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新闻工作者南建军见证媒体行业巨变

楼主: Qorqios (诗人Q)   2025-11-19 16:41:09
ai为什么不会分段啊
全部糊成一团块
是怎样哦
从“笔与纸”到“云与端”
——老新闻工作者南建军见证媒体行业巨变
8月26日,在新源县融媒体中心,从业25年的编辑南建军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新闻媒体从
传统媒体时代走向融媒体时代的巨大变迁,也道出了行业巨变中始终不变的初心与坚守。
南建军的媒体生涯始于2000年,当时的采访装备与如今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刚工作时
,最常用的是DVcam摄影机,不仅电池又大又重,还得用大盒式磁带,携带和操作都很不
方便。”南建军回忆道。而现在,灵眸口袋云台相机等轻便灵巧的拍摄设备已成标配,无
人机、手机稳定器更成为采访“利器”。设备的更新迭代,成了时代变迁最直观的注脚。
采访方式的转变,更让新闻采集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过去,采写一条新闻全靠“腿勤嘴
勤”。南建军记得,自己曾为采访一位乡村致富带头人,提前一天坐班车到乡里,再步行
几公里进村,先找村干部沟通,再到当事人家中拉家常,跟着下地边干活边聊天,一天下
来忙得团团转,也才攒下几百字素材。而现在,采访前可以透过微信提前联系对方、列出
问题框架;现场用无人机拍全景、手机架稳定器录访谈,细节疑问用录音笔补充;中午结
束采访,下午返程路上就能用笔记本电脑整理素材,晚上就能顺利出稿,效率大幅提升。
去年报导那拉提景区升级改造的新闻时,他就亲身体验了这套高效流程。
报导形态的演进,则让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近。“以前往报纸投稿,稿子登出来后,
根本不知道读者喜不喜欢、有没有疑问。”南建军说。如今,一篇报导可以做成图文并茂
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还能同步制作短视频,相比过去单纯罗列时间、地点、数字的传统稿
件,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读者的评论与反馈也能即时传递回来。
传播终端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彻底改变了新闻生产与接收的模式。2000年时,
南建军所在的办公室只有一部座机,单位甚至连电脑都没有,采访结束必须回到单位手写
稿件;如今,单位和家里都有电脑,外出采访时用手机就能拍视频、配文字,当场传回后
台编辑,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干活,随时随地传播”。对受众而言,过去看新闻得等到
晚上9点的电视新闻,或靠收音机听广播;现在手机揣在兜里,走路、吃饭、种地歇息时
,都能刷新闻、看短视频,甚至透过短视频学习农业技术,媒体真正成了“随身携带”的
工具。
即使行业变化万千,南建军始终坚信“脚底板底下出新闻”这句老话。“以前靠腿跑,现
在靠技术省时间,但该到的现场还是得亲自到,该问的问题还是得仔细问,该核实的细节
还是得认真核实。”去年报导新农村建设新闻时,他用无人机拍摄村貌,让画面更丰富震
撼,但前期的实地走访、信息核实,一个环节也没少。
对于年轻记者,南建军给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多学新技术,但千万别丢了老本事。”
他认为,会用无人机、会剪视频是必备技能,但更要学会“蹲点”——蹲在田间地头,才
能听懂农民的真实心声;蹲在工厂车间,才能写出工人的真实故事。“设备是工具,技术
是手段,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新闻事件里的人物,是那些真实、温暖、有力量的故事。
”他希望年轻记者能把新源的故事讲好、传远。
25年来,南建军始终在记录新源的变迁,而他自己,也成了这份变迁的一部分。阳光透过
新源县融媒体中心的玻璃窗,落在办公桌上那台旧相机与新手机上,正如媒体行业的巨变
:变的是工具与形态,不变的是记者对现场的坚守、对真实的执著。这份初心,正是媒体
行业变迁中最珍贵的传承。
(通讯员 怀济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