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ureSky (ソラ・ハレワタール)
2025-02-18 18:15:06又到了月底,Threads 上开始刷出那种熟悉的“月结”报表。
“这个月总共 xxx 张,xxx 几百张,xxx 几百张……”
到底是有多少人,把应援当成财报结算在做?每个月固定发“月结”,列出拍立得、远征
的消费清单,摆明就是要让人看到自己这个月花了多少,生怕偶像没注意到,生怕其他粉
丝不知道,生怕自己在圈内的应援地位下降。
问题是,这些数字真的有什么意义吗?发这些数字,是在期待偶像感谢,还是要让别的粉
丝知道“我花得比你多”?这根本不是应援,而是一种变相的情绪勒索。
嘴上说著“这只是分享”,但发出来的方式就是要让大家看到这个数字,让偶像看到“这
个月又收了我这么多钱”,让其他粉丝看到“这个月我又超过你了”。到底是支持偶像,
还是要让偶像产生压力,让其他人产生焦虑?
这些人发的不是“月结”,而是“情勒式应援报告”。
偶像看了,压力变大,因为她们知道有人在期待“回报”。
普通粉丝看了,开始怀疑“如果没这么课,我的应援还算数吗?”
新粉丝看到这些“应援标准”,直接却步,觉得这个圈子不是普通人能玩的。
然后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说:“你是不会眼红吧?他们花自己的钱买快乐,为什么不能发文
?”
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发”,而是这种发文方式,已经变成一种对偶像和圈内其他人的压
力。
你真的在买快乐,还是在买偶像的愧疚?
你发这些数字,是纯粹想分享,还是希望偶像看到后觉得“我欠你一份情”?
这些人最爱说“买的是情绪价值”,但他们买的真的只是快乐吗?还是更在乎这些数字能
不能换来偶像的关注,换来圈内的地位,换来“课金即正义”的优越感?
最可悲的是,这些人真的以为自己是 VIP,但实际上只是 ATM。
以为自己是“特别的粉丝”,但偶像对每个人笑得都一样。
以为自己是“应援核心”,但当别人课得比他多,他就会瞬间变得没价值。
以为自己有“粉丝圈的影响力”,但一旦圈子变大,他的数字马上变得微不足道。
这些人说著“买的是情绪价值”,但他们买到的到底是快乐,还是焦虑?
如果这真的只是快乐,那为什么这么多人一旦课不动了,就会转黑?
如果这真的只是快乐,那为什么一旦有粉丝用更少的钱获得偶像的关注,他们就会崩溃?
因为他们不是在买快乐,而是在买“偶像的愧疚感”,让偶像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让偶
像“欠”他们一个人情。这样下次他们来活动时,偶像是不是就该记住他?下次他们在
SNS 发文时,偶像是不是该点个赞?
这种应援方式,最后会让偶像变得越来越不自在,因为她们知道有些粉丝是带着“期待回
报”的心态在消费。一旦偶像没有给出“符合期待的回应”,这些人就会开始抱怨:“我
课了这么多,结果还是没被记住?”、“我应援了这么久,结果偶像却对别人也笑?”
这样的应援,最后只会变成一种变相的勒索:“我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你该回报我了吧?
”
然后这些人最爱说的话:“你那浅浅的喜欢,可养不活偶像。”
问题是,偶像的未来从来不该只靠几个人硬撑,而是靠更多粉丝的稳定支持。
一个团如果只能靠几个课金大佬生存,那代表这团根本没有市场,随时会崩溃。
真正能让偶像走远的,是更多愿意支持她的粉丝,而不是少数几个人拼命砸钱。
如果圈子变成“不课到这种程度就不算粉丝”,那普通粉丝根本不会留下来,最后只会让
市场越来越小,导致偶像没办法发展。
如果这些月结真的有用,为什么这些团还是这么小?为什么每年还是有团解散?
真正能让偶像长久发展的,是更多稳定的支持,而不是少数人的病态应援。你可以课金,
但你不是救世主,你的钱只是让她多活几个月,没办法让她变红,因为你的课金方式根本
不会让新粉进来,根本不会让她的市场变大,最后只会让这圈子变得越来越封闭,直到所
有人都玩不下去。
这些人以为自己是应援界的大佬,结果只是把自己变成了圈内内卷的推手,把偶像的发展
机会越缩越小,把应援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没乐趣,最后搞到大家都玩不下去。不是市场太
小,而是你们自己把它变小。不是偶像撑不住,而是你们这些人,把她困在一个死圈里,
永远没办法突破。不是普通粉丝不够喜欢,而是你们把喜欢变成了一场财力竞技,让人完
全不想参与。
这种 SNS 月结文化,早就该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