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aat0808 (桐生キキョウ)   
2025-10-29 19:55:44最近我在所有的阅读写作课堂上,严肃地提出警告:
请暂时停止使用AI。
回顾这几年对写作课的想法,我不敢说自己完全洞察了未来趋势发展,不过“覆盘”起来,
也算是猜个八九不离十。
但可怕的地方在于,就是这个八九与十的差距,让我采取的行动没有丝毫的“前瞻性”可言
,真要说的话,只能算是紧急调整作法。
AI一出来,我测试几轮之后,很快就理解到如果课堂太专注于处理技术面的问题,这是危
险的。在那之前,我每堂课都会把写作技术给步骤化,让学生可以从零开始建立写作思维与
习惯。
但AI出现之后,我发现课堂上光是训练这些远远不足,我必须给出更核心的东西,需要让
“人”的价值更加彰显。
所以我做了一件乍看很像“浪子回头”的事情:
回去拥抱经典。
这是我最初开始教书采取的策略,但很快的我就发现孩子们与经典文学的距离太远,所以我
才花时间设计很多技术层面的教学内容,把所有的东西都拆解成课堂可执行的流程,让孩子
可以“按部就班”去练习思辨、写作。
但这套教材在AI出现之后,我就封存了。
我开始觉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恐怕只能选择做更“重要”的事。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
不知道,我只知道不会是“用任何机械性的方法训练人类”。
于是我开始试着把AI融入教学,并鼓励孩子使用AI工具,或者说,我告诉孩子我们必须
赶快熟悉这套工具的用法,毕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迎来到处都是AI的时代。
过了几年,大家不只熟悉这套工具,AI根本直接改写了大家的生活。
而我只能说,大部分的事情我都猜想到了,若真要说失算,我只能说我的偏见让我“严重低
估”人类“不想动脑”的程度。而AI开发者当然会倾全力满足人类的需求,所以,像是Ch
atgpt这类工具,会给予许多“贴心”的建议,似乎总是想进一步让我们可以更省事,更不
需要思考。
我亲眼见到好几个本来有点基本实力的写作者,在开始使用AI工具后,起初确实提升了效
率,但慢慢的,他们产出的文章变得越来越乏善可陈、枯燥无聊,甚至让人生厌。
AI工具可怕之处在于它会让人把思考“外包”,这点国外有很多大师发出过警告,我也不
赘述。
我这里就简单分享我的经验:
我的公司自己有买AI的付费服务,在产出公司的论述、文案或其他内容的时候,甚至备课
,我都会使用AI工具。
起初我很谨慎,会先静坐十多分钟,在脑中厘清自己的工作目标,再打开AI。
再来,我会先叫AI问我十多个问题,确认我有提供足量的想法与资讯,再请AI把文案大
纲给我。调整大纲之后,再调整文案的目标,产出之后我再修改,最后再给AI整理。
这就是我产出各种广告行销文字的流程,坦白说,因为今年我接手了这个任务,我虽然是教
写作十多年的老师,但也还算是一个“行销文案新手”,这个过程AI帮助我厘清许多事情
,可说功不可没。
但慢慢熟悉整套流程后,我发现使用AI工具并没有比较快。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自
己“进步了”,也开始慢慢地对各种AI的建议感到不耐烦。
“不耐烦”是重要的讯号,我想有某个环节出错了,导致我感到疲乏。我的工作原则是不能
出现“不耐烦”,哪怕只有一点点,都可能由小裂缝变成大破口。
我检视了一轮,发现核心的问题不在AI,而在于我过度依赖“流程”这件事情。确实,整
理出好的工作流程,能够让很多紊乱的事情变得顺利,但久了我们就很容易忘记“初衷”。
为此,我反思了许久,思考过程我就不细说了,直接讲结论:
我请学生们暂时停止使用AI,原因在于他们的思考习惯、思考能力不够“成熟”。
而这个思考习惯与能力说穿了也不复杂,就是:持续检视目标、问出对的问题。
“对的问题”听起来简单,但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在未来只会更稀缺的能力。
比如一个家长一直苦恼于“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这对我来说就是“想错问题”。
一个学生一直苦恼“为什么总是考不好?”,这依然是问错问题。
一个老板一直在想(大概就是说我):“为什么我的产品卖不出去?”,这还是问错问题。
对的问题是什么?
这必须要回头去检视“目标”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孩子要读书?为什么要考试?为什么要分数?为什么要卖产品?为什么是这个产品?
诸如此类。这些问题想一想,再回头去把问题问对:
孩子要怎么样才会喜欢阅读?孩子要怎么样才能快乐?孩子要怎么样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亲子关系怎样更好?未来的风险如何更低?
成绩如何提升?学习效率如何提升?未来如何变得稳定?
这个产品的重要性是什么?世界上为什么有人需要这个产品?如何让消费者看到他所需要的
产品?如何让消费者愿意掏钱?
有太多问题可以反复修正,每个人的目标、初衷,也都有各自的差异。
但很多时候,多数人“并不”清楚“目标”是什么。许多人只是单纯地接收指令,完成眼前
的事情,交差了事。
这段日子,我把先前减低的经典阅读比例再度拉高,且更加重视针对完整段落、章节乃至整
部作品的讨论,我希望孩子把重点放在练习文本解读、文学审美以及哲学思辨。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我可以确保孩子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思考习惯。文
学作品往往触及人间的诸多大议题,我们借由分析文本、讨论议题,也一步步让孩子练习厘
清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们讨论大家的未来规划,也常常把既有的价值观摊开来检视,我希望孩子们有自己的立场
、练习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也试着理解不同的立场。
至于停用AI,这是我给出的建议。我希望大家先给自己一点时间沈淀,尤其是在练习思辨
的过程、构思作品或其他内容的时候,先不要直接问AI意见,甚至直接让AI出手。
即便结论或作法类似,但我给出这些建议的脉络,与某些课堂上为了防止孩子“作弊”,因
而禁止大家使用AI的情况并不相同。我真正担忧的点不是孩子把AI当外挂,影响了分数
的公平性,而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当AI生成的内容过度泛滥的时候,大家端出来的作品、
成果,如果没有“人味”,如果没有“灵魂”,那就只会是极为“劣质”的作品。
这些劣质作品与过往的劣质作品差异在于,他们会文从字顺,看起来煞有其事。而未来辨识
出作品好坏的关键,会更专注于内容,而非字句的通顺与否(错别字当然更加无关紧要)。
而人若是无法从那些一本正经说瞎话的AI幻境里脱身,在未来、甚至从现在开始,就已经
深陷非常不利、甚至极度危险的处境了。
最后还是要补充说明一下,我建议“暂时停用AI”的对象,我的学生,也就是说这些建议
是我针对正在发育中,还在建立自我认同、价值体系与思考习惯的青少年而发的。
对于能够明确辨认每件事情的目标为何的人来说,我认为AI并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对于能
够辨别文字好坏、内容好坏的人来说,AI就只是一个好用的工具。
而事实上,我一直不觉得这一切混乱的根源是AI。AI生成的一切,对我来说只是催化了
某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包含人们常常忘记自已“本来要干嘛?”、“为什么在这里?”
与点堂年底开了两门课,刚巧围绕着这个议题。包含朱家安要直接用哲学的角度谈AI到底
是不是“鬼扯”(这个“鬼扯”有严格的哲学定义,不是单纯的负面词汇。)以及蔡宜文要
用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新的网络世代人们如何沟通、建立自我认同等。
有感而发之余,我也确实针对这个议题想多做点什么。与点堂开的课程是第一步,有兴趣的
朋友欢迎参与。至于我对高中生的训练,因为目前名额都是处于快额满状态,所以就不公开
招生了,有想参与的高中生,可以私讯我。
最后,我想把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两点建议补充上来,但脉络我想有空再谈:
我想AI在两个情况下被使用会是“安全”的,且能够发挥最大助益:
第一个是把AI当成廉价劳工,不用动脑的、琐碎的事情,直接交办。
另一个是把AI当成需要维持关系的好“伙伴”,我的意思是,不要当“伸手牌”。想像一
下一个人若是每天都直接跟同事、同学讨要帮助,却不给任何清楚资讯,只希望对方想办法
、给建议甚至完成工作内容。如果对方还任劳任怨,那除了人际关系问题,大概工作品质也
不会太好。使用AI的时候,如果常常有“啊,没灵感的时候叫AI帮我想一个,他马上就
给出有用建议了”的状况,那就意味着我们正慢慢陷入险境。
以上简单说,有时间我会继续更新最近的写作训练执行方式与心得。上面提到的课程,报名
连结我会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