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马克思如何分析劳动?

楼主: IcecreamHsu (冰淇淋)   2016-05-03 20:17:49
马克思如何分析劳动?
什么才是理想的工作?为什么许多时候,在工作时我们觉得无法拥有自己,只有在从事休
闲活动的时候,我们才觉得自己重新活了过来?似乎我们工作赚钱,很少是因为从工作本
身获得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结果?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糟的工作环境,马克思曾提出著名的“疏离化”(alienation
)理论,来深入分析并解释劳动的困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在介绍马克思对于“劳动”和“疏离”的分析,并尝试提供一些
能从分析之中获得的帮助和解答。
最后,我将运用马克思的理论,讨论如何改善我们的劳动环境,并简短讨论近年来在欧美
受到注意的“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制度。
▎ 劳动的理想状态
在介绍劳动如何“疏离”之前,首先必须先了解马克思如何理解劳动的理想状态2。马克
思认为,理想状态下,劳动(labour)是一种将自己的能力以及想法“外在化”实现出来
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日常经验来理解这样的主张。譬如说,我在脑中有些写作的想法,因此
透过劳动,把想法实际转换成文字写出来。如果我有些做菜的点子,也会实际付出劳力,
用食材尝试去煮出来。或者,我有创业的想法,于是从事劳动,成立一家新创公司把点子
做出来。这些对马克思来说都是理想状态下的劳动。
换句话说,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种“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或“自我表达”
(self-expression)的过程3。这个把内心想法外在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是一种人类不
可或缺的活动。马克思在劳动中强调“外在化”,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只有借由
外在实际存在的物质东西,才能帮助我们厘清内心主观的想法和点子。我们可以这样来思
考:如果一个想法只存在心里的话,通常是一种模糊、含混、而且随时在变动的状态,只
有当“想法”透过物质东西实现出来之后,我们才更能掌握它。
这样的主张其实不难理解,我们几乎都有这种经验:自己想像中能做的,和实际“外在化
”做出来的东西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唯有从事劳动——这个把想法或点子外在化实现的
过程——才能够帮助一个人更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所以马克思会说,透过劳动
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根据以上的观点,就不难理解马克思的另一个理由:我们都会想要和他人交流,而唯有透
过“外在化”想法和能力的过程,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关系和沟通,这也是人生存的必要
条件之一。所以,如果只将想法和能力留在脑袋里而不用物质东西实际呈现出来,我们将
无法和他人产生真正的交流或连结。
▎疏离的劳动
可是上述的劳动理想状态在现代人眼中经常是一种奢侈,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劳
动形式不是理想的“自我实现”的劳动,而是马克思所说的“薪资劳动”(wage-labour
,常见的翻译是“雇佣劳动”,但本文中我认为把“wage”直译为“薪资”,会更容易理
解马克思的劳动理论)。
薪资劳动仍然是一种实际透过物质东西去外在化想法或目标的过程,但是那个“想法”或
“目标”通常不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别人(半强迫)指派的。此时我们劳动是为了获得
薪水(wage),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
譬如,一个手工制鞋的鞋匠他的劳动较有可能维持马克思认为的真正自由4且理想的状态
:手工制鞋匠心中想着一个新鞋子的设计,然后实际付出劳力自己做出来成品。另一方面
,同样是制鞋,在中国工厂中做着鞋子的工人,他的劳动比较不可能像是制鞋匠一般是为
了自我实现。对制鞋工人来说,从事劳动、制作眼前的产品,并不是在实现他自己的想法
或点子,而主要是为了生存所需的薪资。
也就是在这种“薪资劳动”的状态下,马克思认为,人开始和自己的劳动过程产生“疏离
化”。在此我将简单介绍三种主要形式的“疏离”5:
我的生产行为(act of production)和我变得疏离。理想状态下,我在工作时所从
事的活动(也就是生产行为),应该是要用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所以在这里,工作
这件事和自己内心的目标会有紧密的连结。但在薪资劳动中,工作时所做的事情很有可能
和我内心的目标一点连结也没有(例如制鞋工厂的工人)。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和自己的
生产行为产生疏离:我付出的生产行为或工作活动,变成不是属于我的,而是属于其他人
、或一家公司、或一个企业。
我的产品(product)和我变得疏离。理想状态下,产品是运用工作活动来实践自己
心中想法和点子的“成果”,我对产品也有所有权和控制权。但在薪资劳动中,产品和我
的内心目标也可能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个产品对我来说没有实现自己(self-realization
),也没有表达自己,而且我对产品也没有所有权或控制权。因此,虽然是我付出时间精
力生产出的产品,但这样的产品却是远远疏离我的。
他人和我的关系变得疏离。理想状态下,我们运用工作活动将内心想法呈现出来,藉
此和他人沟通、建立连结或满足彼此需求。譬如,我把心中想法写成文章,和他人交流意
见建立沟通。但我也可能开始受人委托写文案,为了获得薪资而制作文字产品,这时文章
就逐渐不像是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所以在薪资劳动中,通常我们的生产行为和产品都不是
自己意志的展现,也因此产品不再是表达自己的方式,而只是赚钱的工具。此时我没有办
法透过制作产品来展现真实的自己,也因此没有办法透过工作活动和成果,和他人展开真
正的沟通或连结。
这样的分析也说明了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会觉得工作难以成为“自我实现”的劳
动,甚至觉得因为过度的疏离劳动,造成人生缺乏意义。
因为在疏离化劳动中,劳动的目标通常可能过于琐碎,也不是自己设定、自己想要的目标
。大部分的人在工作上能做的,经常只是最大化“工具理性”:只能思考“用什么手段方
式可以最有效率达成公司设定的目标”,而无法运用“目标理性”去思考:自己真正想透
过工作实现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关于这个议题,可参阅我在另篇文章中的相关分析)
另外,在这里或许有读者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我的劳动几乎都用在“自我实现”
,譬如说我是设计师或是自由作家,我把想法和能力努力透过劳动实践出来,而我也因此
获得薪资报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劳动算是“薪资劳动”吗?我的劳动有“疏离化”
吗?
严格说起来,马克思会认为这里的劳动仍然是薪资劳动,也是疏离的。马克思主张薪资劳
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结构性的问题,并不是个人选择不同职业就能够解决的事。
在资本主义运作良好的社会中,一个设计师或自由作家仍然无法从事完全不疏离的理想劳
动,因为他的劳动目标仍然受到他人所提供的资金以及买卖关系所影响,例如提供资金给
他的资本家,或是准备购买他产品的客户,也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很难是完全“不疏离
”的。
简单的说,马克思认为要解决薪资劳动所产生的疏离化问题,只有透过资本主义制度上的
整体改变才有办法解决。
但是,透过上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发现,即使是在同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疏离化
”也会有程度上的不同。虽然马克思本人没有深入探讨,但我们似乎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推
论出,在不同职业、或是相同职业但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会衍生出不同程度的“疏离化”

所以,即使我们没有办法马上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但我们似乎仍然能在现有体制下,
做些改善“劳动疏离化”的努力。不过在讨论这个议题之前,我必须先详细解释不同程度
的劳动疏离化是如何产生的。
▎ 效率与“劳动的疏离化”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发现:更多更细的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ur)会让“劳动
疏离化”更加严重。至于为什么人类社会一定需要劳动分工呢?专业分工一开始是怎么出
现在人类社会之中?一个常见的解答,是因为资源稀少或有限,所以人倾向更有“效率”
地运用资源。
这样的看法也是许多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主要默认6。在时间资源和物质资源稀少或有限的
情况下,人们倾向更有效率的付出劳动、制作产品,这时人类社会就会出现“专业分工”

例如,一个手工制鞋师一天或许只能做一双鞋子,十个手工制鞋师一天也只能完成十个。
但十个受过训练的工人在制鞋工厂的生产线上专业分工,一天或许能够完成几百双鞋子。
后者牺牲了理想劳动,用“劳动疏离化”换取了效率。
虽然效率提升了,但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很容易看出专业分工和劳动疏离化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大部分专业分工的情况下,每个劳工和产品之间的连结变得更弱,劳力也会变成
是更零碎也更无意识的行为,劳力也因此更不可能用来实现自己内心的目标和想法。
当然,我们都会同意,追求效率有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因追求效率而产生的“劳动疏离
化”,很可能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别。
我们可以设想以下两种不同模式的咖啡店:
一种是跨国连锁企业的咖啡店,里头每个员工都有着明确的专业分工,必须按照一定
的SOP运作,有人专门负责使用磨豆机,有人负责加入牛奶,也有人负责结帐,在这种分
工模式下生产效率会提升,品质也会保持一定水准。但是员工的劳动变得零碎,产品不太
可能是用来实现员工个人内心的目标和想法。而员工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也几乎纯粹是商
品交易的关系。
现在再想像另一种咖啡店,一种文青风格的咖啡店。
在这里老板和员工都热爱咖啡,就在吧台一边跟你聊咖啡豆产地,一边用虹吸式咖啡
壶烹煮咖啡给你喝(当然还是得付钱)。这家店仍然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分工,但是也有
点随性。很可能这家店的生产效率比不上连锁咖啡店,但在这里,劳动(制作咖啡这件事
)某种程度能够实现老板和员工的内心目标和想法,也能透过产品,和顾客建立沟通和互
相交流。
在这两种不同种类的咖啡店里,虽然都存在马克思所说的“薪资劳动”,但显然后者能够
提供较理想的劳动环境,让劳工不再那么疏离了。
▎ 如何改善劳动环境?
马克思本人其实不会关心这两种咖啡店的差别,对他来说,要消除劳动的疏离化,就必须
诉诸社会政治层面上、体制面的完全革命,而不是这种运用“个人选择”就能做的改变。
但是从上述的例子,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在个人层次上,我们能透过一些行为或想法上的改
变,来改善“劳动的疏离化”。例如:
如果在劳动过程中减少过度专业分工,我们就能够避免让劳动成为过于零碎和无意识
的行为,也避免过度的劳动疏离化。
如果劳工能和最终产品建立更多连结,譬如知道产品的流向,或者进一步增加劳工对
于产品的控制权和所有权,那么劳工和产品之间也能减少疏离化。
如果能在产品(不只是工业产品,也包含服务业产品)中加入劳动者的设计和想法,
产品因此能某种程度成为员工的自我实现,劳工和产品之间的疏离化也会减少。
我们必须认知到,当我们做为消费者或投资者时越要求效率,很有可能就会越迫害劳
动者,让他人的劳动更加疏离化。例如要求更快速的拿到餐点咖啡,更快速完成某项产品
或工作,此时帮我们服务或生产产品的劳工就越有可能被迫让劳动成为过于零碎和无意识
的行为,因而疏离化得更严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们几乎都拥有多重身份,我们是劳
工,也是消费者、甚至投资者,所以要解决这种互相迫害的问题,就要避免在某些情况下
过度要求“效率”。
以上的办法,几乎都是一个人、几个人或一家公司就能够做到的改变,至于如果是整体政
治制度层面上的改革的话,什么样的改革方向比较有可能符合马克思本人的解答路线呢?
根据马克思对劳动疏离化的分析,要解决疏离化,最主要的关键在于建立某种新的社会体
制,而在这个体制下,劳工不用再贩卖他的劳力就能够生活,他的劳动会是为了自我尝试
实现某个想法或目标的理想劳动。
我认为,一个能够符合这个解答路线的实际方案,或许是近几年在欧美社会逐渐受到注意
的“无条件基本收入”制度7。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指的是
政府无条件给予所有公民能够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公民不需要为
了生存去从事“薪资劳动”,而更有可能选择能实现自己能力、也会热爱的工作。
瑞士社会针对是否实施无条件基本收入已经有许多讨论,也预订将在今年举行公投,决定
是否实行此制度。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今年年底,也预计进行“无条件基本收入”的社会实
验。
而马克思对于劳动的分析,也能够回应一些关于“无条件基本收入”的常见批评。例如,
一个常见的批评会指责:“无条件基本收入”让人没有动机努力工作。这种批评主张,如
果人们不再需要为了赚到薪水而劳动工作,那么大家都会变得懒散,没有意愿工作,整个
社会的生产力很有可能会衰退甚至崩溃。
但是如果我们接受了马克思关于理想劳动和薪资劳动的分析,我们就能回应以上的批评。
一种可能的回应方式如下:通常人们懒惰不想上班工作,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是“理
想的劳动”,而是“疏离化”的劳动。他们不是从事自己有兴趣、能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
工作。
如果人们能够从(半被迫的)“薪资劳动”和“疏离化”中解放出来,他们会发现劳动就
是一种必要的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表达,也是和他人产生连结的必要方式。所以他们非常有
可能会继续工作。
如同马克思所说,(理想的)劳动是一种人类不可或缺的活动。此外,除了哲学论述,似
乎也有社会科学民调能够支持上述的主张。根据瑞士市场调查公司DemoSCOPE的民调显示
,如果实施无条件基本收入,只有2%的人回答会因此不想从事任何工作。8
▎ 结语
马克思对于“劳动疏离化”的分析,似乎部分解释了当代人的劳动困境,也点出许多改革
的方向。虽然马克思本身只关注于体制结构上的彻底改革,但是从他的劳动分析之中,我
们能发现透过某些个人选择8(例如当一位消费者时,可以选择制造过程比较不让劳工疏
离化的产品),也能减缓疏离化的严重程度,进而改善现有的劳动环境。
透过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我们了解,不论是个人层面还是体制层面的改变,目标都是让工作
或劳动尽可能朝理想的状态前进。让多数的劳动成为一种将个人能力以及想法外在化实现
出来的自由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效率的薪资劳动。
来源:沃草烙哲学 作者杨理然 http://goo.gl/GuQcih
作者: windgodvocx1 (′‧ω‧‵)   2016-05-06 02:26:00
高一好年轻阿XD
楼主: IcecreamHsu (冰淇淋)   2016-05-06 07:57:00
所以才会对马克思有兴趣啊XD
作者: blas (《剩余价值理论》)   2016-05-07 10:35:00
台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似乎一直停留在《1844年经哲手稿》的阶段,很少人踏入《资本论》的研究。本文欲以“薪资劳动”取代“雇佣劳动”,但可以看到在后面分析如何改善“劳动疏离化”的场合,将工人与手工制鞋师作比较时,问题就产生了。前者没有生产资料,而后者有,但作者认为设计师和自由作家的劳动也算是“薪资劳动”。另外,作者提出改善“劳动疏离化”的例子都是舍弃劳动生产力来达成。但在《资本论》或《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大力赞扬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他反对的是资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我将手工制鞋师视为自营作业者,当然他也有可能是受雇者,若是受雇者的话,工人与手工制鞋师
作者: Hilferding (希法亭)   2016-05-08 21:08:00
我的意见啦,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当然有价值,任何介绍马克思的文章我也都乐见其成。不过言归正传,我觉得这一篇比较像是个人心得,有很多望文生义和作者自己想当然尔延伸。整篇文章只有一个核心概念“自我实现”,但是马克思的1844经哲手稿是要处理自我实现的问题吗,我不觉得,而且你把这篇文章的属于马克思的概念通通拿掉,完全不会影响文义的展开,作者表达了一些他想表达的论点,这些论点有价值,但是跟马克思关系不大。
楼主: IcecreamHsu (冰淇淋)   2016-06-02 18:15:00
感谢楼上两位的见解 确实我所查到的资料也都是二手甚至好几手以后的资料 有机会会好好把马克思的著作都看一遍 再次感谢两位让我学到很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