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gt (王契赧)
2024-09-21 19:51:33原文摘录于以下网址
https://vocus.cc/article/62b582d7fd89780001a47ef6
先是由军阀尔朱荣率军入京挟天子展开。内乱,南朝侵攻,天子反杀权臣,北魏进入全面
崩溃。
东侧,由贺六浑高欢力压群雄。原本应该要进入一个高欢=曹操的模式了,但西边却唱起
了另一出大戏。
高欢的兵力,并不足以跟所有北方群雄交战。
曹操当年也是。
更重要的,是合纵连横之术:外交。
东汉末年,曹操也是在东侧征战,把西侧交给钟繇,与关中西凉群雄谈合作。
高欢这时候选择的合作对象,则是贺拔岳。姓贺拔,也姓贺。
贺是指贺兰地区的部族,有贺兰,贺赖,贺楼,贺拔,贺葛,贺若等等。属于北魏开国八
大姓之一。
这个时代背景上,贺拔其实就是镇守北魏边疆的六镇贵族之一。
六镇之乱,主要是民乱,像贺拔这种贵族,基本上还是支持朝廷的。贺拔氏的人马部队,
后来也与尔朱荣汇流。
所以你说尔朱荣到底是反贼还是忠臣?只怕三天三夜也辩不完。
总之,尔朱荣被天子杀害之前,贺拔岳就跟尔朱子弟一起征讨西方,有了一席之地。但随
著尔朱荣死,尔朱诸子内斗,贺拔岳跟西方群雄也纷纷自立,互相抗衡。
高欢则请朝廷册封贺拔岳为西部大总管(关西大行台),坐正贺拔岳的官方身分。
同盟合作,口说无凭,高欢紧接着要求贺拔岳要派人来报告他们的情况。
贺拔岳的亲信,名为宇文黑獭,便主动请求前往。说是报告,其实就是外交应对。宇文黑
獭必须让高欢认为,贺拔岳的势力足以独镇一方,有合作价值,一口不能吞下。
但高欢也不是省油的灯。眼看宇文黑獭大小军情无不知悉,辩才无碍,孙权也想留住诸葛
亮啊。至不济,也不能让诸葛亮平安离开是吧?
宇文黑獭当下就答应留下效忠,随即趁夜逃出,回报贺拔岳。他认为,高欢迟早会翻脸,
现在只是忌惮贺拔岳的哥哥也在他阵营中。应该要想办法绕过高欢,向魏帝请诏,先一统
西部以为抗衡。
这个请密诏的任务,自然也是一人身兼赵云诸葛亮,智勇双霸天的宇文黑獭来负责。黑獭
不但请到了密诏,也为自己请来了一个汉化的名字:宇文泰。
可宇文泰立下这等大功,事情就变得麻烦了。
嗯,刘备要打益州,总要有人坐镇荆州。贺拔岳要出兵讨伐不平,谁来守大本营?千夫所
指(误),宇文泰是也。
不过你知道,要是贺拔岳手下真有关张赵,何需大小场面全让诸葛亮上场?就人手不够嘛
。
最终,贺拔岳只能让宇文泰镇守夏州,自己跟马超一起出兵啦。演义看多了还以为马超是
刘备属下,马超是另一个军阀啊。
这时的军阀名叫“侯莫陈悦”。
宇文泰连忙劝阻:“马超无信无义,应该先吞并他的势力,再行出征。”
但可惜贺拔岳的演义也是看太多,没有听从宇文泰的建议。
两军出征,合流之后,贺拔岳就被侯莫陈悦刺杀了。
贺拔岳的部众,有的投降侯莫陈悦,有的逃跑回乡,更多的则是坚守阵营,静观其变。
大家群龙无首,商议之下,一群人认为应该请宇文泰来主持大局。
宇文泰得到消息,迟疑一日后方回复立刻出发。
为什么要多待一日?
心思细腻的宇文泰当下第一个反应,其实是调查自己军中是否有人已经响应侯莫陈悦,果
然被他揪出。
先除内忧,宇文泰方可上路。
但想要接收贺拔岳军力的,岂止宇文泰与侯莫陈悦?高欢这边也派出了侯景为使者,以朝
廷名义来征收残兵。
时局大乱,大家出来当兵就是混口饭吃,能有大树倚靠那是最好的。同样是朝廷诏命,宇
文泰的正宗,可侯景这边生活更优渥啊。
宇文泰也不慌乱,亲自去见侯景:“贺拔公虽死,宇文泰尚存,卿何为也?”
侯景道:“我不过就是一支箭,主子往哪射我就去哪,难道还是我能决定的?今天被你拦
下了,我就回去啦。”
逼退侯景,宇文泰才前去与贺拔岳留下的大都督赵贵会合。另一边,北魏天子派遣的使者
也已来到。
按天子的意思,是希望宇文泰能带领这支部队返回洛阳,作为天子武力最恰当。
“侯莫陈悦难道就不理了?”宇文泰问。
使者道:“亦有敕命,招安侯莫陈悦。”
宇文泰点点头:“甚好。”
结果,侯莫陈悦拒绝服从天子敕命。因为,他已经跟高欢谈好条件了。
宇文泰早就从侯景身上得知消息,待使者回来,他立刻义正严词:“侯莫陈悦枉害忠良,
复不应诏命,此国之大贼,岂可容之!”
诸军早已戒严备战,使者当下不知所措。
宇文泰遂拟讨贼表一封,让使者协同立盟。
啊说那么复杂,就是把事情变成:侯莫陈悦抗命,使者动用天子武力讨贼,合情合理。
不过魏帝也不是傻瓜,说是说使者发起讨贼,啊他就回洛阳复命了啊。到头来,贺拔岳的
武力,终究只能转移给了宇文泰。
宇文泰一边安抚民心,掌握士气,缓步向陇西推进。更施展离间计,让侯莫陈悦弃守略阳
(就是街亭后面的城,马谡当年应该要守这里不是上街亭迎战)。
成功打败侯莫陈悦后,宇文泰并不就此凯旋,而是趁著民心可用,继续平定西凉。
新莽乱世,将军窦融据此而能与刘秀等人平起平坐。
三国时代,诸葛亮姜维北伐更是心心念念要先收西凉,方可与曹魏抗衡。
所谓的西凉,可不是荒凉的蛮族放牧之地而已。
宇文泰的眼光,也不是单纯的放在“为贺拔岳报仇”而已。想要完成对抗高欢的战略,丝
路的商业力量,就是宇文泰不可或缺的。
而随着宇文泰的秦陇大捷,高欢跟魏帝的角力也跟着展开。
高欢一方面派人去跟宇文泰再谈结盟,另方面也派兵绕行黄河,从河套地区进入雍州。
宇文泰本是派兵驻守在渭水口,这下就给钻了空子。幸好魏帝紧急征召了两千骑兵,一边
往雍州前进,一边通知宇文泰回防。
到这个地步,大家也不需要再演了。
宇文泰安排了两路兵马东进,他认为,高欢要袭击他的后方是假,入洛阳才是真。但他仍
要做足两手准备。
王罴防备高欢西进,老将寇洛则做为伏兵,若是高欢意在入洛,就打他老巢山西来争取时
间。
宇文泰本军,则直接往洛阳开拔!
西元534年七月,宇文泰前军抵达弘农,高欢也已开始攻打洛阳。
没错,高欢的进度比预想的更快一些。
宇文泰认为,对方必然开启了急行军,若能正面决战,倒是不足为惧。但洛阳由魏帝亲守
,难道宇文泰还可以传令要皇上去大破敌军吗?
宇文泰权衡得失,决定停止进军坚守,只派出一千精骑接应魏帝离开洛阳。
东汉都说,洛阳八关,铜墙铁壁。不过魏晋南北朝下来,洛阳被破了八次都不止。
宇文泰的看法很简单:“长河万里,守你个担担面。”
洛阳八关的北面都是渡口关。
三百年前渡过黄河的难度,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这道“天然屏障”,在南朝军队的演绎
下,来去自如早不在话下。
河不可靠,山依然是可靠的。守那个半面都河的洛阳,还不如退守长安!
总之,事情按照宇文泰的规划进行。
魏帝元修顺利退出洛阳,而宇文泰跟高欢在潼关进行决战。
真的是决战吗?
高欢并没有来到这个战场,反而是留下守将镇潼关,被宇文泰击败。
宇文泰受封北魏丞相,两个月后,高欢在邺城立元善见为新帝,是为东魏。
对,我们可以注意到,宇文泰所接的,仍是北魏天子。也就是南北三国,这时候其实是北
魏、东魏、南梁三国鼎立。
年底,也是年初:闰十二月,元修驾崩。
以上,是北魏的继承国“北周”所留下的记录。
事实上,宇文北周继承了“天子正统”,但接替东魏的北齐高氏,则拥有更多北魏的文书
资料。
首都洛阳到底是留在了东魏。
北齐的说法,是一个奸臣“斛斯椿”进谗言,挑弄是非。那个高欢绕行黄河要偷袭宇文泰
的事情,其实是高欢也在讨伐西边反贼而已。
斛斯椿不是在这里搞事而已,他搞很久了。
但不论是北魏,北齐,北周,三朝史书都没有记载斛斯椿的结局。只在大合集《北史》有
说他跟着去了长安,位极人臣,比宇文泰还要早死。
(位极人臣的部分在北周他儿子的传记有提到)
人们常说,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那么,分裂成两国的北魏,胜利者究竟是谁呢?
宇文泰是不是真的智比诸葛,高欢是不是真的忠君爱国。
这些事情没有答案的。
但如果你喜欢过汉末三国,你就可以用一样的眼光来看南北三国。
汉献帝有没有实质影响力?没有。
北魏从孝庄帝元子攸开始,也没有实质影响力了。
一样的,是各地一个又一个的军阀。
不一样的,是虎视眈眈的江南政权。
事实上,萧衍派遣陈庆之建立南魏的行动,是成功的。但尔朱荣霸主等级的实力,护住了
北魏这一波。
南朝不断侵攻,不停建立伪政权,为什么都无法夺回北方?
魏晋南北朝的世族政治,给了我们一个可供观察过去未来的模型。但也未必就是标准答案
了。
故事里,总有英雄。
是谁,在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