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live CD们横向比对之后,我发现歌迷、包括我,真的是用感情在评价live
专辑的好坏,而且很容易先入为主。
自制横向比对歌单:https://kkbox.fm/ND4n4L
曲目:倔强、离表、人生海海、假快乐、尚崩、知足、我不愿
原po对life live CD的混音空间安排的分析很有意思。
※ 引述《gin82723 (GIN)》之铭言:
: 在演唱会现场,喇叭的输出几乎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或者应该说是单一方
: 向输出,所以不会感受到跟戏院环绕喇叭一样的效果,会环绕的只有观众的
: 声音,因为你货真价实的被观众围绕,我永远都记得某一场的安可,喊声跟
: 拍手声从后方看台涌来的感觉,那真的很令人起鸡皮疙瘩。
: 所以我一开始对LIVE CD的想像,是像以前那样,所有东西并列的被呈现,我
: 可以同时听到vocal跟band,也能听到观众的声音,也就是所有声音都被排在
: 同一条线上的感觉,但这次的LIVE CD不同,他比较像是漏斗型的排列方式,
: 正中央的交叉点是vocal,上下则分别是band与观众,偶尔的solo跟合唱,才
: 会让他们的声音来到中央,所以对我来说,LIVE CD的呈现方式,太有空间感
: 了,但却又不是在现场演出感受到的那种空间感,毕竟谁听演唱会的时候,
: 会站在vocal旁边,而不是依赖喇叭共同输出。
: 听了之后其实称不上失望,因为真的也没糟成那样,可以听到主唱花式转音
: ,虽然知道是录音室重制,还是觉得蛮新鲜的,只是就是一种与期待不符的
: 落差感,但我也忍不住想,会不会因为我是用耳机听,所以才有这种感觉,
: 他其实就是电影在戏院的原音收录,用环绕喇叭放出来,主声道被包覆,就
: 不会显得突兀,空间感可以被完整呈现,就会是很棒的效果。
在创造之前的live CD混音,会让大家“感觉”很live,是因为混音把同一个
频率都摆在同一个平面上,听觉上吉他手主唱就是平行排排站的概念。但就算
是这样,随着老板们在录混音技术上的追求,明显听得到他们以音讯工程的思
维对live音源进行有意识的混音创作。
FH是一个里程碑,感觉五月天开始把每个收进来的音轨都处理好再做混音;离
表、十万人出头天、创造小巨蛋开始思考,随着机材和技术进步,line in、
mic in进来的声音越来越干净,串音的状况越来越少,既然都是收音轨回来处
理,是否后制还需要模拟场馆空间感的回音?虽然听起来有临场感,但相对会
吃掉编曲细节。
到3DNA跟方舟,电影配乐需要临场感……所以除了观众环境音之外,又把表现
场馆空旷感的回音给做回去。比较这两张原声带,除了方舟音源是以世运为主
,空间回音相对做的比较大,也会发现五月天在方舟开始思考,真的有必要把
同一频率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吗?同频率彼此竞争的状态下,让整体音压变大,
聆听者也会有相当的压力。
在live现场,高音压无可厚非,而live CD既然都是音讯制作物了,为何要还
原现场不舒服的聆听经验?而且如果可以从音讯工程的角度,解决现场大鼓吃
掉贝斯部分低频的问题,让每个乐器都能清楚的被听到,这也是另一种音源制
作的思维。
到了life live,老板们听到大家不喜欢电影原声带的心声…各乐器收进来的
音轨处理,和创造是比较接近的,尤其vocal没有大开echo美声,能够听到更
多主音的气口和情绪细节。(对,主唱是有后修没错,但过去或多或少一直都
有修,只是像创造只能针对小巨蛋现场去收音,life live可是有122场给主唱
选他满意的演出,再以现场音轨为依据去部分重配…后制为的也是让大家能安
心听歌。)
这次电影既然有“比摇滚区第一排还近”、在舞台上近距离观察团员的视角,
那么原po所叙述的混音逻辑也就合理了。这样被乐团和演唱会现场包覆的混音
方式,可以让听众在一个舒服的音压下清楚听到所有乐器和编曲细节。
另外life live让我惊艳的是节奏组的收音也收得太好;贝斯不是只开大声而
已,可以发现不同歌曲贝斯有不同的角色和tone;鼓组不但没有串音而且还能
收得到很漂亮tone,声音扎实又集中……我不得不说从自传专、人生巡到life
live电影、life live CD,根本是鼓手大大圈粉系列、让人听到鼓声就恋爱啊
啊啊!
以上。
(电影上映之后,我有种自己天天都在写专栏的错觉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