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kizzy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之铭言:
: 生病 没钱 不想工作
: 穷 胖 边缘性人格 没有自尊
: 然后被老妈嫌动作慢才会被整 被逼离职
: 哀
: 活着好累
: 到底要怎样面对人生
: 是要跟他硬干
: 还是咬牙撑过去呢
: 顺便问问台中有没有便宜的心理咨商
标题这种问法很普遍,但也最没有答案,或者说不会有你“喜欢”的答案。
活着“要”干嘛。
“要”,这个字是你的思维的关键点,再深入一点的说,其实是我们的文化
给这个文化里每个人最基础的框架,填鸭式教育。从小开始,我们被压抑著创
造力,被指责著那叫贪玩,叫不务正业,以致于后来我们容易在某方面自暴自
弃,等待权位较高者授予我们各种阶段性任务,塞满我们拥有活动力的时间。
这种事,问别人,很容易沦为不变的轮回,只有发号施令者有异动,继续问
下一个,再下一个,解不完的任务。
把标题的问法换个方式说。
活着“可以”干嘛。
转化为这个问题,对别人给的建议,就比较不会看那么重了,因为在问句的
型式上,它不是一个义务,而是一种尝鲜。
我们用义务去看一些事的时候,得失心就上来了。好像非得作得很好,但不
见得我们因此而快乐,甚至还没暸解它是什么,我们就会因为担心是否称职而
在那些进行的过程中变得苛刻。这些状况,在我们的教育过程里就经常遇见。
选择生活的快乐不是罪,而是看待事情的态度不那么有他人的压力与介入。
当我们能比较轻松的看待问题时,其实多半会更审视自己的感觉,别人说的反
而过了就忘了。
也就是,你有什么想作的事?
我们会痛苦,多半是因为别人的责任在各种情况下落在我们身上,造成我们
的压力。而承受别人给的压力,在我们的社会中认定为成熟。这些不是坏事,
但你认为呢?
我们不问自己想作什么事的时候,多半是被外界阻止了。
我认为不是你不知道人生该作什么,而是你被烦得没心思去感受那些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