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vikk33 (陈V)
2022-12-05 11:07:40蔡政府在舆论战场最大的败笔,就是不懂得用“故事”对抗“故事”
https://reurl.cc/gQRakV
在刚结束的九合一大选中,民进党交出了近年来最惨的一次选举成绩。结果出炉后,总统
蔡英文宣布辞去党主席,并表示“面对这个结果,我们有许多需要深刻检讨反省的地方。
”但对于究竟该检讨跟反省什么,蔡英文并没有说得太多。
蔡英文曾在2016年说“我的政府是有史以来最会沟通的政府。”但作为一个长期的民进党
支持者跟英粉,我必须老实承认,“沟通”这一块,恐怕是蔡英文执政以来做的最差的地
方。而施政缺乏“沟通”,也是蔡政府在2018跟2022两次地方选举惨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蔡英文唯一一次沟通政策的痛苦经验
回顾蔡英文两届任期以来,唯一一次真的有尝试跟民众“沟通”的政策,只有执政初期推
动的“一例一休”。但这次沟通的经验对蔡政府来说非常惨痛。痛苦的源头在于这项政策
同时触及到“劳工”跟“中小企业主”这两个民进党支持者群体的利益,而这两个群体在
这项政策中的利益完全相反。
蔡英文曾经为此接受《苹果日报》专访,表达他制定这项政策的理念。蔡英文表示:
周休二日也就是俗称“一例一休”,政府面临困难抉择,“若这社会和经济承受得了,我
愿意给劳工最好的环境”,但台湾面临经济转型期,最困难的是中小企业,政府面临中小
企业生存和劳工过劳、工时过长之间求取平衡的抉择。
对民进党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痛苦的事,非常痛苦,因为中小企业也是民进党长期伙伴
劳工本就是我们民进党心里最软的那块;现阶段只能以劳工最大利益、中小企业又可
接受找出一个方案,等中小企业成功转型、经济恢复动能以后再来考虑下阶段能给劳工做
什么。
蔡英文后面还解释了制定这项政策考量的是:
大家都忘记劳工七天国定假日的源头是一周只休一天,劳工七天国定假日在走向周休二日
后就没必要存在,而且国定假日要统一;现阶段政府已帮劳工提高基本工资、工作七天需
休一天等政策,未来将推动修法增加新进人员入职后特别休假。
从这两段访谈来看,蔡英文的规划是尝试想在“劳工”跟“中小企业主”两个相反的利益
间找“折衷方案”,但结局是同时得罪两个群体。
一方面,中小企业主认为新政策规范缺乏在淡、旺季之间调整的弹性,透过选区民代向民
进党中央表达强烈的不满;另一方面劳团则认为新政策缺乏对劳工的保障,砍七天假更是
过度偏袒资方,从此“心里最软的那块”成为其他阵营消遣、讥讽蔡政府的金句。
害怕解释政策动机,让在野党有“创作”的空间
有了这次十分痛苦的经验之后,接下来蔡英文推动的所有政策,都再也不敢公开任何制定
的理念和考量,以及推动政策背后的“动机”。像是推动同婚合法化的过程,蔡政府从来
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是采用大法官释宪的方式?同婚专法制定的考量跟理念是什么?中间
做出了哪些取舍?
蔡政府不敢说明这些的原因,其实只要参考推动一例一修的过程,就可以推估是因为这项
政策争议太大,利益冲突的两方又都有民进党的支持者。与其出来解释清楚,又落得两面
不讨好的下场,还不如只做不说。
后面这样的作风越演越烈,甚至在某些能让民进党加分的议题上,蔡政府也不敢说明清楚
他的“动机”是什么。像是赖清德当行政院长时,在2018年积极推动深澳电厂,但在环团
跟地方强力反对下,最后政策急转弯,决定放弃深澳电厂,改采在桃园兴建第三天然气接
收站。
这本来是蔡政府愿意听取环团跟地方意见,以环保为优先考量,采取影响性较小方案的一
桩美事。但无论赖清德还是蔡英文,都没有人敢出来好好解释这项转弯的考量跟折冲过程
,反而让大家都忽略这项政策转变背后的“动机”,已经是向环境保护妥协的结果。
于是公众后续讨论的焦点又转向兴建“三接”对藻礁的影响,一路延烧到后来的四大公投
案。蔡政府对环境的考量跟妥协的苦心完全被忽视,只留下从深澳到三接,蔡政府好像一
直在跟环团做对的恶劣印象。
这种状况到了这两年的防疫变得更加惨烈,蔡政府对制定防疫政策背后的动机全都绝口不
提。像是疫苗采购政策的规划思维、扶植国产疫苗的相关政策是怎么成型的、3+11政策
究竟怎么来的、疫后解封的时间表跟规划如何制定。这些问题蔡政府通通都没有给出任何
说法,于是在野的国民党跟民众党自然就乐于发挥想像力,自己帮蔡政府的政策脑补了一
套“最恶意的动机”,然后努力宣传这样的“故事”。
当这样的“故事”深植人心,一路发酵至今,就成了拖垮陈时中2022台北选情最主要的负
面宣传。也让民间把防疫期间面对生活压力累积的怨气,一次发泄在这次民进党的选情中
。
用“故事”对抗“故事”才是王道
而面对这样恶意解读政策背后“动机”的“故事”,蔡政府至今的处理方式都是把他斥为
“假消息”跟“认知作战”。但平心而论,把对手的动机做出恶意解读,把己方的动机解
读成善意,是古往今来所有对立势力共通的常态。期待对手会用善意去推论己方的作为,
本来就是不合常理的期待。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好好说明制定政策背后是基于哪些善意的动机,把这些动机组织成一个
好的“故事”,再让支持者用“己方的故事”去对抗“对手的故事”。在故事对抗故事的
过程中,故事里的“细节”会被拿出来比较,而细节的不合理就会在比较中暴露出来,这
时“真相”才会显现。
不透过这样的方式来辩驳,只透过某些“权威机构”来发布哪些是真消息,哪些是假消息
的认证,自然就会欠缺让民众接受的说服力。因为基于无论哪一方都会“丑化对手,美化
自身”的经验法则,越是政府再三保证的真实消息来源,就越是会受到民众的怀疑。
因此作为民进党支持者,从2018年到2022年,最痛苦的就是看到自己支持的政府跟政党,
完全没有为自己提出的政策“说一个好故事”。相反的,在野的国民党跟民众党,在这几
年间却出现了各种“说故事”的好手。
韩国瑜融入“实境秀”元素的说故事技巧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民党的韩国瑜跟民众党的柯文哲,这两人不只会说故事,还在故事
中融入“实境秀”“偶像培育”之类的崭新元素。我们接下来以蔡英文在“一例一休”的
政策里为自己说的故事,对照韩国瑜跟柯文哲说故事的手法,就能看出两方在“说故事技
巧”上的差异。
在蔡英文接受《苹果日报》专访时,自己所说的故事里,完全没有关于“时序”跟“前因
后果”的描述。在蔡英文的故事里,他“同时”在“中小企业生存”跟“劳工过劳、工时
过长”两个冲突的立场里找一个“方案”。蔡英文在故事里只描绘了一个静态的困局。
但对于整个“思考过程”一开始的前提是什么?中间遇到什么困难?尝试了哪些方案解决
这些困难?哪一个方法比较有效?为什么最后是选这个方法,而不是另一个?蔡英文在故
事里都没有进一步的描述。
相反的,我们拿韩国瑜最经典的“高雄迪士尼”当说故事的范例。韩国瑜一开始先大力宣
扬“高雄迪士尼”能对高雄带来的好处,以这些好处作为他思考这项政策的前提。接着他
就打电话去询问迪士尼,得到的回复是“需要周边有1亿人口”,这就是他遇到的困难。
最后他思考后坦承不可行,于是在议会上表示“愿意收回”作为他思考过后选择的方法。
虽然这个故事结构简单,也没啥内容,但他完整反映出了韩国瑜在思考这项政策时的“前
因后果”跟“思考过程”。
有没有“前因后果”跟“思考过程”很重要吗?大家可以想想,近年来在串流平台上最流
行的“实境秀”跟网络上各种“网络直播”,其中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观众可以跟着实
境秀的主角们或是直播主,经历他们主观上所经历的事情,而且透过现场摄影机、节目后
的个人访谈,了解主角们当下思考跟反应的过程。
而无论是韩国瑜在宣传他的“高雄迪士尼”、“高雄赛马场”还是“爱河摩天轮”,都很
巧妙地掌握了这样的叙事手法,让民众可以进入他的主观思考,像看实境秀一样一起经历
他的决策过程。
柯文哲在处理大巨蛋的政策转弯时,用的也是差不多的叙事模式。所以为什么柯文哲的支
持者,不会觉得他政策转弯是个问题?因为透过实境秀式的叙事,柯文哲主动揭露了他的
决策过程,柯文哲的支持者也在主观上体验了一遍柯文哲思考的过程,知道他思考了哪些
东西。
这样的主观体验,比起传统政治人物只会提出一个静态的“政策愿景”或是“事实证据”
都来得更有说服力。
用“偶像培育”来打造自身形象
这时有人会问,可是韩国瑜当时讲的“高雄迪士尼”、“高雄赛马场”稍微透过理性分析
就知道不可行啊,为什么这些故事破产之后大家不会质疑他?韩国瑜在这里的高明之处,
就是在实境秀式的叙事之外,还应用了“偶像培育”的元素。
所谓的“偶像培育”,指的就是偶像本身从一个“素人”开始,接受各式各样的训练和挑
战,一步一步的充实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最后“成长”成一个货真价实的偶像。在这个模
式下,粉丝只要看到偶像有所成长,基本上不会在意偶像在起始阶段是不是欠缺才艺。
韩国瑜基本上只是把“偶像培育”代换成“市长培育”。过去这样的模式在AKB48之后,
先是成为日韩偶像圈中的不败元素,后来就连中国综艺的《创造101》、《乘风破浪的姊
姊》也都吸纳了这样的模式。我不知道韩国瑜私底下有没有在看偶像节目,但他包装自己
的手法,其实跟演艺圈包装少女偶像的成功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没有事实错误,“故事”很难区分真假
这种实境秀的故事最难缠的地方,就在于他在主观上有很强烈的“真实感”,但观众的“
视角”基本上是被实境秀的制作单位给“侷限”。你在实境秀所看到的,基本上就是制作
单位想让你看的部分事实,这在韩综圈里叫做“恶魔剪辑”。
但这代表实境秀完全是假的吗?那也不尽然,只是真假在这里非常难以举证,这也成为娱
乐八卦纷争的来源。像最近台湾体育实境秀《全明星运动会》里有关艺人林玉书的一连串
八卦故事,就是当事人都说没事,但观众却根据实境秀里的视角自己“脑补”出来的主观
感受引发纠纷,至于真相如何恐怕只有天知道。
这样的叙事技巧只要掌握得好,就能在不涉及“事实错误”的情况下描绘出各种由善意、
恶意所诠释的“故事”。而有关解读政策动机的各种故事,如果没有事实错误,基本上也
无法客观断定这些故事的“真假”。毕竟人的意图跟动机本来就是主观的。人们只能借由
比较不同版本的故事细节,去找出最合理的版本。
民进党可以怎么样“说好故事”
不过要民进党说好故事,不代表要民进党编造他没做过的事情。我们以防疫期间的疫苗采
购政策为例,“说好故事”的方式可以是搜集国际间疫苗缺货的状况,还有其他国家采购
疫苗的策略,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整理后,对比国内疫情状况的变化跟蔡英文政府所提出的
对策,梳理出前因后果。
然后先以国内疫情的变化,作为政府思考疫苗政策的前提,带出政府规划的第一步作为;
接着再以当时国际欠缺疫苗的事实,说明政府政策在实施上所遭遇的困难;接着再带出最
后政府应对困难的决策,甚至可以再搭配其他国家的做法,去解释为何政府会这样规划决
策。
事实上,我在去年就曾以这样的叙事方式,来分析民进党政府在去年买不到疫苗的真正原
因。
而针对很多民众对今年“物价上涨”、“生活压力大增”所累积的民怨,政府说好故事的
方式,也可以是整理俄乌战争导致国际能源大涨、乌克兰粮食出口被封锁引发全球饥荒危
机、美国通膨升息、中国封控导致GDP成长砍半等种种事件的时间点,对照政府在每个事
件爆发时的应对策略,让民众知道政府是如何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努力维持人民的生活水
准。
“侧翼粉专”的焦虑
蔡英文政府跟民进党这几年在舆论战场上遭遇的困境,就是在“说故事”这块完全弃守,
把说故事的话语权完全留给对手自由发挥。政府跟党都没有提出“官方版”的好故事让支
持者在舆论战场上对抗对手,于是又产生出了另一个现象。
因为同温层的关系,过去我也接触到一些所谓“侧翼粉专”的经营者。跟现在坊间描绘,
由一个组织严密的党中央所统一指挥的“网军”不同,我所接触到的“1450”基本上就是
看到民进党在故事战场上完全弃守,而焦虑感爆棚的基层支持者。
这些支持者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只好自己到处搜集资讯,相互串联去生产一连串的“
故事”跟对手的“故事”对抗。而在焦虑感爆棚的情况下,这些“侧翼粉专”所叙述出来
的“故事”口味自然也越来越重。这对民进党的选情是正面还是负面见仁见智,但我自己
是蛮能体会这些人焦虑的心情。
所以与其期待选后民进党能“约束”侧翼粉专,还不如期待民进党跟蔡政府愿意好好讲一
个能够消除支持者焦虑的好故事。毕竟经营这些侧翼粉专的人,大多只是基层支持者,并
没有接受党中央指挥的义务。反而只要党中央提得出足以捍卫己方立场的好故事,就能让
这些侧翼粉专不再焦虑,一起好好的帮助政府沟通政策背后的动机。
谁能说好故事,就掌握了舆论战场
总之,在实境秀式的叙事已经随着传播科技在各个领域普及,并且融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之后,未来不分党派的政治人物跟团队,如果没办法透过这样的模式“说一个好故事”,
恐怕就会在舆论战场上落后一整个世代。
身为蔡英文的支持者,我曾经想过最梦幻的团队,就是有个像韩国瑜一样拥有高超叙事能
力的人,来帮蔡英文包装他的政策。但很明显这样的幻想并不存在,现实就是民进党当前
没有这样会说故事的人(或是有,但没有被放上对的位置),而民进党的对手则拥有非常
强大的说故事能力。
所以民进党未来若是不想再重演一路在舆论战上被压着打的境地,恐怕真的要放下对“沟
通”的恐惧,愿意把政策制定背后的动机说出来,同时好好培养己方“说故事”的人才,
好好宣传自身善意的动机跟思考过程,才能逆转这些年的不利势态。
==============================================================================
太长太难?
早见沙织来解释
https://reurl.cc/QWYZ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