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科研看起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你

楼主: messi5566 (没吸五六)   2022-09-02 16:36:52
“目前中国的科研看起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把中国的科研放到世界竞
争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发展的大视野上回望,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
重大技术的突破,你能看得见的中国人有谁?似乎很难看见谁。原创性的理论极少有咱们的
东西,技术领域更是这样。”
跟班式研究害人不浅
其实,中国人很勤奋,中国的科研者比国外的同行都辛苦,智商也不在他们之下,国家给的
资金也算充裕,投入的人力更是不比他们少。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面上一片繁荣,
实则深藏危机”的状况?
“我认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是流行的科研方式——跟班式科研,说的恶心一点,是奴
才式科研。”上述某国立研究所所长说。
跟班式科研的特点是:不去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紧跟国际热点,为大
牌科学家的理论作无关紧要的修补,有一点成果便自称“重大突破”、“国际领先”;或者
紧盯几本流行的科技刊物的研究,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也攒一篇发在影响因子很低的刊物上

这种研究,作为研究生起步时学习与训练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作为独立工作以后还这么做,
就很可悲了。更可悲的是,由于这种研究方式发文章快、“效率高”,其从业者甚至很快成
为科研价值的评判者,并将“从文献缝隙里找方向、以文章数量与引用为标准”等作为科研
工作的正途。久而久之,那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那些研究真
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
现有学科体系被冲击得七零八乱
再谈另外一点,现在各个大学都在争建世界一流大学。那他们以什么为指标?还是上面谈到
的论文。
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状:一个国家的科学体系应该有一个完整合理的布局,国家需要
什么,我们就能有什么顶上去。而现在以论文为标准的话,大家一定会偏到“哪个热、哪个
好发文章”的领域去。
比如说,搞航空材料的,可能就都偏到纳米去了,因为那一块发文章快、文章引用率高。
下来,大家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有用的东西没人做,做出来的东西其实没有太多用处

另外,它会把我们现有的相对完整的学科格局都会打乱。
按道理说,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有一帮人在那里弄,弄的时候当然也要注意学科的更新,但大
致上一个学科的格局还应该在那儿,更新也应该是间接的、渐进式的。但在现有的考评体系
下,大家一看哪个地方热,就哗一下都跑那去了,把一个学科的体系冲击的七零八落、东倒
西歪,剩下的就是一些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在那里坚守、呼吁。这样,下一个科学的重大发现
就和你无缘了,因为人都已经跑光了。
每一个重大的突破都是需要经过一个不出重大突破的相对困难的沉默期,比方说十年、二十
年,这就需要有一帮人顶得住。
像在国外,经常有的人十年、二十年没有什么大的发现,但是因为他在这个领域的声望,个
人收入并不受这个影响。大家都觉得他是这个领域的一个智者,只是说他还没有到时候拿出
东西而已,对他非常宽容。
我们现在也说宽容,但各种与物质、与利益相关的都不是宽容的,所以就养成跟班式的研究
。这是大多利益的约束条件下优化的结果,不能怪科学家不讲良心——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
的世界里,他必须往这个方向走。
你要想这件事的话,就会觉得很可怕:跟班式科研不仅冲乱了现有的学科体系,还使得新的
重大突破与我们越来越远。
科学家的科学鉴赏力正在被损害
跟班式科研损害的,还有科学家的鉴赏力。
就拿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来说吧。自然科学基金分几类,青年基金这一块,看的还是申请者
的基本素质,我觉得它不会有恶性引导;但是当你申请和重点基金时,就不一样了。你要申
请面上基金,就要证明你在这个圈子里小有影响,就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证明;当你要想
去申请重点的时候,你就要拿出更多文章,证明你是这个圈子里能够数得出来的几个人了。
总而言之,你要有文章,要有比别人更多、更好的文章。
另外,无论是青年还是面上、重点基金,申请者都要说热点的话题、流行的话题,因为评委
们会觉得:哦,这个人对前沿现状比较了解。你要是说一个冷门问题,很容易引起意见分歧
。虽然基金委也有异议项目,但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异议项目需要几个评委一起
联名提出,认为它真的好。但是,说句实话,我在那里开了七天会,那么多项目,看那些“
差不多”的项目可能都来不及,根本没精力去看看被别人枪毙的项目里有没有金子。
而且,只要是原创性的项目,就一定会和某些评委产生冲突。比方说异议项目拿到我手里审
,我过去的工作证明这个杯子是圆的,你却说这个杯子其实不能够用“圆”来形容,而要从
另外一个视角来看——那我这个评委本能地就会反感,本能的就会给你挑刺。但是你假如说
:徐老师说杯子是圆的,这个理论真的很伟大,但我想在这个基础上看看它是不是严格意义
上的圆、或者百分之九十九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评委一看心情就很顺,就容易给
你打勾。
因此,凡是原创的东西就会冲击大家现有的观念,甚至会冲击到某一派人——他们过去已经
靠这个获取过利益。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被PASS掉的申请书,理由就两句话:“研究队
伍不合理,建议不予资助”——其实评委们并没有去深入地了解,就是很武断地给你弄掉。
这样久而久之,最后会让我们的科学家丧失对科学的鉴赏力。现在去开会评审的人,应该都
是有帽子、有职位的人,但是你和他们来交流时会发现:不管是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审美或
是对学科本身的整体把握,你会发现他们的能力越来越弱。
我经常拿基础研究和艺术创作来做比较:现在我国不光没有创造艺术的,而且缺乏有艺术审
美力的鉴赏家——科学也是这样。结果就是:你画出来的画那我一定觉得不如印刷品,后者
多么规范、多么与国际接轨啊,你那个曲曲折折的是什么?
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鉴赏力丧失,怎么还能创新?
中国现在的科研
还有一个更深的问题。现在成为大牌科学家的这些人,恰恰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他们是最早“觉悟”的,所以走得最快,现在可能已经是院士、或者某些部门的科技负责人
了。这些大牌科学家也许在夜半醒来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也有些不妥,但是你要是公开说
,就真的是动了他的核心利益,所以这种话谁都知道,但谁也不敢说。
所以我们的科学圈里有这样一个怪异的现状:当他(她)有创造力真正能做科研的时候,是
在以利益化的方式在做科研;当他(她)做到功成名就,立马会反过来再去做一些真正的科
学工作。但说实话,当人超过了五十岁,已经很难做出像样的成果了。
所以还是知无畏、敢想敢做的年轻人最容易出成果。但是现在更多的年轻人,还必须像他(
她)的老师一样这么走,因为假如你过早地去钻研真问题的话,你就会被淘汰。
所以你要想早点功成名就,也得去复制你老师的模式——以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顶,然后在山
顶上再去悟道。
所以这个事情谁也不好捅破。并且这些人现在已经占据着这样的位置,即使他半夜醒来,心
里偶尔会惊悚一下,但是他是绝不会认账的。
因此,中国现在的科研,已经陷入一个往下坠的状态。对于基础研究的那些引导、激励措施
,其实是在加速让科学下坠——这真的是一个灾难。
作者: v03516020 (露露贝尔)   2022-09-02 16:39:00
麻烦转繁体先
作者: ririoshi (角落住民)   2022-09-02 16:40:00
爬到山顶再去悟道 我悟了
作者: lunawalker (lunawalker)   2022-09-02 16:45:00
好惨烈
作者: chuegou (chuegou)   2022-09-02 16:53:00
这很难 说要补助 但补助最后要看的还是那些东西 死胡同
作者: ap9xxx (Counting Stars)   2022-09-02 17:05:00
追求国族面子跟狼性结合 可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