与雷达卫星影像就已
经完成初步处理与分析。
这样的分析与资料掌握速度跟当地的主要网络通信与道路系统没有大量中断,以及中国近年
大量部署遥测卫星有关。另外各政府机构的人力充足也是很重要的,让灾后投入应变分析的
人力不会捉襟见肘。
以去年能登地震来看,能登半岛北侧地震的受灾因为发生地震的时间是下午,且道路山崩,
通信与电力中断,要到第二天早上才有办法开始逐渐掌握灾区的状况,大约将近3~4天才有
办法完成光学与卫星影像处理。更不用提台湾这边了,中国可以是多个政府部门下研究所的
人力全部投入调查分析,我们除“日常业务”外主要还是靠研究端的人力抽应。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没什么好讲的,中国投入的物力与人力资源够多,防灾应变方向正确,自
然这次反应够快。加上地震区域人口不多且分布集中在公路线上,交通没断就没有太多问题
。
以救灾本身的后勤补给而言,第一天晚上官媒分布的照片就可以看到不少临时避难屋的搭建
,这个是很重要的。当地一月天寒,如果无法保暖绝对会造成更多的伤亡。这些物资可能是
预置于周边城镇,在第一天白天运到震区,但中间资源整合的后勤确实有在运作。
同样规模的地震在台湾大概就是2022年的关山池上地震了。我们当然有更多的人口居住在震
央附近,倒的房子也少超级多,而且2022年花防部的动作也不慢,地震第一天晚上也开始投
入资源抢修,但在背后的资源配置跟后勤运作上这次中国的作为仍有许多可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