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咪] 印度唯识论(书摘)

楼主: jeanvanjohn (尚市長)   2023-04-25 18:38:22
给大家见识见识我的本事,我自己都觉得居然能做出这种东西,超恐怖的...
作为推论前提的遍充关系(vyapti)
在推论中,就像“那座山上起火了,因为有烟,就像烟囱一样”、
“音声是无常之物,因为它是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就跟壶一样”这种论证法,
必须要有烟囱和壶这类众所周知的喻例才行。
以烟囱为例,类推到山上的火。世亲脱离了这种单纯类推,
将“没有火就绝不会有烟”这种关系,称之为“没有(所证)就不会有
(论证因的)关系”,明言在这样的关系里,必须要有论证因才行。
陈那把在他以前的论证因三条件(因之三相)更加磨砺,变成以下三个条件:
(一)烟有山的属性、(二)唯有有火的地方才会有烟、
(三)没有火的地方,绝对不会有烟。
接着他把火与烟的关系,置换成“有火的领域”与“有烟的领域”
这种广狭的空间印象,从而以文氏图的方式,将“烟随着火而普遍传开”
这样的意义,表现为“(透过火让烟)得以遍充”。
此后,印度哲学在指涉必然性这个普遍法则时,
便广泛使用了陈那的“遍充”这一术语。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见到“唯有(透过火,烟)才会产生”这种表现方式。
也就是说,“遍充”这个陈那发想的源头,其实是来自限定词“唯有”的用法。
对普遍实在论者古摩里罗而言,遍充关系的解释是很容易的。
他说,普遍法则的学习方法就是“一再观看”。只要历经多次经验,
就可以理解烟性与火性这种普遍间的一般关系。
另一方面,对不认同普遍的陈那而言,遍充关系的学习就很不容易解释。
于是他放弃了肯定的学习方法,转而诉求否定的学习方法。
在这里登场的机制是“迄今为止没有见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也就是所谓无知觉
(未知觉、无把捉)的概念。可是,和“迄今为止已经看到好几次
(且接下去也会看到)”这种依据经验的推论一样,
依循“迄今为止并不是绝对看见”这种未经验来进行推论,是不可能涵盖过去、
未来、现在所有个物的;所以说到底,我们无法依循经验主义的方式,
来确保我们的推论百分之百正确。桂绍隆就评论说,陈那的遍充关系是
“以在异类或异类群中见不到反例为限,方能视为妥当的一种‘假说’”。
(桂绍隆《印度人的逻辑学》中公新书)
...大家看得懂这在搞啥吗?
作者: Abby530424 (亚斯卡雷)   2023-04-25 18:50:00
挺有趣的 我一开始以为你说是各时代 不同地区的哲学挑几篇短篇专著或论文来翻译 这样看起来市长除了翻译以外 还要写一些对于这些专著的解释? 还是就单纯是将这些文字重新从第三者角度去重述一次 看到你这边有文字提到 【桂绍隆就评论说】 这些从新角度来描述的我本来以为你还要自己写一篇 那给我钱我也不干 累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