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Pika (伊皮卡)》之铭言:
: 印 ㄧㄣˋ
: 迎 ㄧㄥˊ
: 频 ㄆㄧㄣˊ
: 苹 ㄆㄧㄥˊ
: 明明声部都是ㄣ
: 加了部首之后却变成ㄥ了
: 这没道理啊
: 是说罗马拼音一样吗
印:《说文》印部,印:从爪从x,凡印之属皆从印。
《广韵》去声,于刃切。
刃,臻摄眞系,三等开口呼
迎:《说文》辵部,迎:逢也。从辵卬声
《广韵》下平,语京切。又去声,鱼敬切。
敬,梗摄更系,二等开呼,或三等开口呼
讲人话:迎的声符构字不是“印”而是“卬”,所以至少早在东汉就不同音的两个字
频:《广韵》上平,符眞切。
眞,臻摄眞系,三等开口呼
苹:《广韵》上平‧眞‧频。
眞,臻摄眞系,三等开口呼
一模一样
所以这两个字宋代其实同音
再查了一下康熙字典还是同音
怪了
然后我去找了最教育部国语字典
发现其实“苹”当代审音是审成多音字
(一)ㄆㄧㄣˊ
植物名。苹科苹属。“田字草”、“白苹”之古称。参见“白苹”条
(二)ㄆㄧㄥˊ
参见“苹果”条。
所以苹(ㄆㄧㄥˊ)果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多出来的用法,“苹”本音还是ㄆㄧㄣˊ
再考证一下
: 苹果起源于中亚,直到今天当地还可以找到苹果的野生祖先:新疆野苹果。
至少东汉时期已经引入中国,所以也不是近代移入造成的译音问题
那会是什么原因?方言?讹误?
这案例非常怪
非常玄
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