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chooooome (匹西吼~~~~~~~~~~~~~~~~~)
2025-10-10 10:10:33最近在韩国社群平台上,盛行着“”(Young Forty)这个词。乍听之下,这个由 Young 与 Forty 组合而成的词汇充满正能量——“年轻的 40 岁”,听起来励志、乐观,甚至有点酷。但当深入挖掘,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Young Forty已经从一个行销用语,演变成一场世代间的舆论风暴。有人说这是40代拒绝老化的积极态度,也有人嘲讽这是“没自知之明的中年人装年轻”。究竟,Young Forty 是韩国社会对中年危机的温柔反抗?还是一场集体的自我欺骗?
行销术语演变为嘲讽标签
Young Forty最早出现在2015年前后,当时是行销界用来描述一群“不像传统中年人”的40岁消费者。这群人热衷健身、追剧、学新语言,甚至考虑转职创业。他们在时尚、美妆、旅行等领域的消费模式,与年轻世代相当接近。
韩国政府的政策资料还曾整理出Young Forty的7大特征:不再执著买房、理性看待政治、重新定义婚育、重视当下幸福、淡化虚荣形式、对潮流敏感,并有极高消费力。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到了2025年,这个词的使用方式已经完全变调。
Stüssy摇身ㄧ变成“大叔制服”
在韩国时尚社群里,现在流行一个新玩法:列出“Young Forty品牌清单”。
Stüssy、Supreme、Wooyoungmi、Stone Island、Ami、Nike Jordan、Homme Plissé——这些曾经是MZ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追捧的潮牌,如今被贴上“Young Forty Look”的标签。特征是什么?大大的Logo、曾经疯狂抢购造成缺货、相对高价。
当40岁开始集体穿某个品牌时,年轻世代就会迅速抛弃它。有证券业分析师甚至指出,运动鞋品牌Hoka和On近期股价下跌,部分原因就是“大叔开始穿了”。
“阿姨Reels”的尴尬
女性的Young Forty现象则没有特定的服装标签,但在社群媒体上更明显,“阿姨Reels”已经成为一种迷因。
40、50岁的女性在影片中跳舞、微笑,配上“没人猜出我的年龄”、“我40岁但穿搭像20岁”、“我40岁但被20岁的人搭讪”这类文案。底下留言通常是:“所有说别人猜不出年龄的Reels都是50岁女性拍的。”
这种冷嘲热讽的氛围,让“想保持年轻”这件事变得尴尬而讽刺。
什么是Sweet Young Forty?
如果说Young Forty还带着一点同情意味,那“Sweet Young Forty”()就是彻底的厌恶了。
“Sweet”在庆道方言中发音为“”,这个词专指那些外表追求年轻品味、内在却保有“老派大叔”态度的40、50岁男性——尤其是对“狩猎”年轻女性很感兴趣的那种中年男性。
YouTube上充斥着这类内容:“以为自己是顶尖1%的40岁在弘大猎艳”、“大叔向打工妹要电话号码”。这些人自认有魅力的成熟男性,在年轻人眼中只是令人不适的油腻中年人。
办公室社群也常分享“Sweet Young Forty目击谈”:已婚40代男性以为20多岁的新进女员工喜欢他;咖啡厅打工的大学生收到陌生人纸条写着“下班一起吃五花肉配烧酒吧”。
世代战争的“新战场”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达志影
Young Forty的争议,反映的其实是更深层的世代矛盾。
在韩国,40、50岁的中年人掌握大部分的经济资源和社会地位,而20、30岁的年轻人则面临就业困难、高房价、低薪资的困境。当年轻世代看到这些“既得利益者”还要假装年轻、抢占潮流空间时,不满情绪自然爆发。
“4050维持他们的既得利益,却剥夺了我们向上爬的机会”——这是年轻人最常见的抱怨。
Young Forty被嘲弄的重点,似乎不在于“想要活得年轻”,而是“想要别人觉得自己看起来很年轻”。前者是心态,后者是执念。当一个顶着啤酒肚、头发稀疏的中年男性穿着Supreme,坚持别人应该觉得他很潮时,这种落差就会引发嘲笑。
但从社会结构来看,Young Forty的出现其实是高龄化社会的必然现象。
2014年,韩国的中位年龄已达40.2岁,意味着40岁真的算是“社会中段”,从这个角度来说,40岁的人希望保持活力、追求新体验,根本不该被嘲笑。他们只是普通人,努力在40、50岁时尽可能健康、年轻地生活。
问题或许在于社会对“年龄”的双重标准:我们期待中年人展现活力,却又嘲笑他们“装年轻”;我们说“年龄只是数字”,却又用品牌、穿搭来划分世代界线。
Young Forty的流行与争议,或许正好暴露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社会还没准备好接受“40岁可以很年轻”和“40岁就是40岁”这两个事实同时存在。
最后,也许该问的不是“Young Forty到底对不对”,而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