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EPika (精灵皮卡丘)
2025-08-07 13:31:36怎么跟我看到的不一样
作为一名乌克兰人,我是否支持泽连斯基?
这个问题我已经听过很多遍了。
在社交媒体上,在外国朋友面前,在陌生人评论区里。
甚至在瑞典街头,一位瑞典老太太听说我是乌克兰人,停顿了一下,然后问:“你们的总统
……他真的那么勇敢吗?”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不是因为没有答案,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也太复杂。
泽连斯基刚当上总统的时候,乌克兰其实是个很分裂的国家。
他来自克里维里赫,是说俄语的东部人。刚上任时,他推行的是“对话政策”——频繁与普
京会面,希望能通过谈判解决顿巴斯的问题。
那几年,很多人不信任他,说他太软弱,说他会再次让乌克兰被出卖。
那些批评并不是无的放矢。我们经历过2014年亲俄政府的伤疤,我们知道“对话”有时候只
是另一种形式的投降。
直到2022年2月,一切都变了。
我还记得那一晚。爆炸声在远方,社交媒体里混乱一片。很多人开始打包、撤离、抢购食品
和水。就在那时候,泽连斯基发出那段视频,站在黑暗中的街道上,说:
“我们都在这里。我们不会投降。”
那一瞬间,好像什么东西变了。
不只是他变了,而是我们全都变了。
战争第三年了。前线没有什么“胜利新闻”,越来越多的公民收到征兵通知,或者干脆从街
头“失踪”了。
我有个老朋友,下楼买烟的工夫,被四个大汉从面包车里拽走,什么都没查,就因为他是个
年轻男人。
在乌克兰,ТЦК(征兵中心)已经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存在。
你在网上能看到有人在街头逃跑,有陌生人伸手拉他们上车、开走。
这已经不是电影,也不是过去了。
话说回来,我人在瑞典,法律上我现在是“受保护的人”。
但这种保护也只是一个标签罢了。
三年来,我们无法申请任何其他居留身份,不能转换为工作许可、学生签或任何长期居留。
战争结束前,一切都挂在“临时”上。
如果战争结束后要遣返回国,很多人的“家”早已不在了——被炸成废墟的,或者被俄罗斯
“接管”的。
那我们到底应该回到哪里?
西方的援助越来越慢,政策越来越模糊。
曾经的承诺,如今像背诵不熟的台词:义正辞严,但没有行动。
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也在“等”:等我们撑不住,等形势反转,等某个合理的时机,把责任
撇干净。
中国呢?
他们至少没说支持我们,也没演戏。
他们说中立,也确实表面中立。我们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没假装是什么救世主。
———
有时候我会回想,如果那天晚上他没有出现在镜头前,会发生什么?
如果他当时选择了离开、逃避或者妥协,我们还会团结吗?
这场战争,会不会早就以另一种方式结束了?
也许我们不是靠什么伟大战略撑到现在的。
是因为有人在该走的时候没有走,在该妥协的时候说了“不”,在最需要希望的时候说出了
“我在”。
有时候,一个人没有逃跑,就足以让一整个民族坚持下去。
这也许从来就不是“支持”或“反对”的问题。
有些时候,问题不是你站在哪一边,而是你心底还敢不敢相信——
相信勇气有意义,相信坚持不是徒劳。
相信在这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还有一些东西,值得你不回头。
———
我不是什么学者,也不是谁的代言人。
我只是个还没能回家的人,一个在异国边界间等待的人。
等一个不再被“临时”定义的身份,
等一个比签证、法律、和援助条文更长久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