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大学校务基金:谁是最佳操盘团队

楼主: EPika (精灵皮卡丘)   2025-01-25 14:00:06
国立大学校务基金:谁是最佳操盘团队
前天科科教授转了一篇关于中央大学校务基金投资和教育部长对此评论的新闻(详见:“中
央大学台积电股票非常多;教长郑英耀:台大要多学点”),燃起了我对研究各家公立大学
校务基金投资绩效与方法的兴趣,趁著有空蒐集了一些资料:
1. 直接先上比较表(图一)。在主要国立大学中,台大和清大是唯二比较有规模(管理资
产超过台币30亿)的永续基金(指投资于非定存的金融商品,且偏主动型投资),过去8-9
年的绩效也差异不大。但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台大与清大对“投资收入”的定义是已
实现基础(包含股利以及已实现的资本利得),并未包括年底mark-to-market的未实现损益
,这点和专业投资机构在计算投资收入的方法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于教育部对国立
大学会计处理的规定)。阳明交大、成大、政大的永续基金规模较小(台币1-3亿),目前
仍处于测试阶段。
2. 台大在财务报表或是预算书上从来没有提供过明确的基金规模,但在2023年的ESG报告中
第一次提到了“股票和基金投资部位”合计金额约台币27亿(图二),并且还有投资标的之
产业百分比与金额。如果加上现金与债券投资部位,我猜测台大整体永续基金规模可能在台
币30-35亿之间(我们理当可以用揭露的报酬率与投资收入数额反推投资基金规模,可是这
样算出来的数字与ESG报告上的数字有蛮大的落差,因此我只能先已ESG报告上的数字为主)

3. 请不要将台大永续基金的绩效跟0050台股指数ETF比较,这是因为在台大的财务规划书中
有明确指出其投资报酬目标为“以年报酬率超过 4%为目标,并积极配置于高现金股息殖利
率之投资标的”。换句话说,这个基金比较像一个yield fund(从其持股产业别也可以支持
这个论点—电信、金融、食品通路合计占比超过四成),更适合的比较对象是类似0056的高
息ETF。
4. 阳明交大非常保守,放了超过台币50亿在银行定存(这部分的利息并未包含在比较表内
的投资收入中),而只有大约台币1亿在ETF(主要标的)和股票。而且这是在交大和阳明合
并之后的数字,如果看的是合并前交大的操作,几乎完全都是银行定存。
5. 政大是另一个极端,基金规模大约台币3亿,过去几年操作频繁,购买标的非常偏向共同
基金(“主动式管理基金”在2023年占比超过80%),但绩效不彰(不管是从已实现投资收
入来看来,还是包含mark-to-market的未实现部分。另外它在过去七年中有三年是亏损),
可见他们买的一定不是台股或是美股科技股类的基金,很好奇他们究竟买了些什么(也许有
一定比例是美国长债类基金?)。有没有校友要建议他们直接买ETF就好了?!
6. 从官方网站上的名单来看,成大的永续基金规模大约在台币1亿左右,但如果根据年度校
务基金报告书上的数字,反推回来学校投资在非定存类的金融商品金额大约在新台币6亿左
右。整体绩效也算得上是稳健(但并没有特别说明其投资收入是以已实现为基础,还是包含
期末未实现损益),而且它在数年前还会揭露有多少是投资于自己的育成项目以及公司进展
,在财务规划报告上也比其他学校做的相对详尽,果然是“踏实”的校风。
7. 新闻中提到的中央大学并没有单列出其永续基金规模,然后表单中的投资收入也包含了
定存收入(这也就是为什么其数字会看起来比阳明交大与政大高出一大截)。它的财务规划
报告书中有详细列出持股名单(图三)—问题是我在里面完全找不到任何台积电股票(在20
24年七月底,中央大学的投资组合为170万股0050、224万股0056、15万股元大ESG ETF和1万
股的某上柜股票)。那为什么教育部长会说中央大学买了很多台积电呢?难道说透过0050“
间接持有台积电”也被算进去了吗?另外中大校长说“由学校财务专业教授领衔,研究后做
长期投资”,所以研究后的结果就是买ETF吗?我认同买低成本的指数ETF对绝大多数的国立
大学校务基金是好的策略,但其投资策略似乎与“主动选股”的表述并不完全一致。
8. 身为台大校友+捐款者,我认为学校有两点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 资讯揭露:台大在永续基金运作的资讯不透明。相比之下,清大的报告书就值得学习,包
含核定投资数额、实际投资数额、平均投入资金、收益也拆分成股利与资本利得。
* 绩效评估:台大在校务基金报告书中,对投资收入的KPI是“平均投资收入/负责人员数”
(目前台大投资管理小组由 8 位具投资管理专长的校内外委员组成,包含行政主管 3 位,
校外委员 5 位。这里的分母是校内委员3位)。首先,用已实现基础来计算的投资收入本身
就是个不佳的指标,因为这样衡量绩效会让人不愿意停损(没卖出就不算亏损)而且太早卖
掉优质资产(提早锁定获利)。另外,单位人效比较适合用在人员薪资支出占比较高的产业
(例如医院衡量每个医师的创收能力、软件业衡量每位工程师的产出水准、Hedge fund衡量
每个分析师带来新投资建议的损益),但台大校内委员基本上就是领固定薪水的公务员,而
且他们都还有其他非投资的职责,多增加一位或减少一位应该对整体投资绩效没有太大影响
,所以我认为使用这个指标衡量绩效并无多大意义。
9. 最后想帮各家学校说几句话,就算像台大每年可以从永续基金中得到约台币1.5亿的投资
收入,这笔钱比起学校运作所需支出仍然是杯水车薪(去年台大经常性支出约为台币213亿
,投资收入不到其1%)。相较之下,国外顶尖大学的永续基金至少都是美金十亿以上规模,
学校对待投资收入的态度也更认真(专业投资团队+公开且详细的支出计划)。我们除了持
续监督各大学运用永续基金方式外,如果校友们行有余力,还请不吝回馈母校,让它们有更
多资源为后续教育发展创造新价值。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k4NZRVQt/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