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投资与就业都是高度独立事件,与群体中的高低比较并无直接关系
并不是看相对难度、时间、学费,或是看学校就业数字高就代表找的到工作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求职靠个人努力,各凭本事
每个雇主都有独立的征才需求,互相之间并没有连结关系
当求职者满足某特定雇主的征才需求时,就业条件自然成立
这也是为何同班同学有人拿两手满满的offer,也有人一个都拿不到
入学的竞争程度当然是一个重要考量
但问题多半不出在这里
因为根据经验,申请成败多半不是取决于竞争,而是败在自己
就算学校十个录取九个,解释不出为何而念还是会被ding
除了生涯转折要合逻辑之外
首先还要先找的到MF or MFE programs
稍微尝试一下就会发现,提供这种课程的学校有,但不是很好找
为何呢?或许是对学校来说财务回报有限
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多数申请人觉得一样要花几百万去念书,何不念个长期报酬最高的?
这可能可以从MBA百家争鸣的情况略窥一二
行行出状元
有人MBA毕业年薪二十五万美元,也有人M7 MBA毕业一年一万二美元
MF也是一样有高有低
不论MBA或MFE,毕业求职靠的是入学前的学经历背景,与求学时的个人修行
而生涯看的是长程,是否有高度自我了解,并从而聚焦滚雪球
找出自己兴趣与性格,投射出适合的生涯路线,并补足欠缺技能,才能美梦成真
否则滚石不生苔
因此原则上要看性格特性上适合往管理还是往专业
以及已经有了理工MS,为何还需要MBA
又为何要放弃理工转往金融
MBA往管理,为通才教育,
在主流美式MBA百家争鸣的情势下
有划分主修 如:MBA in Finance Management/MBA in Innovation Management
由于申请者都有意成为未来高阶主管,因而竞争激烈
也因此由早年的不需工作经验,到近年的入学前平均五年年资
目的是在白热化的MBA申请与求学竞争中,能够有最大的教学相长的贡献与获得
而MFE多的是申请人天生就对财务分析有高度兴趣
喜欢财务模型编程、风险管理、资本市场动态
有“天眼通”,能轻易看出套利机会或企业财务问题
对管理反而兴趣缺缺
有这些特质的人就算去念MBA,也不见得在生涯上有多大帮助
近日得到的数据是 台湾每年出国留学人数 国小到博士加起来约两万
MBA占一半
五年前留学人数才一万六,MBA比例不变
如果大家计较的是学费,应该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在念MBA
而学费高低自然有它的道理,当然不见得便宜没好货
但还是回归到求学者的fit与买卖双方的价值交换
价低者有价低者的功能,价高者也有它的目的
拿法拉利来跑越野,不见得赢的了吉普车
也有不会开的,保时捷反而更快冲到山谷里
人各有志,财务有财务的专材
顶尖分析师赚的比企业大老板还多的想必大有人在
而这些顶尖分析师之所以成为顶尖,乃在于个人努力
不要想说念一个MBA或MFE,就可以帮你在某某市场求职加多少分
每家公司要的都不一样
每个职务内容也不同
而求职时,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涯的创业家
事在人为
要想办法成为九零年代的F1车神洗拿
快到每天在改写人类地面纪录
让所有车厂都抢著签他
目的除了只要有他就冠军之外
也只有他才能测出车子性能的极限
告诉车厂改进方向
这样便是领导力
当然不是只有冠军才有价值活着
然而如果没有这样能够带领企业前进的价值与能力
企业又为何要雇用呢
一个人人都有的学位能帮你加再多分也没用
所以最终在于了解自己的热情所在
经营自己的一万小时
甚至两万、三万小时
必然会突破到领域中无人能及的境界
也只有这样,才能告诉组织团队该往何处去
展现领导力
而不是只求一个就业
而是在组织中实现远景,造福社会
不然开再低的薪水,都会被别人做义工抢去
※ 引述《toptalent ()》之铭言:
: 想请问各位前辈 念MBA与MF对未来工作的帮助程度
: 这是小弟初步的认识
: 不知对不对 烦请各位大大指教
: 对未来的帮助
: MBA: 两年 竞争较激烈 较偏商业通才教育 学费较贵 (两年) 偏综合领域
: MF or MFE: 一年 竞争比MBA低 专精于finance 学费较便宜(一年) 偏金融领域
: 想请问各位前辈以上的观念是否正确
: 有几点特别想请教的是
: 1. 请问念MF对之后台湾就业上实质帮助大否?
: 2. 念完MF对台湾在金融业的加值性?
: 3. MBA,MF 与 MFE 财务工程 在之后职场上帮助差别?
: 4. 在美国"念MF一年的花费"的基本上会是"念MBA两年的一半"吗?
: 几个问题恳请各位前辈指导与帮忙!
: 无比感谢!!
: 小弟Backgound
: MS: GPA 4.0 NTU 理工
: BS: GPA 3.7 NCU
: 科技业两年经验
: 未来有想往金融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