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人文学科的硕士生,大纲口试在四月中已考过,原先预计7月中至7月底要最后考
口考,以期这学期毕业。
教授对我论文第一、二、四章都没太大意见,唯独第三章最后一节,他怎么看,怎么不满
意。最后丢了一本约500页的书,叫我回看看有没有帮助。
离开后,我爆炸了。当他四年的学生基本上就是放养,原典,二手导论书、论文集全都自
己找,书自己唸。指导教授也不太推荐英文二手资料,因为他偏好德语学界的研究。
会有这种偏好,其实跟英语学界和德语学界的研究方式有关。英语学界会尽量把该哲学家
的思想体系做细部的分割,但德语学界偏好以一种体系性的方式解释该哲学家的思想。孰
优孰劣,其实不好说。但英文是学术强势语言,有统计显示:在英语哲学界的论文,仅有3
%的论文会引用非英语的二手研究。
找他讨论文章时,总是无边无际地谈,写好的文章常常常被晾在一边,最后就是你再回去
看看哪本书。
7/25更新:
有网友写信询问后续情况,所以我做些更新
在昨天7/24,我完成了论文口试。整个过程的讨论还是充满著许多实质的讨论,其中包含
我对我的研究对象的理解与诠释。有许多观点的碰撞还是让我觉得大有收获,没有挑格式
问题。不过对我的口委们感到抱歉的是,我的口头报告实在不够流畅。报告约30分钟,接
下来近2个小时都在提问与讨论。当然,论文有不少地方需要再做补充或加深讨论。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心得给想唸人文学科硕士的人。
人文学科的硕士阶段旨在训练学生有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有雄心壮志写出具有原创性的
论文的确是一件好事,但仍要衡量自己的时间与能力。
当你在找一位教授当指导时,如果在和他初步讨论你想处理的问题时,他不会太多花时间
和你讨论你想处理的问题,分析你想处理的问题的难易度。我的建议,最好直接换教授。
一个负责的教授,会在你找他时,评估你要处理的问题适不适合做为一篇硕士论文的题目
,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想处理的问题太大,而不是太小。
当你签下指导教授后,他不愿意花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带你读主要文本,那我的建议也是换
教授。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哲学、历史这种偏重文本分析的学科,没教授带着读。慢
慢磨是可以磨出一些东西和你自己的理解,但往往只会落得事倍功半的下场。
要求教授带着读,不是要教授喂你东西,你也是自己要先唸过,建立初步的理解后,再和
教授交流观点与意见。做这件事很花教授时间,很多教授没心力做这件事。
然后,替教授们说一句话:指导一个学生到毕业,教育部只给$5000,除了成就感之外,到
底还有什么诱因让教授去带硕士生啊。带博士生至少还能找个传人,带硕士生根本在做功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