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这两个地方整理的
1.A Constructive Survey of Upanishadic Philosophy ,Ramachandra Dattatrya Ranade
2.印度宗教哲学百问 姚卫群
时间顺序:
1.雅利安人(游牧民族)从中亚草原入侵征服印度西北
(公元前2000年)
1.5.另一批雅利安人进入伊朗高原,建立波斯帝国
2.雅利安人建立吠陀文化,有四部吠陀,最早是梨俱吠陀
(公元前1500 – 1200 年)
3.早期吠陀时期是吠陀宗教,有游牧民族特色
(公元前 1500-1100 年)
4.晚期吠陀时期,由吠陀宗教演变,婆罗门教诞生
(公元前 1100-500 年)
5.雅利安人从游牧变成农耕文明
(公元前1100年)
6.建立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体系
(公元前 900-500年)
早期吠陀时期(吠陀宗教)
早期吠陀时期,印度宗教文化主要是四吠陀本集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已经有灵魂的概念,但是没有提到轮回
soul is not wholly lost after bodily death, being mixed with the elements.
灵魂不会在死后完全消失,而是跟万物结合
主流看法是梨俱吠陀还没有描述轮回观念,但是Ranade认为可能初具轮回概念
而早期吠陀时代,还保有雅利安人游牧部落的文化
The cheerful and joyous attitude of the Indian Aryans made it impossible for the
m to think too much of the life after death. They believed in the world of the g
ods, and they believed in the world of the fathers, and they did not care to be-
lieve in anything else. It was sufficient for them to know that the godly men w
ent to a Heaven which overflowed with honey,'
雅利安游牧民族的乐观态度,让他们不对死后世界感兴趣,他们不在乎这些,只要对神灵虔
诚的人能够去一个充满蜂蜜的天堂就足够了。
为什么雅利安人乐观,因为他们是征服者,他们祭祀祭拜神灵之后,同时也灵验了,雅利安
人认为人生非常美好,赞颂世间万物,从自然到牲畜都是神,受到神灵的保护。
反观犹太人一直被杀被灭国,就特别悲观,开始脱离物质进入精神的信仰。
雅利安人:人神关系密切(人神合一)
常常透过祭祀与神交流,死后回到天国跟祖先团聚
透过祭祀向获得神的欢心,神明赐予丰收及幸福
不太谈死后世界,因为生活很快乐,不需要靠彼岸世界支撑精神
犹太人:人有原罪,是上帝的仆人
信仰上帝(超越者)获得救赎
做错事马上就会被上帝惩罚
大谈死后的彼岸世界寻求慰藉/获得救赎
从历史可以看得出来一些心态
征服者:热爱生活、赞颂物质、崇尚自然、拥抱世间万物
被征服者:消极避世、遁入精神世界、否定/鄙视物质
因为打不赢而被征服,民族被屠杀,物资被抢走
只好寻求精神慰藉,超脱物质,否则太痛苦
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对于神灵的信仰,主要是自然神信仰跟祖灵信仰
火神阿耆尼、雷神因陀罗(帝释天)等,神明数量非常多
直到公元前300年,才逐渐转变成崇拜三相神,梵天、毗湿奴、湿婆
在梨俱吠陀内,已经有类似种姓制度的东西存在,叫做瓦尔那,但是瓦尔那只是一个理论,
真实的种性制度不是按照瓦尔那理论实践的
瓦尔那是颜色、肤色的意思
瓦尔那理论有再生族跟一生族
再生族包含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雅利安人)
这三个阶级会出生两次,第一次是肉体出生,第二次是精神出生
精神出生由婆罗门主持,大概在10岁左右
有过精神出生的人,才有权拜神和礼诵吠陀经
而首陀罗跟贱民(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没有这个资格
首陀罗跟贱民负责当奴隶干活(同畜生),宗教与他们无关
梨俱吠陀提到祭祀,主要是火祭,还有献祭,牺牲猪牛羊人都有
主流看法认为,雅利安人本身是没有轮回观的,游牧民族不在乎死后世界,死了就死了,灵
魂就跟世间万物结合,是雅利安文化跟印度土著文化结合之后才有,因为印度土著文化有轮
回观。
晚期吠陀时代(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三大核心
1.天启圣典:四部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是神讲述的
2.祭祀万能:极其注重祭祀,通过祭祀跟神对话/祈求
从个人的怀孕、出生、命名、扶养、童年、成年、结婚要祭祀
到祖灵祭跟人死都要祭祀,有火祭、马祭、人祭等
婆罗门祭祀常常是一屠就是整条河染血,大量的祭品
3.婆罗门至高无上:婆罗门是最高阶级,第二是刹帝利
而婆罗门是主持祭祀的,只有婆罗门能够跟神对话
主要文献是梵书跟奥义书,梵书讲述祭祀,奥义书讲述哲学
轮回观念起源于梵书,从奥义书开始发扬光大
奥义书对轮回主要有两个说法
1.五火二道
“二道”指的是祖灵道跟天神道(此时还没有地狱)
“五火”指的是人死后轮回转世所经历的五个阶段
(1)灵魂先进入月亮(2)灵魂变成雨(3)雨下到地上变成食物(4)食物被吃变成精子(
5)精子进入母胎而后出生。
2.四生三道
三道指天道、祖道、兽道
四生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蚊子)
跟上面五火二道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兽道,你可能会转生成畜生
然后四生介绍了生命出生的四种方式
祖灵道跟兽道就是不断轮回,出生死亡、经过五阶段、出生死亡(永劫)
你只要没有认识梵我合一,那就会不断轮回,不断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
要离开这个轮回就要进入天神道(解脱)
如何进入天神道,就要达到梵我合一
什么是梵?梵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宇宙的本体
怎么达到梵我合一?
早期靠祭祀,最完美的仪式就是宇宙,而完美的仪式就是举行仪式的人与仪式合而为一
简单来讲就是靠祭祀,把自我跟宇宙合一,就能脱离轮回
然后平时要做瑜珈,瑜珈的意思就是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
做瑜珈动作可以达到类似梵我合一的境界,有机会看到三相神
在配合前面提到的,首陀罗是一生族,是不能够参与宗教事务的
所以不管怎么投胎那都是只能投胎到人/动物
因为不能参加仪式升级,所以永远都是最底层循环,永世都是首陀罗
所以底层的人其实还挺不爽,永远不能逆天改命
晚期婆罗门教就引进业力说,从重视祭祀转变成哲学思想
就是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
但是这个善恶指的是,遵守婆罗门教的宗教规定
遵守宗教教义=善 违反宗教教义=恶
你是什么种性,就最好你那个种性该做的事,不可触犯规矩
遇到高种性不能直视,要服从高种性,遵守婆罗门规则
好一点继续当人,可能还可以升到婆罗门
糟糕的就下去当畜生了,还有苍蝇蚊子也是兽道
土著就好好乖乖工作 以后有机会转生当婆罗门
你现在不好好工作 以后就是下去当畜生
至于阿含经说的首陀罗是一生族没办法投胎死后消灭
这其实有点奇怪
因为早期吠陀时代根本没有投胎的概念
而晚期吠陀时代的再生一生只是区别能不能行宗教事务
好像只有阿含经这样描述首陀罗,没有看到其他的文献是这样讲的
因为雅利安人这个时候已经从乐观转成相对悲观
认为轮回是永劫是痛苦,要脱离轮回,梵我合一
那这样首陀罗不轮回,不就直接解脱,很奇怪吧
懒人包
早期吠陀时期:祭拜自然跟祖灵,没有轮回观念
晚期吠陀时期:祭拜三相神,有轮回跟业力观念
阿育王孔雀王朝:佛教五道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