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继续滑手机,那些大道理我们来处理就好”

楼主: EPika (精灵皮卡丘)   2025-11-17 16:45:31
“你们继续滑手机,那些大道理我们来处理就好”— 科技菁英不想让你知道的教养秘密
写在最前面
这不是一篇要你完全禁止孩子用3C的文章。我知道那不现实,我也没有资格说教。这只是我
最近读到的一些资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给孩子iPad”这件事。
如果你的做法和我接下来要说的不一样,那很正常。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法。我只
是想分享一个大部分台湾妈妈可能不知道的角度。
一个让我睡不着的发现
前阵子我在看 Brené Brown 的访谈。你可能听过她,那个研究羞耻心和脆弱的学者,在 Netf
lix 上有特别节目。我把她这篇专访贴在下面对话框。
她说了一件让我整晚睡不着的事。
因为工作关系,她常参加科技圈的聚会。她说在那些场合,她注意到一个很诡异的模式。
同一个科技大佬,你问他“你觉得孩子应该学什么?”他会很自信地说:“当然是程式设计、A
I、这些未来的技能啊。”
听起来很合理对吧?
但五分钟后,有人问他“你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什么?”同一个人会说:“我深度阅读哲学和
历史。”
Brené Brown 当下就愣住了。所以到底是哪一个?
然后她开始担心一件更大的事:
会不会正在形成某种“思考阶级”?他们自己读哲学、读历史、培养批判思维,但对其他人说
:“你们继续滑手机就好,那些复杂的事情,我们会处理。”
我读到这段的时候,手停在半空中。
因为这让我想起一件事。
Steve Jobs 那个著名的回答
你可能听过这个故事,但我还是想再说一次。
2010年,iPad 刚推出。全世界都疯了。《纽约时报》记者去访问 Jobs,兴奋地问:“你的孩
子一定很爱 iPad 吧?”
Jobs 的回答是:“他们没用过。我们在家严格限制科技产品的使用。”
记者愣住了。
Jobs 的传记作者后来说,Jobs 家每天晚上都会全家围坐在餐桌旁。他们聊书、聊历史、聊
各种话题。没有人拿出手机或平板。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觉得只是个有趣的轶事。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举动的意义完全不
一样。
创造 iPad 的人,不让自己的孩子用 iPad。
就像你去一家餐厅,发现老板从来不吃自己店里的东西。你会不会觉得哪里怪怪的?
而且这不只是 Jobs, Bill Gates 的孩子要到14岁才能有手机。台湾和美国的平均年龄是10
岁。
Gates 家有很严格的规定:吃饭不能用手机,睡前要关机,打电动有时间限制。为什么?因为20
07年他发现女儿开始对电玩“过度依赖”,他立刻警觉到不对劲。
还有更极端的。
很多硅谷高管会把孩子送去“低科技学校”,有些甚至完全禁止使用数位装置。这些学校重
视动手做、面对面互动、艺术和户外活动。
《纽约时报》访问过这些父母。有个在科技公司工作的爸爸说:“我看过科技能造成什么伤
害。我要保护我的孩子。”
我读到这里时,感觉有点被背叛。
那些创造这些产品、设计这些 App 的人,不让自己的孩子碰。
他们自己都学什么?
这是最讽刺的部分。
我去查了一些科技界领袖的学历背景:
HP 前 CEO Carly Fiorina:史丹佛大学历史系
YouTube CEO Susan Wojcicki: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系
PayPal 创办人 Peter Thiel:史丹佛大学哲学系
Chipotle 创办人:艺术史系
Slack 创办人:哲学系
几乎都是人文学科。
但他们对外的说法呢?“人文学科没用”、“孩子应该学程式”、“读英文系只能去卖鞋”

有个科技投资人甚至写了6000字长文批评人文教育。但他自己?史丹佛哲学系毕业。
Jobs 自己说过:“光有科技不够,科技必须与人文艺术结合,才能触动人心。”
他们靠人文素养成功,却告诉大众:你们的孩子学程式就好。
我不是在说程式不重要。我是在问:为什么他们说一套,做一套?
他们到底知道什么?
我花了很多时间想这个问题。后来发现,他们知道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知道,只是没人告
诉我们。
第一件事:成瘾是设计出来的
有个前 Google 员工创立了“人道科技中心”,专门揭露科技公司的设计手法。我把相关连
结贴在下面让大家去看。
他说了一句话:“有两个产业称呼客户为 users:毒品业和软件业。”
User 这个字,可以是“使用者”,也可以是“吸毒者”。
科技公司雇用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研究怎么让你停不下来。
为什么你会一直下拉更新?那个动作就像拉吃角子老虎,你永远不知道这次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看到红色数字就受不了?因为那会触发焦虑。
为什么 YouTube 会自动播放下一部影片?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主动关掉。
这些都不是意外。都是设计。
而设计这些的人,不让自己的孩子用。
第二件事:算法喂的不是知识,是愤怒
2021年有一批 Facebook 内部文件外泄,叫做“Facebook Files”。
里面揭露:Facebook 的 AI 系统把用户参与度放在第一位。为了最大化利润,必须优化参与
度。
但, 什么内容参与度最高?答案是让人生气的内容。
因为当你生气,你会点开、会留言、会分享给朋友说“你看这个太扯了”。每一个动作都是
参与度,每一个参与都是广告收入。
Facebook 内部工程师曾经提出解决方案:删除算法对争议性内容的“boost”(提升)。但
Zuckerberg 拒绝了。因为他们担心:减少耸动内容,用户可能会离开平台。
公司选择了利润,而不是社会责任。
你以为孩子在 YouTube 上“学东西”,但算法其实在训练他们:需要持续刺激,无法忍受无
聊,失去深度专注的能力。
第三件事:正在形成的阶级差距
这是最让我不安的部分。
美国 Brookings Institution 的研究指出,数位鸿沟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富人有科技,穷人没有。(这个已经改善很多)
第二层:富人有科技+使用技能,穷人只有科技。(这个正在恶化)
第三层:富人有科技+人+批判思维,穷人只有科技。(这个最危险)
不是谁有 iPad 的问题。
是怎么用的问题。
菁英家庭:有 iPad 但严格限制,强调阅读、思考、对话
一般家庭:用 iPad 当保母,孩子一天滑好几小时
结果?
菁英的孩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自制力、深度思考能力。
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越来越短,越来越难专注,越来越容易被操控。
20年后,菁英的孩子读过哲学历史,能批判思考,不被广告和假新闻轻易影响,成为决策者。
其他孩子习惯算法推荐,注意力破碎,容易被操控,成为被决策的对象。
这就是 Brené Brown 担心的“思考阶级”。
而这个分裂,正在我们眼前发生。
对台湾妈妈来说,这代表什么?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如果我限制孩子用 iPad,他们会不会落后?”
“现在是科技时代,不给他们用会不会输在起跑点?”
我也有这些担心。
但看看科技圈菁英怎么做:Jobs 的孩子很晚才接触 iPad,Gates 的孩子14岁才有手机,很多
硅谷主管送孩子去无科技学校。
他们的孩子有落后吗?没有。
因为科技工具会变,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永恒的。学会“使用 App”很
容易,培养“不被 App 控制”很难。
我们可以怎么做?
我不是专家,我也还在学习。但这是我开始尝试的一些事:
建立一些无科技时段
不用太极端。可以从晚餐时间开始,全家人都不碰手机。像 Jobs 家一样,围坐餐桌,聊聊天

一开始可能很尴尬,因为我们都忘记怎么聊天了。但会慢慢变自然的。
优先类比活动
实体书、桌游、户外活动、艺术创作。这些是 Jobs 和 Gates 优先给孩子的。
不是说完全不能用科技产品,而是让孩子知道:乐趣不一定来自萤幕。
当你必须给科技产品时,要有意识
设定时间限制,选择创造性 App(音乐、绘画)而非消费性 App(YouTube、游戏)。
永远在公共空间使用,不能带进房间。关掉自动播放和推荐功能。
不让算法决定孩子看什么。
教孩子理解他们正在被操控
年纪够大的时候,可以讨论:“为什么这个 App 一直要你回来?”“为什么看完一个影片,还
有下一个?”
让孩子理解:你的注意力是商品,有人在竞争它。
投资人文教育
历史培养模式识别,哲学训练逻辑思考,文学建立同理心,艺术发展创造力。
这些才是真正永恒的东西。这些才是算法无法取代的。
这些才是让 Jobs、Gates、Thiel 成功的真正原因。
最重要的:从自己开始
这是我最不想面对,但必须承认的部分。
如果我自己吃饭时滑手机、跟家人说话时看萤幕、一无聊就拿起手机,那我要求家人不要这
样做,根本没用。
家人不会听你说什么。家人会学你做什么。
所以改变必须从我自己开始。
我也还在努力中。
最后想说的
我写这篇不是要说教,也不是要让谁有罪恶感。
每个妈妈都很累。每个妈妈都需要喘息时间。用 iPad 让孩子安静一下,好让你能做点自己
的事,这完全可以理解。
我只是想分享一个角度:
Steve Jobs 创造了 iPad,但不让自己的孩子用。
这个事实本身,值得我们想一想。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完全禁止科技,而是更有意识地使用它。
就像 Brené Brown 说的,那些“大道理”、那些哲学和历史、那些批判性思维,不该只属于
思考阶级。
它们应该属于每一个孩子。包括我们的。
现在,也许可以从今晚的晚餐开始。
收起手机,看着孩子的眼睛,聊聊天。
这是 Steve Jobs 做的事。这也是我们可以做的事。
另外附带一提,Jobs 和 Gates 在2010年代初,就已经看到科技产品成瘾设计的问题,所以限
制孩子使用。而这些问题,在2020年代因为更强大的算法、更精准的推荐系统,变得更严重
了。
所以他们当年的担忧,现在看来更加合理。
这篇文章的所有资料都有出处,主要参考 Brené Brown 访谈、《纽约时报》报导、Brooking
s Institution 研究、Facebook Files 以及多项学术研究。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去找《The Social Dilemma》这部纪录片来看。还不错看。
作者: Hosimati (星咏み)   2025-11-17 16:49:00
也太长
作者: PeachcoMet (桃子彗星)   2025-11-17 16:52:00
脆哥脆姐又在发疯了喔==
作者: SecondRun (雨夜琴声)   2025-11-17 16:55:00
这篇我看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