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imgur.com/SbvUQaS.jpeg
【新诗路活动】
#新诗路莳诗肆:曾经我也有过一颗球
※投稿期间:2025年6月5日至19日止
主题设想:
还记得童年握在手上那颗迎风奔跑的彩色气球吗?它塞满了没有边界的志向,“我想当太
空人!”“我想成为科学家!”长大后在球场上来回穿梭的排球,全都承载着渴望,如今
是否还掌握在手上,发著光?!是否仍在努力飞翔?!
这颗几乎被遗忘的球,曾经飘进大海、心海和脑海,曾经飞过蓝天、原野和山间。转眼间
来到了感恩的芒种时节,邀请大家以“曾经我也有过一颗球”为主题,乘着心底的球跳跃
吧!重新寻回那曾经热切的“志向”,重新点亮那曾经不顾一切的“梦想”。走!我们这
就出发!办法如下:
1.题目自定,内容与志向、梦想相关。
2.来稿仅限新诗,形式为一般分行诗、分段诗(散文诗)或图像诗均可。
3.分行诗限定最长20行,不计空行;散文诗上限为200字。请一律书以繁体字。
4.投稿请统一套用以下格式并跟号贴在本公告留言区:
001
〈诗题〉/作者名称
诗行
5.投稿诗作也欢迎同步张贴本社讨论区版面,可于文首添加“#新诗路莳诗肆:曾经我也
有过一颗球”标签,以利互动交流。他人请勿随意转贴作品至他处或代贴他人作品。
6.活动结束将由评审选出优秀作品并作短评或感想,入选作品清单会公告在讨论区版面。
7.本专区只限张贴个人原创诗作,请勿投来已发表在其他刊物的作品,也不应另处投稿或
擅自答应邀稿,以免“一稿两投”。
8.一经留言投稿即视同已收稿,原则上不受理修改。除非获本社管理员层级同意,禁止擅
自撤稿删文,否则取消成员资格半年,违规情节严重或态度恶劣者永不录用稿件并封锁。
9.投稿张贴无需审核,但若内容涉及不当或抄袭,本社有权直接移除。
10.投稿即视同授权本社将入选作品刊登于本社刊物如《#新诗路简刊》,相关著作权事项
详见本社简介后所附“版权声明”。
11.若有未尽妥善事项,将适时修改本办法。
例诗:
〈葬花〉/黄柏霖
顽石某天生出一场梦
左手掐紧的牡丹半开
芙蓉瘦弱倒影依旧在
回首却不识红火罂粟
满楼绿叶同蝈蝈私语
过时迎春被轻巧掩没
仿佛参悟些许曼陀罗
那夜月下美人已蹉跎
牵牛引颈望向东方白
微风拂抚昨日仙客来
有道是海棠知否知否
纷纷自清明诉至芒种
梅香勾勒起曾经誓言
杏枝划著绵延矮砖墙
梨瓣从吟词发间飘落
金钗将玉刻成新诗集
钟声和笔杆摇醒指尖
潮湿空气弥漫教室里
黑板上大观园未走完
我看见我矗立于讲台
评审:黄柏霖、敏朗(陈俊年),洪慧玲、CC(薛嫣儿)
短评/莳诗肆:黄柏霖、敏朗、洪慧玲、CC
策划:洪慧玲、CC、艾亚娜(Aiyana Lu)、林建龙(Lin Jian Liang)
设题/主题图/理稿/奖状制作:洪慧玲
简刊制作:林建龙
【新诗路讯息】
#新诗路莳诗肆“曾经我也有过一颗球”活动获奖名单公布
感谢各位诗友热心参与“新诗路莳诗肆”小组首次举办的“曾经我也有过一颗球”主题征
文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59篇投稿作品,经初审员洪慧玲、CC(薛嫣儿)与决审员黄柏霖
、敏朗(陈俊年)细审后,选出6篇优选作品与5篇佳作,殊值表扬。
优选(依投稿序)
〈进城〉/小云虫 @小云虫cloudlaba
〈开麦拉〉/陈意榕 陈意榕
〈补缀那些缺漏的琴声〉/缘影 Richard Chen
〈曾经球也有过一个我〉/亮 Danny Lam
〈侠客行〉/ 林清雄
〈暗动〉/ 美星子
佳作(依投稿序)
〈圆梦〉/ 小米罗蓝
〈寐未央〉/ 温智仲
〈欠单〉/郭贤静 Angie Kuo
〈雪球〉/ 陈意榕
〈云南凉面〉/荒野围篱 钟亚庭
奖励:各得电子奖状一纸并刊登《#新诗路简刊》
再次感谢所有参与者的参与,让本次活动充满著曾是童真的期待与回忆。期待大家在新诗
路的舞台上继续展现才华,让诗意延续!
新诗路管理团队暨莳诗肆小组
评审/莳诗肆:黄柏霖、敏朗,洪慧玲、CC
短评:黄柏霖、敏朗、洪慧玲、CC
策划:洪慧玲、CC、艾亚娜(Aiyana Lu)、林建龙(Lin Jian Liang)
设题/理稿/计分/奖状制作:洪慧玲
编辑制作:林建龙
@everyone
#新诗路莳诗肆
〈开拓主题新诠释之作〉/敏朗
原诗
〈进城〉/小云虫
其实是这样的
没人在比萨斜塔丢下两颗球
也没有人被苹果砸到头
年轻人跟着吹笛子的人进城
老一辈也放下凉了的茶
之后很多人没再看过走过
矮麦秆、祠堂、沁凉的田水
门闩长出铜绿的根
庙口老树上的麻雀争论
最后见到的是老李还是老陈
家乡成为
城里的沟鼠回不去了的概念
童年成为
城里的野狗叼不回的球
月光每晚都来
把脏掉的故乡一间一间擦亮
又一间一间弄脏
风声细数谁家的窗灰又多了几层
——————————————————————
感想
作者小云虫以平语导入寓言,对童年的球作出了诗性的转化。相较直述个人记忆或童
年逸事,〈进城〉选择用一种似传说、又带几分冷眼旁观的语气,切入主题。“没人在比
萨斜塔丢下两颗球/也没有人被苹果砸到头”带有荒诞色彩的语句起笔,奠定思辨气质。
“童年成为 / 城里的野狗叼不回的球”是全诗情感与主题交汇的金句,深刻象征了童年
记忆的漂泊,将那“一颗球”从具象转为漂浮在城市上空的梦。
我欣赏此诗的节奏与灵活的句式——既有口语的魅力,也有叙述结构与层次推移。前
段以叙事为调,象征一代人集体的离乡与迁徙;中段转而以“矮麦秆”、“门闩”、“老
李或老陈”等具体符号并列,唤起具体的乡土肌理。后段则以排比句构推进:“月光每晚
都来 / 把脏掉的故乡一间一间擦亮 / 又一间一间弄脏”,是记忆之光与时间之尘交替运
作的内在辩证。
诗人对时代变迁具有敏锐的体察。“沟鼠”、“野狗”、“窗灰”、“门闩长出铜绿
”等意象具有浓厚象征性,指涉文明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童年与现实的二元对峙与相互
渗透。“凉了的茶”和“最后见到的是老李还是老陈”对我而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幽微
细节逐渐遗失。
虽然整体的情感铺陈稍嫌均匀,缺乏转折处的爆发力,但作为一首投稿“曾经我也有
一颗球”主题的现代诗,〈进城〉以历史寓言与当代视角的交叠,提出了对童年、乡土与
城市化命运的深层诘问。它将那颗“球”变为“城市与乡村之间滚动不回的梦”,为主题
开拓出一种深远又含蓄的诠释,是一首语言节制、象征饱满、富有哲思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