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nexerodo: 阿比觉得施蒂纳怎么样 我越看越觉得跟尼采好像02/01 19:59
我尽量以比较简单的方式去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尼采是否阅读过施蒂纳 或被施蒂纳所影响
这从上个世纪以来便是尼采研究的一大重点
认为没有被影响的人的观点是:
尼采从没有在任何公开书信或笔记中提及施蒂纳
也从来没有买过施蒂纳书的收据
任何图书馆也从来没有尼采借阅施蒂纳的纪录
这是一个强力的观点 毕竟即使你想偷偷抄袭
你在做笔记或是书本的评注时 或多或少还是会留下蛛丝马迹
更重要的是尼采最后是突然发疯的
他并没有足够时间预知自己的死 并妥善处理笔记
认为有被影响的观点是:
尼采有详细阅读过某几本书 而这几本书内容是有提到过施蒂纳
甚至尼采对于其中一本书的批评 正是该书作者对施蒂纳的批评
再者
尼采有推荐过他的学生阅读施蒂纳 而这在图书馆借书卡中获得证实
该学生在被推荐后不久便有纪录在借书卡中
而尼采初期接触的许多(华格纳的)朋友 他们有许多都读过施蒂纳
甚至其中几个与施蒂纳现实关系良好
尼采是很有可能从他们嘴里听过施蒂纳的
我自己是站在有被影响的观点这边(但估计不多)
尼采在初期的日记的确是被处理掉了 没法证明
但是一些侧面证明 至少能证明尼采知道这个人名字
而作为19世纪的一大书虫 很难去想像他没有去接触过任何相关思想
但是我也认为尼采并没有抄袭施蒂纳
因为他们俩人即便路径相似 最后走向的目的仍天差地远
我们可以轻易从许多地方看到他们的相近之处:
对精神 也就是对基督教传统的批评,
而且都将源头追溯至苏格拉底
(虽然史蒂纳花更多篇幅在基督教与启蒙运动);
都提到了神之死
(不过两人的评价与聚焦的核心有些差别);
都有在作品中接触到虚无主义思想
(不过两这对此的评价近乎相反)。
还有一些相似处我就不多提了
=======================================================================
那差别处在哪里呢?
当然文章风格这些肯定有极大的差别
至于内容
我认为最大的差别处在于他们对于虚无主义“后”的想法截然不同。
施蒂纳的唯一者正是虚无主义的过程以及目的。
一个完全杜绝价值、道德、事物,只为己而活的新人类。
但是尼采将虚无主义视作是要被克服的历史事件。
所以我相信你可以发现,尼采在批判与摧毁西方传统形上学时,
也在试图建构自己的理论去“拯救”西方。
他的超人是创建新道德、自我立法而且选择遵守的新人类。
施蒂纳否定了重建价值与道德的必要性,
但尼采相当重视这一点,我相信这便是两者根本性的差别。
如果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面的譬喻来形容,
费尔巴哈/大卫史特劳斯是骆驼;他承受着道德重负并以此自豪。
史蒂纳是狮子;他反对一切价值。
而尼采理想中的查拉图斯特拉会是孩童;他创造新的游戏。
或换个角度,施蒂纳无疑是认为“神之死”是一个完全正面的事件;
但尼采并不如此认为。
尼采的确认为“上帝之死”是一个大事件,
但或许结果并不绝对如此正面。
甚至你可以在尼采第一次提到上帝之死,也就是快乐的科学125章【疯子】,
他的前一章【无尽的地平线】中,看到尼采对于最高价值消散的恐惧:
但是在某些时刻,你会惊觉这一切是无限的,而没有任何东西比无限更可怕了。
可怜的鸟儿曾感受到了自由,但它现在却撞上了笼子外缘。
当你想念这块土地,那你便有祸了;而且,这块土地已经不存在了!
上帝之死是一个不可逆的事件,它的确是从一开始便是注定的,
但是在这个大事件发生后,人们如同尼采所说,必须从佛陀尸体的阴影中走出来。
在最高价值散佚后,人们想要用现有事物将空缺填满的尝试终将失败,
所以我们要去不断重新创造,并重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