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超级大牌一起工作?玛丹娜指定影像剪辑师 Danny B. Tull 专访
作者 / 编辑部
由台北市文化局和台北流行音乐中心主办、必应创造企划承办的 2018 台北流行音乐国际
论坛“Live / in the Moment 创意现场”,MOT TIMES 的系列专文来到了第三场、也是
最后一场,已经跟着我们走过前两场的设计迷,想必收获满满!论坛第三场“视觉脉动
流行解构”邀请到来自英国的导演兼剪辑师 Danny B. Tull,他曾和玛丹娜多次合作,跟
随玛丹娜巡回演唱会的脚步踏遍全球。和玛丹娜这样的传奇合作是什么感觉?如何得到这
样的工作机会?TIMES 已经帮好奇的你问了,来看看 Danny B. Tull 的专访吧!
Danny B. Tull 和 2018 台北流行音乐国际论坛第二场的主讲人村松亮太郎在相同的年代
起步,也就是互联网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之际;对流行趋势、音乐和影像同样敏感的两
人,在东西方的不同环境下,也发展出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Danny 的作品涵盖音乐录影带、纪录片、广告、电影和演唱会影像,他曾合作过的艺人除
了玛丹娜外,还包括Beyonce、U2、Taylor Swift、Justin Timberlake 等。论坛现场上,Danny 分享他与众多大牌明
星工作的经验:相信“作品会说话”的他,认为与其费口舌之力去说服别人,不如直接让
好的作品展现力量、自然有说服力。他也一直勉励大家“做就对了,不要放弃”,这样坚
持不懈、埋头苦干的精神,可能就是他能跟这么多明星合作的秘诀之一。其他秘诀呢?快
来看看 MOT TIMES 的专访!
Q:为何在大学时决定唸音乐工程并以此为工作?
A:我一开始学的是语言,不过并不算很擅长;我在大约九岁的时候开始学弹钢琴,可以
说是我的音乐启蒙。我真的很想当个音乐家、摇滚明星,然后当时、大概是 1997 年左右
,电脑开始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有些音乐相关的软件出现,所以我想要学更多
。
大三时我开始去一间叫做“Metropolis”的影音剪辑公司实习,而且没有拿钱,我从泡茶
这种小事开始做,然后就一直做下去了。
Q:你的创作包括MV、商业广告和纪录片等,你认为它们彼此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我在 Metropolis 的时候,因为公司会接各种类型的案子,所以我也做了很多不同类
型的作品、面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和压力。比如和电影比起来,MV 比较不需要那么缜密的
规划,而商业广告因为时间很有限,所以是非常浓缩的,这也是它难的地方,不会说 30
秒的广告和 90 分钟的电影相较之下就很简单。对我来说最难的可能是纪录片,因为拍电
影时你有脚本、拍 MV 时你有音乐,但拍纪录片时你不知道会得到什么素材、也可能进行
到一半时你觉得换个方式说故事比较好,这也很有趣。
Q: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和玛丹娜合作?
A:2006年时,当时我和我的好友 Jonas Åkerlund 正在进行玛丹娜“Confessions”巡
回演唱会的影音剪辑,他和玛丹娜已经多次合作。有一次他应该要去跟玛丹娜开会,但他
因为正在导演别的案子而分身乏术,就把我介绍给玛丹娜、让我去开会,我也是吓了一跳
。(后来这件作品获得了 2008 年的葛莱美奖最佳长篇音乐录影带“Best Long Form
Music Video”奖)
Q:和玛丹娜合作与和其他艺人合作的经验有什么不同?你们彼此之间是否已有很好的默
契?
A:我和她之间配合得还不错,因为我是比较害羞、话少的人,而玛丹娜是比较强势的,
所以我们之间反而有很好的平衡。不过这是我自己认为啦,也许她并不这么觉得也不一定
(笑),我希望她也是这么想的。
玛丹娜总是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她会想要比现有的更好,例如她很重视跳舞的节奏,在
处理的时候我就会知道要怎么强调这个部分。
因为玛丹娜的各种经验都很丰富,从她身上我可以学到很多。她总是会想要尝试新的东西
,就算现在已经很好了,她会追求“更好”,这也深深影响了我。
跟其他艺人合作时,有时会因为层层传递的沟通而有些误会,例如跟 U2 合作时就有这样
的状况,如果能直接跟艺人接触、不要透过中间人的转达,应该可以避免。
Q:从一开始的MV制作到后来的演唱会导演,两者之间规模差异很大,成为演唱会导演的
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导演必须要跟很多不同的人合作,这是个挑战。此外,做剪辑的时候是站在一个比较
“幸运”的位子,可以很轻松去评论影片“为什么要这样拍?为什么不拍那个…?”,但
当导演的时候就知道拍摄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了。以玛丹娜的“Rebel Heart”巡回演唱会
为例,我负责在雪梨的最终场,在两星期内要确认所有器材、人力都准备好;剪辑的时候
我都是一个人工作,但到了演唱会时身边突然多出上百个人,要指挥现场的摄影拍什么、
从什么角度拍…等等,所以你必须很清楚知道你要做的事。
Q:以你的专业观点来看,是否会觉得音乐和影像之间已经密不可分?因为大家会希望同
时接收到更多刺激,而不是只有单一的音乐或影像?
A:确实是这样。我个人虽然喜欢“无声”的效果,但那必须是在一段音乐的脉络发展中
的无声,音乐和无声之间的对比,会让“无声”的力量更为凸显。
Q:除了你工作上接触到的音乐之外,你私下是否会听其他类型的音乐?
A:当然!没有音乐我就活不下去。我喜欢听各式各样的音乐,宗教音乐、冥想音乐、古
典乐、摇滚乐、舞曲……什么都听。我没有特别喜欢的,以前最喜欢麦可杰克森,不过长
大了以后就…你知道的。我喜欢音乐现场,也喜欢那个氛围,音乐就是我的能量来源。
Q:是否有哪位艺术家或是音乐家对你有特别的影响?
A:我很喜欢王子(美国艺人),他很有才华,像他这样没有乐团、可以一个人站在八万
人面前的舞台上演唱,很了不起。
Q:你的日常生活大概是怎样的呢?
A:有工作的话,我会在十点左右起床,然后中午开始工作,持续工作到隔天早上,可能
会这样连续好几天,看我能熬夜多久,不过这几年我尽量不会熬夜到太晚。
我平常也会玩乐器,弹钢琴、打鼓、弹吉他,这可以让我放松。有时候我也会让自己完全
远离电脑和手机,大概一两天左右。
Q:对演唱会产业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A:我看到的是,演唱会上有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相机,不过我自己不太确定我们是否真
的需要这么多摄影机。另外,大家都很喜欢在参加演唱会的时候录影,我们也很快就能看
到这些演唱会的影片在网络上流传,我能理解大家想要“即时”的东西,不过我还是觉得
在演唱会时录影太可惜了,应该要让自己全心投入演唱会之中。
对 Danny 来说,“更好的明天”是什么样子呢?他的答案是:“‘明天’就是希望,如
果我们一起努力,就可以带来改变。对你的敌人微笑,拥抱与你立场不同的人,并且记得
要爱自己。”(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http://www.mottimes.com/cht/interview_detail.php?serial=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