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曾有个做科学家的梦想,但不得其门而入,直到上了研究所,才慢慢了解科学
家的由来。
在台湾,国家的科学研发体系分成四个中研院、工研院、中科院、科技部
中研院负责高等学术研究
工研院负责工业技术研究
中科院负责军事技术研究
科技部(前国科会)负责给各个大学及相关单位经费,给他们研究
当然,规模较大的公司也有其研究单位(例如台积电),负责研发新技术,保持公司竞争力
而这篇只会关注在大学的研究:
一个研究要有所贡献,一定要透过该领域的共同权威审核其成果,因此出现了期刊和会议
期刊通常是把多篇的论文编成一本书,内容需要比较详细,其论文称为期刊论文。
会议比较偏重研究者的讨论,需要的篇幅较少,其论文又称会议论文
当然期刊和会议是有等级的,像我的研究领域,会去关注CVPR、ECCV、ICCV会议所出的论
文
等级的差异,呈现品质的好坏,如果去看那些等级较低的论文,你会发现灌水论文挺多的
,举例来说,在AI领域,如果你发现一篇论文预测准确率百分之百,除非他的是封闭环境
,或者是已经知道的定理,不然他的实验不是做错,就是数据造假
而教授做的事情是发论文,来保持其学术地位,或者研发出新的技术,成为专利,卖给合
作产商,但不管是发论文还是专利,基本上是做出前人所没有的东西,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与精力,还要承受实验的失败。
那问题来了,研究需要人力还有经费,那如何节省成本,找到低廉的劳力、能研究的人
才?
研究生,也就是这状况下的产物。
如果去观察一些会发期刊或国际论文的实验室,通常是教授、研究助理、博后带领研究生
,研究生付出劳力与时间帮忙做实验,通常在之中做一点小创新,获得教授的认可,写下
论文,就能毕业。毕竟,多数的研究生论文不用发期刊、发会议,那只须达到教授、口委
的认可即可,所以我认为如果教授要你打杂来换取两年毕业,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毕竟实
验需要劳力。研究所即是一桩买卖,研究生从帮忙之中学习解决困难拿到学位,教授获得
他要的成果。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其中有好教授也有坏教授:
听过最好的教授,会教导学生,一起做实验,亦师亦友,帮助学生毕业
多数的教授是,他在这个领域是前辈,而他要你用最新的技术(例如:AI、5G、
Blockchain),尝试做做看,他只能给你想法,其他的只能靠你自己,而通常能直接帮助
你的,是你的同辈,你实验室的学长姊
听过最雷的教授,他对这领域完全不懂,要你做做看,放你自生自灭,他的想法就是外行
,会误导你的方向,导致你拖了好几年才毕业。不过人是会变的,没有永远的好坏教授,
所以还是亲自去实验室询问近况才是最准的
那实验室该怎么决定呢?
在我看来,考量顺序是两年毕业再来才是兴趣,因为如果毕业时间是个未知数,你也没有
什么心情做研究
那什么是兴趣?
当你把AI当自己的孩子,愿意好几个月过著吃土的生活,只为了买张合适的显卡给他,套
一句我同学的话:疯了,那面对研究,你能克服困难或者另辟蹊径,顺利完成学业
下集,如何读论文?
一位在腾讯工作的前辈跟我说过:‘论文就像小说一样,还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