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本土“兔热病”确诊 败血症死亡率可达6成
疾病管制署新增国内首例兔热病本土确定病例,为一名居住南部地区的60多岁本国籍男性,有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等慢性病史,潜伏期间无国内外旅游史及动物接触史,家中无饲养宠物。疾管署防疫医师林咏青表示,研判为本土首例案例,病患二度就医有出现败血症情形,目前透过抗生素治疗改善。
该个案在七月底发病,出现发烧、寒颤、腹泻等症状至某医学中心就医,并在八月初及八月上旬再度就医,经COVID-19检验为阴性,透过血液培养与土伦病法兰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高度相似,于8月24日通报,经血清二采抗体检验阳性确诊。目前个案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改善后已出院。
兔热病为人畜共通传染病,病原菌为土伦病法兰西斯氏菌,宿主包含野生动物、家畜及多种的硬蜱,主要野生动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病原循环存在于媒介节肢动物及各种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及鱼类之间,低剂量即可致病,潜伏期与暴露剂量有关,通常为3-5天,亦可长达14天。
该病流行地区包含北美、欧洲、亚洲及中东地区。传染途径多元,人类可经由吸血性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也可经由接触受感染动物组织、吃到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空气而感染。
林咏青表示,因个案都未曾出国,感染原因仍无法厘清,疫调之后住家附近有鱼塭、草丛及可能吃到有污染的食物,都是有可能。研判该案感染兔热病中,更为罕见的亚种细菌,致病率极低,3位同住家人也都没有感染症状,加上个案免疫力低下才发病,目前没有扩大传染,国内仍持续进行通报跟监测。
国内自2007年将兔热病列为法定传染病监测,迄今共通报确诊2例,另1例为2011年自美国境外移入。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也表示,会透过兔热病可以透过空气传播,针对同住家人部分也会陆续检验血清是否有抗体产生。
疾病管制署指出,民众应避免接触野兔、囓齿类等野生动物,也应避免生食野生动物或畜肉,著长袖衣裤或使用驱虫剂以避免受节肢动物叮咬,处理动物尸体(尤其兔子)时,需佩戴口罩、防水手套,避免接触或生饮受污染的水。如出现高烧、寒颤、淋巴腺肿、病原侵入部位出现愈合缓慢溃疡疼痛、咽头炎、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旅游史及动物接触史。
林咏青提醒,如果吃到受污染的水源及饮食,容易腹痛、呕吐腹泻。若是吸入感染的尘土,则有肺炎出现,若未积极治疗容易有败血症,死亡率可达3至6成,但若使用抗生素治疗,死亡率大幅下降,而患有兔热病后会终生免疫。另外该病主要在野生动物传播,家中的宠物兔、家兔感染风险极低,不必过于担心。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伟表示,目前疫情须注意日本脑炎上升趋势。另外国内肠病毒相对低点,仍属于肠病毒非流行期,但是学校开学针对校园防疫措施要落实,家长要注意学童有无肠病毒重症的前兆。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7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