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纪之诈:中国导弹到底能否击沉美国航母?

楼主: takase (............)   2022-04-23 22:25:51
一段时间之前的老文章了,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丁丁 2020-09-07
近来,中国在从南到北的四大海区相继舞枪弄棒。
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这些名为“实际使用武器/实弹射击训练”,或“军事训练/演习”
的活动到底动用了什么武器,展示了何种能力?
官方一概秘而不宣,曾经有意放任的民间猜测也显得非常收敛。
唯一的例外是8月26日夜,《南华早报》发文“中国军队在南海试射‘航母杀手’导弹,
警告美国”。
文章引用一个自称“接近中国军方的消息来源”,不仅独家披露当天早上中国向南海发射
两枚弹道导弹,还一反常态地指明型号——“东风”-26B和“东风”-21D,发射地
——青海和浙江,以及落区——海南和西沙之间水域。
这显然是在向海外专业人士突出信息的准确和可靠。
在最近的中美紧张局势中,中国面临的最大压力当属美国军事干预东亚的能力,
它使中国在周边几乎所有的军事企图都受到遏制,堪称结构性困局。
击沉美国航母,能对美军实力和决心造成巨大打击,因而中国若能在此时展示这种能力
,将是对美国再有力不过的威慑。
可以说,这一军事技术问题已经上升到全局的高度,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急需这样的
威慑效果。
这种效果将对中美可能的任何军事对抗前景有着决定性影响,而军事对抗前景又将
潜在但根本性地影响中美关系,乃至整个亚太和世界局势的走向。
那么问题来了,报导刻意强调“航母杀手”的称谓,中国高层极力向美方传递的信号
无非就是“要是被逼急了,中国是可以击沉美国航母的”。
可是,中国26日的行动称得上展示了这种能力吗?达到威慑效果了吗?
相信即使不懂技术,哪怕是凭感觉,只要还客观,就没有人能拿出肯定的答案。
实际上,中国在这方面的能力可能不光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而且在长达二十余年间
不自觉地经历了一个从雄心壮志到兵不厌诈的历程,成了今天这样一个
“信则灵”的战略工具。
其背后,暴露的是整个中国军事科技实力、发展模式,以及战略理论与实践领域的
真实水平。
历史回顾
如果从1995年美国航母介入“台海危机”算起,中国为解这个燃眉之急已奋斗了
整整25年。
实际上起点更早,在因1989年“六四”事件与西方一度关系紧张的时期,为应对美国的
绝对优势军力,江泽民于1992年要求发展一些“顶用”的“杀手鐗”武器。
当时恰逢中国注意到美国“潘兴”II中程导弹的末段机动和雷达制导技术,以及
合成孔径雷达衞星搜索船舶等技术。
2000年,航天系统有人公开探讨了利用弹道导弹攻击慢速活动目标的“崭新研究方向”。
到2006年4月,已有报导透露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一部完成了概念论证。
受此影响,2006年12月,28岁的《航空档案》杂志外聘编辑邱贞玮根据公开资料加以推测
,在《现代舰船》杂志发表题为《930秒——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发展探讨》一文。
文中不仅探讨了他称之为“东风”-21E的反舰弹道导弹以及完整作战系统的可行性,
还详细描述了该作战系统从搜索到击沉美国航母,历时930秒的全过程。
实际上,在其长期活跃的军事论坛上,该作者也很快承认文章的推测性质,
民间爱好者也能指出不少想当然之处,比如将中国相关领域学术论文的概念探讨
一概视为研制成功。
不过文章的详尽和笃定语气仍强烈震撼了国内外关注者,包括时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
战略研究部助理教授的安德鲁·S·埃里克森(Andrew S. Erickson)。
这一年,他在该学院组建了中国海事研究所。虽然在随后的研究中很快认识到邱
的非专业非官方背景和结论的轻率,但他本能地意识到中国这种“以陆制海”战略
的意义,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追踪。
2007年,中国因对美关系紧张而首次拒绝“小鹰”号航母进入香港休假,
埃里克森等人在国会就中国迅速壮大的“非对称”战力作证,“东风”-21也首度进入
美国国防部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和一些著名“中国威胁论”者的视野。
到2009年,华府上下已是警报长鸣,媒体和智库纷纷设想本国航母在不久的台海战争中
折戟沉沙的景象。2010年,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估计“东风”-21D已初步形成战斗力。
美国的这些反应,哪怕是推测,也会被中国正蓬勃兴起的《环球时报》等民族主义舆论
偷换成“确证”,后者再反过来被美国人引以为证。
一时间,吹嘘和惊呼在太平洋两岸交相辉映,比翼齐飞。到2013年,埃里克森已完成专著
[《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发展:动机、轨迹和战略影响》]
(https://www.amazon.com/Chinese-Anti-Ship-Ballistic-Missile-Development/
dp/0983084262/ref=la_B001JP451A_1_3?s=books&ie=UTF8&qid=1410270524&sr=1-3)。
数年的激烈猜测和传闻四起后,“东风”-21D和“东风”-26在中国2015年的“9·3”
阅兵中以反舰弹道导弹的身份首次亮相,2018年4月官媒报导“东风”-26已正式列装
火箭军并得到国防部明确证实。一切似乎尘埃落定,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不同意见
从2006年开始,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项目的可行性和进展,就一直有人提出质疑。
很多人从直觉上就表示担忧的,主要是反航母作战的最难点——信息保障。
这要求在战时对手充分采取保密、隐蔽和欺骗手段(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敲锣打鼓,
还可以贴身尾随)的情况下,在西太平洋这样广阔的海域随时掌握航母位置,
从而能为导弹的临门一脚提供最新数据,以弥补飞行过程中目标位置的变动。
从技术手段上讲,实现这一点所需的硬件——衞星、无人机和雷达,中国都有,
而且貌似还不差。
然而,近几十年中国军事领域的最短板,正是缺少复杂大系统和“杀伤链”等观念
和能力。
即使硬件齐备,这个任务仍远远超出了火箭军和导弹研制部门的能力范围,需要跨行业
的系统集成和覆蓋巨大地理范围、跨军种的一体化联合作战。
而“体系作战能力”迄今在中国还主要是个时髦的口号,反航母需要的信息支撑能力
虽讳莫如深,但从其他方面间接观察,仍然差距很大。
同时,美国却对这个复杂的“杀伤链”的很多环节都有能力破坏。
所以,中国的反航母作战系统即使能勉强拼凑而成,也很可能把握小,适应性差,
脆弱点多甚至有缺项。
如果经常掉链子,就只能以宣传意义为主了,如同中国近年很多强军成就一样。
何况美军在东亚的战力远不止航母一环。
上升到战略层面,疑问更是简单却被普遍忽略。航母本来就不是刀枪不入,
问题是中国即使真能击沉一两艘美国航母,除了引发大战外,不可能逼降美国
或全身而退,这就是一个“珍珠港赌局”。
要实现仅从陆地上就能较有把握地大量摧毁远海的大型舰艇,差不多等于中国军事技术
起码全面追平了美国。
如果这种能力再为中国单方掌握而无对抗制衡,已经意味着中国的全球军事霸权,
美军干预东亚根本就不再是问题。
可惜美国并不会停滞不前。中国利用弹道导弹的单项极致性能反航母,
本身就是因为无力改变全面劣势而采取“非对称”的“技术珍珠港”式偷袭。
要用这种偷袭的可能威力威慑美军,使其在尚有全面优势的情况下不敢干预东亚,
注定就野心太大。
而且,“非对称”的偷袭也是与“对称”的威慑根本矛盾的,
前者最好长期绝对保密,战时才出奇制胜,后者却要求平时就明示威力,追求不战而胜。
中国的“杀手鐗”武器到底是用于偷袭还是威慑,这是从江泽民开始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的顶层问题,结果就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的“珍珠港”。
现代军事能力日益体系化,中国这种单项突破,哪怕逼得美国航母脱胎换骨地创新,
也很难颠覆全局,何况中国一面对反航母弹道导弹愚公移山二十年,一面同时对
拥有航母一往情深且不惜血本。
中国可曾想过,哪怕美国无力防御,只要照猫画虎,以毒攻毒,以美国的全面实力,
中国海军也将片甲不留。难道两国退回隔着太平洋“扔石头”的荒谬局面?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对美国航母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情绪已被煽动,
美国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炒作也捕风捉影。
仅以2010年为例。7月,因为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安全心理需求”,
明明前一年也在黄海军演过的“华盛顿”号航母突然遭遇中国猛烈外交和舆论攻势,
死活不许进入(韩国主权范围的)黄海水域,被迫改在日本海参加美韩军演;
同期的东海舰队浙江沿海演习,有评论员只是讨好地吹嘘了一下“中国正好可以
以美国航母为假想目标”,从中国媒体到埃里克森立刻惊呼“东风”-21D来了,
其实发布禁航通告的不过是一个快艇支队;
到月底,CNN竟称近来中国的UFO事件很像从酒泉发射了“东风”-21;
8月,另一“东风”教洋信徒,2049研究所的伊安·伊斯顿又断定“遥感9号”
海洋监视衞星的发射已意味着精确的实时瞄准大功告成,美军要想不损失航母就只能击落
中国衞星,从而全局大乱;
俄罗斯某次军演中试射陈旧的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也被中国大肆炒作,
而且是先伪装成英文网页发布,42分钟后国内大报和大网站即开始引用“外媒”,
全面发稿。
显然,中国国内政治急需民族主义狂热和强军成就,喉舌和民间投其所好;
美国智囊们对军方因长期反恐战争而荒废大国对抗战力也焦虑不安,急需渲染威胁。
双方在夸大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进展和水平上形成无形共谋。
对众多疑点,中方是掩耳盗铃,美方虽有时任第7舰队司令和海军作战部长等高层表示过
并不担心这种威胁,但绝不敢相信它的外强中干,一来不可能有确切的相反证据
(除非有中国高层叛逃),二来也与军方利益和心理预期根本冲突,因而风声鹤唳
仍是主流。
当然,炒作暴露了野心,中国也在中美官方对话等场合面临压力,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的陈炳德曾于2011年向美国参联会主席马伦公开澄清“东风”-21D
“尚在研制,没有形成能力,而且难度不小”,却首先就被中国国内视为战略烟幕。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南早》引发的这轮报导中,“航母杀手”俨然已是两型“东风”
深得业内认同的盛名。
其实,这顶高帽不过形成于十几年前的多轮炒作,世界军工和海军领域从无此说。
其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前苏联的几型舰载巡航导弹。
中途,台湾媒体曾将此名冠于某型“雄风”导弹,顿遭大陆讥讽。其实今日美军完成的
最先进远程反舰巡航导弹LRASM堪称“中国航母杀手”,美军不图虚名,中国舆论
却逃之夭夭。
证实难题
正因为反航母作战的最终效能远不止“东风”导弹一环,我们才可以说哪怕中国国防部
正式宣布它们以“反舰”的名目列装,也不足以证明这种把握有多大。
中国军队经常列装并未成熟,甚至最后被证明失败的武器装备,以适应边学边干的
有限水平,以解上上下下的成就饥渴,只是从不知理性为何物的中国狂热舆论掩耳盗铃
,完全不谙中国体制的西方同行无法理解而已。
同时,中国军事理论界对西方威慑理论并不陌生,它的借鉴和应用所要克服的思想阻力
却远超出了学术领域,只是从结果而言,中国高层又如此渴望以军事威力吓住美国。
简单地说,威慑需要实力、使用实力的决心和清晰的信号三要素。
在反航母领域,尽管中国现有的努力声势浩大,仍主要针对后两个要素,
而且可能力度不足。
在实力这个要素上,只有美国清楚地了解到中国的确能有效地完成“杀伤链”的全过程
,才会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虽然不需要中国傻到为美军开一次成果评审现场会,恐怕也要敢于有意泄露个别指标性
的细节。
这是视保密为命脉的苏联在冷战军备竞赛中也接受的游戏规则。
如果说侦察过程不宜,也无法展示的话,最低限度,中国恐怕要当着美军的面,
而不是躲开它的视线,击中(如果无需击沉的话)一艘起码类似航母的靶舰。
鉴于打击航母最大的难度在于它不断机动,这个靶舰最好也以接近航母的速度随机机动。
中国在这方面的举动,虽然不是没有风声,但从无官方发布或证实,任由民间根据
蛛丝马迹脑补。
这些孤证包括:2013年阿根廷军事论坛“SAORBATS”公布一张衞星照片,显示某沙漠中
一个长约200米的白色航母甲板轮廓内有两个较大弹坑;
1.2万吨的“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2011年底退役后盛传被作为“东风”-21D的靶船,
但依据只有它为作靶船略加改装后的照片,除了一些漏洞百出的想像版本,
这次试验无其它任何细节;
类似的还有凭“镜泊湖”号补给舰2019年退役仪式上有火箭军制服人员就能推测
其已作为靶船被击沉,
2014年退役的 “镇江”号护衞舰也是如此,据说退役的165和166号驱逐舰还将如法炮制

2017年5月中国宣布火箭军在渤海进行作战检验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新型导弹武器,
也被推测为“东风”-21D或“东风”-26。
只需对比一下,关注朝鲜导弹发展的诸多机构往往借助公开渠道的民用遥感衞星,
也能对其进展起码提出一些可信的图像证据,
上述中国试射中的绝大多数何以在全世界密如蛛网的衞星视线下不留任何痕迹,
难道能在室内进行,或者全世界都被吓得鸦雀无声?
伊朗媒体也曾公布其“波斯湾”反舰弹道导弹击中固定舰船,以及2012年7月在演习中
成功击中300公里外的海上平台的照片。
虽然该导弹的光电/红外末制导导引头锁定物体并不难,这些试验仍被发现靶船并未移动
,而伊朗能提供初始侦察和目标数据更新的手段只有飞机或无人机,这些平台在美军面前
生存力堪忧,因而外界普遍认定该系统只具理论可行性,并无实战意义。
可见,中国有意无意地泄露甚至讹传一点碎片,根本不足以证明反航母全系统战力,
自然也就无法对美军构成任何有效威慑,反而暴露了力不从心的老底。
一句话,反舰弹道导弹,中国的确有,也的确以反航母为核心目的,但能不能达到目的
,中国认为可以主要通过故意的掩盖和诱导而不是确切的证实来使对手相信,
从而达成威慑。
至于这是否会使外界怀疑中国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中国又从美国不真实的反应上感觉
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最新检验
2020年8月26日的这次试射,其实也一样。
首先是官方的信息发布遮遮掩掩。《南早》26日报导称海南海上安全机构21日就宣布
24~29日该海域有“军事演习”,但又指明试射在美国U-2侦察机25日抵近
中国北部军演现场后一天。
既然是针对突发事件,就不可能在21日就预报并持续到29日。因此,这次试射可能
早有准备,但时机临时决定。同时,发布消息的“琼航警0078”的措辞是
“军事训练活动”,似乎想避免过早引人注目。
最奇怪的是,“琼航警0078”只出现在海南省海事局网站,近来已无形中成为中国
各海域军事活动几乎唯一信源的国家海事局网站唯独没有这条,
但恰好是这条很不好查到的警告次日就遍布中国各大媒体,事后其页面的点击又比
同类信息猛增30倍以上。
显然,中国达到了声东击西,使全球大量机构和媒体在恰当的时机“确切证实”
这条消息的目的。
其次,要有效威慑美国,中国自然明白要让美军亲眼监测到发射。
中国民间在脑补前述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试射时也不忘对美国技术侦察手段及时到场
言之凿凿。
其实,这种导弹的发射无论如何躲不过美国导弹预警衞星,但落点的观测和证实
就有待RC-135S等专用侦察机。
虽然《环时》英文版28日居然明言“中国军事专家猜测美国相信中国将在演习中试射
反舰弹道导弹”,而且“周三晨中国试射时,美国已派出RC-135S到南海”,
但中国不大可能提前通知了美方,只是美机可能近日高度戒备,随时能来。
《环时》的用意不过是拼命强调美军已现场目击,因而威慑信号准确收到,
效果立等可取。
为此他们还试图以专家之口证明“中国有包括飞机、衞星和舰艇在内的完整监视系统,
能为导弹最后阶段提供信息”,甚至不忘吹嘘美方拼命窥探的原因是想学习中国
独门绝技。
对中国军方,既要奉命唬人,又千万不能让人看清楚的两难还是显而易见。
美国也的确没看清楚,27日外界得到的消息只有:一名美国防务官员称美军测到中国
实际上发射了4枚导弹,型号尚待评估,也不知是否击中任何目标。
更有美国专家再次强调只有机动靶才能证明是包括识别跟踪能力在内的全系统测试。
再往前追溯,更加豁然开朗,原来“航母杀手”们的威慑已是家常便饭。
2019年1月7日美舰“麦坎贝尔”号穿越西沙群岛,央视立刻报导可全国机动作战的
火箭军某旅“航母杀手”导弹在西北高原调动,
《环时》则一面称从内陆纵深发射更难拦截,同时装作客观地表示
“从央视报导中看不出何时调动的”;
24日央视称火箭军在西北的实弹演习首次发射了两枚“东风”-26,
《环时》立刻强调从细节看该导弹能中段机动,还有全套的信息网,并打破西方对其
从未实弹试射的质疑;
6月5日央视军事科普短视频“威虎堂”透露火箭军首次罕见展示一群多达
10枚“东风”-21D,足以对航母造成重大杀伤;
2020年7月4日,《环时》的推特表示:中国拥有广泛的反航母武器选项,南海完全
在解放军掌控之中,任何美国航母活动都是解放军乐于见到的;
7月底至8月初,针对美国在南海双航母演习,火箭军某旅在历时数月的跨区快反演习中
,演练了复杂地形机动、防化学攻击和防衞星侦察,最后从沙漠发射一枚“东风”-26。
有趣的是,对最后这次发射,《环时》英文版刚在8月6日称源自央视报导,
11日就在中文版又称据“美国《军事观察》网站”7日报导,中国是5日发射此导弹的,
该网站由此赫然成为世界多家知名媒体的信源。
然而这个网站虽然搭配少量外国军事科技报导,实则以吹嘘中国各种先进“大杀器”
威力为主业,声称现有新闻来源大多缺乏“不偏不倚”的立场,
自己“既不是西方中心的,也不是反西方或受制于任何特定国家、事业或意识形态的”
,行文却充斥拙劣的中式英语痕迹甚至重大语病,且除了留言外没有任何地址
和联系方式。
不过,从该站将《环时》称为“state paper”,以及公然吹嘘2020年1月“东风”-26
西部机动是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罗援少将提出
“解放军应考虑击沉两艘美国航母,可解决南海争端”后发生的,其背景隐约可见。
至于弹头到底击中了什么,截至发稿为止,中美均无消息。
文献迷雾
其实,早在埃里克森从公开文献研究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时,就不小心触及很多有趣
的老底。
出于一名美国海军学者的本份,他只是想提醒本国朝野高度重视中国威胁,
以防在战力上被釜底抽薪。
只不过,作为该学院极少数掌握中文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中国科研和决策运行机制,
以及官方信息传播和舆论规律存在较深的文化鸿沟,使他的开源情报研究偏差不小。
埃里克森接触的中方文献中,最重要的当属军方对反舰弹道导弹的作战应用探讨,
这被他等同于美军《条令》。
比如,国防大学主编、印发全军共同训练和学习参考的《战役学》提到
:常规弹道导弹可通过“对敌海上机动所依赖的重要目标实施导弹火力突袭或火力骚扰”
,实现“海上封锁”和“夺取局部制海权”的目标。
由时任二炮副司令和指挥学院院长主编,全军作战部门协作,至少12位领导和专家评审
的专著《二炮战役学》称:二炮将与海军协同,“实施重点海上封锁”和“夺取制海权”
,还应通过军用侦察衞星、国内外遥感衞星等不同手段和多种渠道获得运动目标的
进一步实时情报。
如此权威的文献却促使他得出了矛盾的结论:“中国导弹部队对反舰弹道导弹作战效能
和威慑运用已很有把握,其服役只是时间问题”。
还没有服役,如何对效能和运用很有把握?
他不能理解的是,提倡“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的中国军队也有“理论先行”的特色,
总部出面组织的理论教材也完全可以展望未来。这种武器系统到底能不能全面成功,
这些部门其实负不了责。
而且,恰恰是他对《二炮战役学》的引用使纷纷查找这份文献的同行们吃了一惊:
虽然此书仅在华盛顿就有原版,它在中国竟然是“机密级”。
这令美国前驻华武官、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主任拉里·M·沃茨尔2012年8月在
《外交官》网站撰文惊呼“解放军二炮‘顶级机密’大量外泄”,
惊得为中国政府包打一切圆场的《环时》赶紧引述“熟悉二炮情况的中国军事专家”称
,此书只是指挥员理论教材,称为“顶级机密”是危言耸听。
沃茨尔的推测更神奇,此书外泄是解放军高层在有意向西方“有关部门”放风,
以消除对中国核野心的疑虑。
可是中国核战略的温和性已众所周知,何必泄露密级如此高的文件?
因而他又推测这也可能是中国掩盖更大核野心的大型“战略欺骗”。从这些插曲中,
美国真正的战略界对中国实力和野心的了解和理解偏差之大,可见一斑。
埃里克森重视的第二类文献,“科研领域的技术探讨”往往涉及这种导弹的可行性
或研究迹象,实际上它们除了证明很可能有这方面的项目在进行外,也多有误导。
美国人经常因这些文章在保密压力下的含糊其词而弄错它的研究对象,
对内容也不无断章取义,
要么将纯理论探讨和数值仿真等同于实际研发,要么看不出文中对困难和不确定性的
隐晦忧虑,
更不了解很多作者看似出自相关机关和工厂,但论文只是为评职称而滥竽充数。
实际上,航天科技集团和火箭军都无法回答全系统把握的问题。
至于第三类文献,“通识领域的讨论”,尽管话题宏大且言之凿凿,但讨论者鱼龙混杂,
不乏常识错误,且从无提供消息来源的习惯。
近年,假冒中国权威信源、伪造外国信源、在可靠消息掩护下夹杂关键误导性谣言碎片
的恶习更在简体中文圈泛滥成灾。其中,伪造外国信源,故意误导西方舆论的作法,
更是中国“大外宣”框架下规模浩大的情报战、心理战行动。
最终考验
2020年8月26日,中国国防部没有置评《南早》报导,次日,发言人在例行发布会上
故意不提此事,只含糊证实中国在广大区域实施了计划中的训练,不针对任何国家。
这显然仍是中国近年自创的威慑模式中笑里藏刀,刻意回避外交层面冲突的标准操作,
这种操作近年还有重要创新,在世界简体中文甚至英文领域安排下一批伪独立御用人士
,帮助北京更加明确有力地强调中国军事威力,挑明威胁话语和利益诉求。
同时,还会有受中国十余年假情报和舆论战调教的一批美国技术人士自觉呼应,
牵强附会地强调一些似是而非的中国技术亮点。
只是近来美国画风陡变,五角大楼仍然强烈抨击了中国这一行动。
美国海军发言人和正在实施“环太军演”的第3舰队司令均表示不会被中国此举吓住,
眼下美国海军就有多达38艘舰艇在包括南海的印太区域“国际法允许的任何地方”活动。
防长埃斯珀更表示“美国一步也不会退让”。
《国家利益》杂志也一改渲染中国威胁的习惯,强调美国在指挥控制、电子战和激光武器
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仍足以保护现有和将来的航母在中国导弹威胁区域作战,并怀疑中国
的“杀伤链”系统效能,而且美国还能率先发展更小、更快、更灵活的航母。
最糟糕的是,美国驱逐舰“马斯丁”号继8月18日通过台湾海峡后,27日又在西沙群岛
实施了航行自由行动。
目前,早在7月底就移师菲律宾海多国联演的“里根”号航母已进入关岛短暂休整,
而“尼米兹”号已在阿拉伯海执勤,“卡尔·文森”号完成维修后已移至美国西海岸备勤
,美国航母再进南海毫无悬念。面对这些,中国国内疯狂炒作“‘东风’-26从天而降,
美航母快速逃离南海”已沦为笑柄。
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神神秘秘近20年,虽然不能说一开始就如此计划,但如今这种
外强中干的应用和效果,已经从朝思暮想的出奇制胜变成了亦幻亦真的战略讹诈和自欺
,这也是世界军备竞赛史上的全新剧目。
然而,在中国国内的理论层面上,这恰好是博大精深的中华谋略的最现代应用,
所谓“虚虚实实,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目的是让对手始终搞不清中国的实力和意图
,浪费资源,疲于奔命,陷入盲目和被动。
这也是中国高度重视保密和宣传的重要理由之一。
有学者的研究还的确发现,中国拥有核武器之初的虚虚实实,使美国和苏联对中国核力量
的估计都远超出中国实际水平。即使并不膜拜中华谋略的苏联,也长期重视极端保密
和战略欺骗。
然而,不仅冷战军备竞赛也逼出了基于共同利益,强调谈判、相互制衡,甚至透明和互信
的国际军控博弈,随后世界更进入了高技术时代、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单纯依靠神秘
和烟幕已很难谋取威慑效果。
在美国,虽然也有学者赞同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质疑,但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
整体上对此类质疑的结论是轻视甚至暗中排斥的,更谈不上意识到或相信中国
的讹诈性质。
不过,并未看透的美国仍通过一种夸大敌情,过度反应的戏剧性对策,取得了
未雨绸缪的效果。
当然,美国在洞察力和谋略上问题也很明显,它毕竟在国家层面上相信了其实从未完整、
可靠地实现,更不敢可信地展示或接受审视的中国反航母能力。
美国最后占上风的关键还是实力碾压,否则还真的可能被威慑。换成其他大国与中国对抗
,结局很可能不同。
当然,有人说中国这种导弹只要能使美国在干预东亚时有所犹豫和顾忌,就有意义。
如果只是为二十余年的投资和心血找台阶下,改为这个目标虽未尝不可,但也是马后炮。
重要的是,美国会因为有一定风险就不敢派航母来吗?
海湾战争时,萨达姆乱射的“飞毛腿”就差点击中美军一艘弹药船,炸掉半个科威特港。
实际上美国的军事干预更是政治决策,包括中国有核武器的因素在内,都会考虑,
但只要有更强的实力和决心,美军恐怕很难为这种有限的风险吓住,何况现在美国
对华认知、态度和政策正发生根本逆转。
以最热门的台海为例,现在假设中国使用反舰弹道导弹,就敢排除美国干预的可能吗?
恐怕没有,倒是包括航母在内的美国全面优势军力仍有效地使中国在武统台湾的决策
上产生犹豫和顾忌,或者使中国可能的行动具有很大的冒险性。
也是拜十几年大呼小叫所赐,美国被逼出了理论、战法和武器的新一轮创新,
不仅不会担心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还将以更加全新的战争样式和游戏规则,
集中挑战中国军力。
《南早》还在报导里提及中国两种反舰弹道导弹均为《中导条约》所禁止的类别。
美国刚刚退出这个条约,原因之一就是从未受该条约约束的中国,在条约存在的32年间
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中程导弹拥有国。
中国的确用中程导弹构成对美国亚太利益和盟友的巨大威胁,近年更有颠覆美国在该地区
传统格局,取代地区领导地位的野心。
因而,美国即使不能在美俄新一轮战略武器谈判中把中国拉进来,也开始大力发展
中程导弹并明言重点部署亚太,加码与中国的军备竞赛。
这将是对中国来说极为困难的复杂局面。
作者: fantasyhorse (水多多)   2022-04-24 10:13:00
那种不准,拿来当靶船都已经排空内油且无弹药实际上航母满载各种弹药与燃油,遭引爆就是灾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