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测#170] 别成为下一代的问题,就是赢在起跑线
近年出现一个新闻,有一个大陆的神童,自少就受到父母很多的“培养”,最后神童选择了
躺平抗议,不仅没有成为什么成功的人甚至抗拒成为成功的人,只因为他觉得父母买个房子
给他更好。这算是对后面那种方式的打了一大巴掌,当然这也不是大陆仅有,什么外国虎妈
花大钱培养的孩子最后就没什么了不起就一个上班族的新闻也有。
事实上也不用这些能上新闻的例子,你我身边应该都有一堆书读了太多,才艺学了一大堆,
结果却没有什么出息甚至是变成家里蹲的例子,这也不是中港台特有的现象,日本早在二十
年前“欢迎光临 NHK”的时代已经有讲接受了英才教育,反而令人变成米虫的情况。
既然虎妈路线会被反弹,那么是否留下房产的房东路线就比较好?这个自古以来都告诉了你
答案,那就是变成了纨裤子弟,不需要自己努力就能得到一切的幸运儿,很容易自高自傲,
只知享乐炫耀不知贡献,不知人间甘苦而腐败品格。
况且,上述两种起跑线,都是属于用钱堆砌出来的,虽然花了那么多钱,但结果也很随机。
让孩子像前阵子那个什么音乐学校一样,上学上到想死之后还要弹琴弹到手软,自由时间比
当兵还要少,既可以成为英才,也反弹成家里蹲;有了大量房产,有些人成为贵族,安乐生
活济世为善,但也有些人变成纨裤子弟。
以上是有钱人的选择,那么没钱的穷人父母呢?
没钱的父母,自然不可能选择留下房产的选项,所以多数是选择“望子成龙”那条道路,也
就是说希望透过催促孩子读好书,也像中产一样去学才艺,使他们能够阶级翻转,只是不是
从中产翻转到上层,而是脱离基层。但基层的父母在学养,环境,资源上,都比中产的父母
不足,结果就是劣化版,也就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勉强去学才艺读大学的那种,比方说大陆
有些农村会全村凑一凑钱供一个孩子去省城读书,或者是穷人借钱让孩子读大学之类。
这通常有什么结果呢?像之前说过,教育的结果是随机的,最励志的故事当然是穷人家的孩
子读书有成,考了科举中了状元当了医生或者成为了陈水扁,光宗耀祖。但更多的情况是,
拼尽了全村的力量去让一个农村孩子出去读了大学,结果月薪就几千人民币,够自己活下来
,却填不回教育成本更遑论满足乡民的期待。现实来说,普遍大学生的收入养自己是没问题
的,但就真的是养活自己而已。
更不要说,同样地,那个因为受得太多压迫,最终反过来抗议躺平的人也不在少数。这种情
况就是最差的,望子成龙的结果反而是让孩子讨厌自己,甚至讨厌整个社会,毕竟投下了那
么多苦功失去了童年与自由换来的待遇也不怎么样,甚至被唸自己投入了多少心血去供书教
学却没有什么成就。
这种在基层而会读书的孩子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情况,我自己当教师还有联络的学生,那些
较愿意读书但出身贫穷的学生,很容易就卡在这种不上不下的区间里,那完全是因为期望本
身有问题,他们的父母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可以翻身发财,结果一定是失望的。父
母辛苦供了孩子读书,孩子读完书之后发觉去工地做粗活比较赚钱。
也就是说,把花很多成本在教育说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只是一厢情愿。教育不是没有用
,一个人受基础教育,使他至少识字能算数当个合格的成人总是对的,但是斯巴达式的狂热
投入教育学一堆有的没的以及硬把学历推上去,却不太会得到更多。教育这种事情越投入,
效益越递减。
既然教育此路不通,那穷人就无法令孩子在社会的立足点好一点吗?
我接触过那么多的基层子弟也看过他们的成长,自然看过有些人过得比较好,有些人过得比
较差,而决定他们过得好不好的因素,当然不可能是父母给他们多少钱,却也不是他们受了
什么教育,学了什么才艺。甚至不是看他们的才能与智力。这么多年的观察给我的结论是,
在基层的世界,最决定孩子的起跑线的,却是他们的家庭。
这不是指孩子们能从家庭中得到什么助力,而是相反,基层孩子的家庭,多数是给他们额外
的负担。这比起他们有什么教育,有什么才艺,更影响这些孩子出社会的际遇。
比方说,我十几年前有一个学生,他的妈妈天天闹要自尽,所以他常常都不敢离开家太远,
也不敢做一些离家太远的工作,因为他害怕自己妈妈真的死掉,这限制了他的发展也影响他
的情绪。(注:不是跟你们开玩笑,有一次我在场,她斩到自己一地是血)有些孩子则是家长
欠下赌债,需要分担这些债务;也有情况是母亲患病,需要长期负责照顾与支付医药费;或
者是家里太多老人,年轻人们必须天天照顾陪伴;或者父母要求高额的孝亲费,觉得都大学
生了该付这笔钱,也不考虑孩子的收入这可不是一笔少钱。也有一些虽然没经济问题,但是
天天情绪不稳,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要说你会在社会新闻上看到的什么父母伤害自
己孩子这些。
以上的例子我全部都认识,不止一个。
在此类家庭环境下,我真的看不出读了什么名校,或者有什么才艺,会拉小提琴什么的,有
什么意义,作为老师,我甚至觉得连叫他交功课也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当然他们出身社会也
过得十分不好,在长期被这些压力困扰下,他们通常都会变得情绪化,精神不稳,赚了钱不
是付了家长的债务就是医药费,更不要说什么买房子了。而他们脱离这个困境,往往是家人
去世之后,家人去世不会留下任何遗产,只会留下他们回复一点自由,可是付出了的时间与
钱也是直接尽付流水。
而过得比较好的基层孩子,多数是那些父母不太理他,他也不太理父母,虽然没什么特别的
爱与裁培,也没有学什么才艺,读书也没什么要求随随便便就好。现代的教育很强调父母给
予爱与伴陪对成长很重要什么的,偏偏这种人就是父母只是给他吃饱饭之后不太管的人,成
长得还比较好,父母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既不特别培养你,也不花他们的时间,你玩
你的,我玩我的,没什么期望,就养完你去到成人就是你的事情了。
这种通常是父母都忙着上班,下班之后也乐于休闲,没空管孩子的那种,除了吃饭的时候大
概一天都没什么机会见到。而孩子呢?下课之后通常觉得自己没钱,就出去打工,一家人就
比较疏离。
然后讽刺地,这种“欠缺爱的孩子”,其实成长得还不错的,原因?单纯就是上一代没有成
为负担,而上一代也没有勉强自己去培养下一代,没花太多钱与心力在不必要的教育上,自
己玩自己的,通常精神也比较健康正常,在年长后精神与身体的问题普遍也较少。跟子女的
关系其实也不会很差,可能是因为期望低,所以冲突也少。
这一定跟外面的教育专家说的很不同,他们一定说,父母的爱怎样重要的,可惜我看到的是
,有时少管闲事,反而孩子的成长更自然更独立,毕竟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有多余的钱与时
间与心力,以适合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多的父母自己也目不识丁一堆问题,勉强产出扭
曲的爱,不如放养更好?
有钱人赢在起跑线是留下财富,中产赢在起跑线可能是教育,但穷人只要不成为下一代的负
担,也是赢在起跑线。
因此,我有时会对家长说,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需要的不是他做什么,而是你活好你自己
的生活,与其苦命式的挤出教育经费,不如你自己吃好睡好做点运动多去做些娱乐,保持精
神与身体上的健康,端正自己的品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制造精神及情绪压力给孩子,
然后比起把钱丢去你孩子的教育,不如搞好你自己的财政,钱是拿来活好你自己的。
反正如果父母是个晚年时健健康康,付自己的账单没有问题的人,对孩子而言就已经是很好
的起跑线。大部份问题都是源自上一代,所以请尽量减少自己的问题。你的孩子需要的不是
博士学位,而是自重的上一代。
虽然没有为孩子留下什么财产或者智慧人脉,不过总比成为孩子的精神压力源头好吧?那孩
子自己再找自己的道路,家里的事情限制或影响减到至低,那就已很好了。所以什么大学啊
留学啊才艺这些,孩子说想要才说,不需主动去计划,更不要来个望子成龙,你自己身心的
健康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而不是把他供到了读哈佛大学却换了一个要被照顾的病人。
也许这也不仅是穷人,其他阶级也一样,就算是有能力提供真正好教育的中产,或者是能留
下房产的有钱人,如果以此作为筹码,去对自己的孩子多的是控制与规制,相信也不会有甚
么好结果的。
※ 引述 《sakamata》 之铭言:
: 把小孩当成最好的朋友来照顾
: 你们并不属于彼此
:
: 不会因为他还是孩子,地位就有所低下
: 但也不是在被捧在高处
: 家人间需要的是平等地陪伴,而不是用上下阶级来箝制
:
: 想称赞的时候就称赞,该道歉的时候要道歉
: 但他的思维还尚稚嫩
: 所以你生气的时候要好好说你为什么生气
:
: 或许你暂时比他聪明
: 但当他有所成长时,请相信他能够比你卓越
:
: 或许你暂时比他勇敢
: 但当他想要飞翔时,请放开双手的怀抱,只要好好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