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两传)练功中关于人体微细结构的一些体会与应用
练功中关于人体微细结构的一些体会与应用Part I
林两传医师 荣春中医诊所院长
小时候跟着父亲练了两年空手道,差不多到了黑带。国中时还是跳绳代表队,因此练
就了还算敏捷的身手。但因为从来没有打过架,所以不知小时候练的工夫到底有没有用。
当了伤科医生后,可能是因为父亲的余荫和自己比较会吹牛吧(一个很会算命的朋友
铁口直断说我是靠嘴巴吃饭的),生意大好,才没几年一个晚上要看六十到百人,当然一
下子就把身体做坏了。当病人跟我抱怨痛的时候,其实我很想告诉他们,医生比你痛多了
。
由于身体越来越不好,就想到该锻炼自己的身体了。因着小时的家庭背景,第一个想
到的当然还是练拳。当时伤科知识的渐增,知道瞬间暴力的活动,对于身体会造成的伤害
,因此就放弃了从小就看多也习惯了的外家拳,而选择了练内家拳。
我跟每个想要入门的人一样,都经历了一段辛苦的择师过程。我觉得老天特别厚爱我
,给了我一个无与伦比的伤科师父后,又赐给我一个神奇的功夫师父。于是我开始练杨氏
熊门太极拳和张镜影先生传下的华陀五禽之戏。
经过长久的练习,体会到内家拳没有多年的涵养,肯定是用处不大的。
一般我们肢体所做的每个动作,都有一个目的,因这这个目的,大脑小脑设定运动计
画,下达命令由肌肉完成。在这种命令之下,肌肉会以最短而直接的方式去完成,且使用
最少的肌肉。如果这些动作反复的进行着,如同一些劳力工作者,时间久了,相关的肌肉
会处在某种程度的挛缩状态,于是结构开始轻微变形,筋膜绷紧起皱折阻塞变硬,气液的
流通便大受影响,小者局部的活动受影响,产生酸麻胀痛等现象,大者影响内脏功能,或
造成心理情志的异常,损害整体健康。而外家拳的使用肌肉形态和一般的劳力工作是雷同
的。内家拳却正好可以改善这种肌肉使用状况所造成的问题。
初练功时,师父教导的是,把以前的动作习惯抛弃,学习一种全新的身体运作方式。
练习中所有的动作都完全不能用力,必须全然放松。一开始这种抽象概念是很难体会的。
但随着功法(太极拳和五禽戏)的操演,在师父持续的纠正中,不断的提醒这里没有松,
那里没有松,这里用力了,那里用力了,点点滴滴累积了对身体的感受。逐渐明白师父所
说的“听”,听劲走到那里,听气的流动。才发现这和我调骨时的用手看见骨头,是很类
似的一种感受,都是放弃自身的主观、意图,去顺随感受,只是练功和治病感受的主体有
别而已。
几年以后,才开始明白内家拳在身体上的作用和意涵。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平时的动
作劳动,都是把身体当作机器在使用,只要机器能发挥功能,没有障碍,是不会去注意机
器活动中的各种状态。而内家拳的练习,是让我们既使用机器去完成目的的同时,也要注
意著机器运作的各种细节。注意力同时注视这主体和客体。
一般我们的动作,主要都是由屈肌收缩,以最短的距离去完成动作,因为专注在目的
的完成,基本上被使用到的整个系统的屈肌及伸肌都会处在收缩的状态,屈肌的收缩会远
高于伸肌。而练内家功法肌肉的运用状态正好相反,在每个动作中,被使用的系统,其所
有的肌肉都是要保持在相同收缩张力之下的。因此必须要能感受全身每条肌肉的张力。肌
肉张力是由其上的肌梭及肌腱上的张力感受器而来的。这些受器感受的张力传入中枢后,
会被分析解读做为一种本体觉,而成为身体行动及肢体运用的根本,然后配合大脑下达的
动作命令,使用肌肉,全身协调妥当完成动作。其中本体觉虽然一直在运作著,但我们日
常生活中所谓的“感觉”(视听嗅触寒热等),并未包含在其中,甚至很多人是完全感受
不到的。除非是肢体结构有了将会出现的伤害,而它发出了警告讯息,譬如说肌肉要被拉
伤了,肌腱韧带要被撕裂了。
这种对于本体的觉受,觉知身体各部份的位置及张力状态,是要训练才能感受到的。
我们的大脑对于各种输入的讯息,是经过筛选的,并非每种讯息都会受到关注,我们只会
注意与生命安全有关的或是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像是舌头的位置,讲话时肚子的用力处及
及手臂的挥舞,走路时头部的位置,这些都是平时我们不会去注意的。
但练内家功法时,则要求每个动作,都要清楚的看见、观照到身体的每个细节,务必
要每部份的伸屈肌都处在近乎等张力的状态,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对于全身有一种透
明澄澈的掌握感。而能够掌握这种感觉,是要有师父在旁边,不断提醒你,那里没有松,
那里用力了,才能逐渐打破原有身体的使用习惯。
这种听身体活动动态的能力,是要花很多时间去练习,养成,固定的。因为我们大脑
通常把这种本体觉受忽略了,现在要重新找出来,需要很多练习,抛弃固有习惯静心感受
,才能逐渐掌握,就道家术语来说,是练习一种“动中定”,有定才能从成千上万的感觉
讯息中,找出本体觉。而且大脑因为从不习惯去在自觉中分析应用本体觉,所以我觉得需
要长时间的养成,正是要大脑能逐渐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形成新的神经运作方式。
练习久了,逐渐会听,才体认到身体一些以前从未知晓的连贯和运作方式。我们对身
体的使用,都是以肌肉的主动性为对象,而内家功法是以筋膜的被动限制性为运作的主轴
。筋膜是一种不可收缩性的保护、支持结构,如果肢体内的肌肉收缩不平均,则筋膜就会
受到某种程度拉扯扭转或绷紧,这种拉扯在一般人身上到处都是,但因为不太会造成生活
困扰,所以大家都不在意,因此大脑对这种讯息都过滤不给回应。但练内家功法依靠的就
是这种筋膜张力。所有的动作,必须保持着肢体内部的筋膜张力均等,也意味着肌肉处在
一样的收缩状态,而且这种张力由脚到身体到手部都一样,形成一个绵延不断的张力线。
内家功法这种特质的好处有几个。第一是真正的能够疏理身体内部的所有障碍,疏理
肌肉、筋膜,所有的黏着或积聚会被清理。第二是用于武术时的以柔克刚,这第二点不在
这次本文讨论范围。
在谈论疏理的功能前,我想先再谈一下另外的一些练功经验,会比较容易说明。
我的日常练功中,最主要的是躺着练呼吸。我的师父称之为躺桩。躺着虽然比坐着容
易昏沈,但却比坐着更能放松,也就是这种全然的放松,才能细腻感受呼吸时全身的牵动
。全身的筋膜贯串分布到所有的组织,在全然放松下,只要有一个地方被引动,则全身都
会被牵动。因此藉著呼吸时,肋骨的涨缩,可以感受到全身的筋膜被牵动的涨缩。如果有
感觉不到被牵动的地方,就是那个地方没有放松,松了就能感受到,这种动态,连手指脚
趾头皮都能感受到。这种筋膜贯串相连的感受,也是内家功法,太极拳五禽戏的基础,一
动周身动,因为在全然放松之下,一身筋膜成浑然一体,没有各别单一肌肉的收缩,只有
立体网状的筋膜被动被牵引著。
在躺桩的练习中,随着身体呼吸的引动处不同,譬如说用胸式深呼吸,浅呼吸,各处
不同引动的腹式呼吸,及丹田引动的呼吸等,身体筋膜被牵动的形式都不相同。由著这各
不相同的牵动方式,逐渐明了身体内在结构的层次,也慢慢看见身体中的许多涩滞不通之
处。
由于看见了身体之中的各个涩滞不通之处,便能明了各种静中才能感受到的不舒服的
来源。要清除这种黏滞纠缠于肌肉筋膜深处阻碍,单纯的呼吸吐纳,筋膜只能被略略疏通
改善气液流通状况,感觉会舒服一些,但没有办法改变筋膜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没有办法
在有问题处的筋膜做挪动翻旋重组,彻底解决问题。
一般人身上都会有许多这种隐形的阻滞,这种阻滞,有时会形成明显的功能障碍,而
被称之为疾患,包括肢体或内脏的问题,但当事人却不见得知道是因这种隐形阻滞而来。
有些隐形阻滞只会造成轻微不适,或轻度的不知所以然的生理功能低下,甚至根本隐而不
发,没有影响系统或全局。这种阻滞我称之为气血阻滞点。
打拳练动功时,由脚底涌泉引动而上,因涌泉受力偏向不同,而气、力往上走的路线
便不同,再加上手、舌、眼的不同牵引,使得体轴呈现不同的旋转及屈展开合,因此许多
的气血阻滞点能够被解开。气血阻滞点能够被解开,是因为该处筋膜能够被充分展开而摊
平。要能够充分展开,必需是在一个弧形下,有个能撑开结构的张力,才能完成。而动功
中身体阴阳经不断的交替开合,反复屈展中,无处不到,因此能自然而然的打开各种气血
阻滞点。
依著在动功中的这种体会,我也在躺桩的吐纳静功中,模拟运用着。动功中气血阻滞
点是被自然的解开,练功者未必知道,通常只是感觉身体变好,感觉变敏锐,气行变通畅
了。但静功中对身体的感受会比动功中敏锐清晰的多。在清明静观中对全身的静态结构状
况,及动态的呼吸心跳肠胃蠕动等,都容易有全面的掌握,因此气血阻滞点,也容易被发
现。
我开始躺桩练习呼吸时,也发现身上许多气血阻滞点,但是用正常呼吸及意念,因上
述的理由,无法将其松解开来,因此便想办法改变呼吸时身体的动态,使能模仿练动功时
的状态。吸气时身体因肋骨的开张,全身的筋膜会跟着被牵引扩展,而这时我用意念锁住
身体的某一部份,使身体只有一部分筋膜扩张,一部分不动。譬如说背动胸腹不动(阳动
阴不动),上半身动下半身不动,左动右不动,或是只有右肋肩带系统动其余不动之类的
,像一个气球,一边捏住,只让另外一半鼓起。因为这样一来,筋膜开展的幅度会大得多
。另外,如果察觉到气血阻滞点,除了使局部充胀起来外,还可以微微调整身体引动的力
线,使该点处在张力最大的弧线上,即弧面的切线,则该处可以被充分的伸展摊平。
有时有些阻滞点以单纯的静态不动的躺桩是打不开的,需要身体做某种程度的曲扭,
才能摊平深处或斜走(跨过两或三条经络的)于身体的阻滞或皱折,当身体的姿势达到了
摊平阻滞点的时候,再行深度的呼吸,这时常可以感觉到沿着这个旋转的弧线,组织被撑
开的细微震动,如成串爆竹般的炸开着。
http://www.wretch.cc/blog/springdrlin/3459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