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到底要怎么让一颗球穿过墙壁?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颁给了三位大神级的科学家:
* 约翰·克拉克 (John Clarke),英国
* 米歇尔·德沃雷 (Michel H. Devoret),法国
* 约翰·M·马蒂尼斯 (John M. Martinis),美国
他们到底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呢?
简单来说,他们成功地在一个我们肉眼可见的电路中,上演了“量子穿墙”的戏码。
这不仅把神秘的量子现象变成了可以操控的现实,更为我们今天所说的量子电脑,打下了最
关键的基础。
这“量子穿墙术”究竟是什么魔法?
我们先来做个思想实验:
你拿一颗网球丢向水泥墙,结果肯定是“砰”一声被弹回来,对吧?
这在我们的日常世界里是天经地义的。
但在微观的量子世界,规则就完全不一样了。
像电子这样的小不点,当它“撞”向一个能量障碍(可以想像成一道墙)时,它并不会 100
% 被挡下。
相反地,它有一定的机率能像鬼魂一样,直接“穿”过那道墙,然后神奇地出现在另一边。
这个有点违反直觉的现象,就叫做“量子穿隧效应 (Quantum Tunnelling)”。
过去,这听起来就像是物理学家在黑板上推导的数学魔法,只能在原子、电子的尺度上看到
。
但这三位科学家却问了一个大胆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魔法’放大,让我们在日常尺寸的系统中,也能亲眼看见它、甚至控
制它?”
他们是怎么把“微观魔法”变成“巨观现实”的?
这就是三位桂冠英雄最厉害的地方了!
他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打造一个“人造的巨大量子粒子”。
他们是这样做的:
* 打造特制芯片:他们设计并制造了一种特殊的微小电路,这个电路的大小大概只有一公
分,是用一种叫做“超导体”的神奇材料做成的。
当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 (大约摄氏 -273 度) 时,这种材料的电阻会完全消失。
* 召唤“库珀对”大军:
在这种极低温的超导状态下,电路里的电子会两两一对,手拉手地形成一种很特别的组合,
我们称之为“库珀对 (Cooper pair)”。
奇妙的是,这数十亿个“库珀对”会步调完全一致地行动,仿佛它们是同一个、巨大的量子
波。这个由超导电路构成的整体,就表现得像一个“巨观的量子位元 (Macroscopic Qubit)
”或“人造原子”。
* 观测量子大戏:
有了这个“巨大化的量子粒子”,他们开始对它进行测量,结果看到了两个令人振奋的现象
:
* 真的穿墙了!:
他们发现,这个电路的某种状态(例如电流的方向)可以从一个稳定状态,“穿隧”到另一
个稳定状态,中间的过程并不需要跨越能量壁垒。这就像一颗球不需要被丢得够高来翻过墙
,而是直接穿墙而过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巨观量子穿隧 (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li
ng)”。
* 能量一份一份算:
他们还发现,当这个电路吸收或释放能量时,能量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而是一阶一阶、不连
续的,就像上下楼梯一样。这正是量子世界最经典的特征之一:“能量的量子化 (Energy Q
uantization)”。
简而言之,他们成功地在一个可以用手拿起来的芯片上,亲手“导演”并“观测”到了最纯
正的量子力学现象!
这项研究到底有多重要?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个里程碑,它彻底改变了我们与量子世界的关系。
* 从“看热闹”到“动手做”:
在这之前,量子力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一种哲学或理论。但他们的研究证明了,我们
可以主动设计和操控量子系统。
这让量子力学从一个只能被动观测的“小世界”,变成了一个可以被我们工程化、可以拿来
“做东西”的实用科技。
* 量子电脑的基石:
我们现在听到的所有关于量子电脑的酷炫应用,比如超快的运算速度、开发新药、设计新材
料等等,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元件——“量子位元 (Qubit)”。
而这三位科学家所打造的超导电路,正是目前最有前途、被 Google、IBM 等科技巨头广泛
采用的量子位元技术的原型和基础。
* 点燃未来的科技引擎:
他们的成果,等于是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通往量子科技时代的大门。未来的量子传感器、无法
被窃听的量子通讯,甚至是更强大的人工智能,都将建立在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之上。
总结来说
20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仅是奖励三位科学家的聪明才智,更是向世界宣告:
人类已经掌握了驾驭量子世界的基本语法。
那个曾经只存在于方程式和想像中的
“量子穿墙术”,如今已经变成了我们手中可以控制的工具,成为了驱动下一代科技革命的
强大**“发动机”**。
这就是科学最迷人的地方——它总能带我们跨越想像的边界,把不可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