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ptic (无明)
2021-03-18 07:25:44※ 引述《gluccvidog (尴尬了)》之铭言:
: 刘鲑鱼”狂吃寿司、结帐发现“跑错棚” 业者曝:按照游戏规则继续玩
: 好好笑
: 洄游错地方了
: 笑死
只能说,真是太冲动了……
如果超过一间门店举办相似的打折活动,还说得过去
但既然没有这回事,在未有先看店名的情况下,只能自行认亏了呢。
另外,顺带一提
《苹果新闻网》对此有解析,节录如下: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318/BIK4IDSY3ZDNTEC33G5S6MRTBM/
文化大学广告系系主任钮则勋说,其实寿司郎这创意并不创新,例如先前已有不少业者拿
著指挥中心公布确诊数挂零“+0”,以名字中有“嘉玲”给折扣,而寿司郎也是以相同逻
辑推活动,但对于有如此多民众愿意改名投入,同时引来媒体竞逐报导,这就可能连寿司
郎本身都始料未及,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分析,寿司郎这波活动能造成这样大关
注,主要是本身品牌效应是强的,满多人期待去用餐,且餐费比一般用餐贵一些,才会让
民众觉得就算改名也划得来,推测其他品牌若想如法炮制,也不一定能达到同样声量和效
应。
此外,钮则勋也观察这次改名潮,也和网络次文化有关联性,如是较年长族群,要改名恐
觉兹事体大,但这对年轻人较没包袱,甚至改名后很快就把证件放上网络,并在社群中发
酵,更强化了扩散力道,又吸引更多人去改名,除可换得免费餐点,又能在网络上红一波
。涌入多人改名吃整桌免费,业者额外支出将达数十万、甚至百万元,但钮则勋认为,造
成这样大的网络声量,加上各媒体集中火力报导,一般品牌就算投入上千万元广告费,恐
怕都不如寿司郎1天引发的效应,这若换算成广告费,对品牌来说“稳赚不赔”。
台湾数位媒体应用暨行销协会秘书长卢谕纬则称,寿司郎的鲑鱼改名行销,让民众直接秀
出身分证证实改名,也直接抓住年轻族群的图像思维,而过去消费者找餐厅,会直接输入
“日式”、“下午茶”等关键字,但20岁左右的年轻人则习惯于平台中探索拍得不错、有
话题性的照片,先看前几分钟的社群贴文,才决定要去哪家餐厅用餐,所以品牌行销除设
定关键字外,还必须加入图像应用,吸睛的“改名身分证”就变成最有力的行销图像。
卢谕纬形容,寿司郎行销已抓到年轻世代的“迷因文化”,让改名身分证在短时间内变成
品牌行销素材。且年轻世代更在意当下情绪,购物决策也取决于大环境氛围,因此行销操
作只是几天、甚至几小时内的事,想做好行销,务必掌握年轻人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