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点子农场/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门必修课

楼主: Qorqios (诗人Q)   2025-10-24 19:04:21
点子农场/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门必修课
2025-10-19 22:45 经济日报/吴仁麟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开奖的当天,我收到联合文学创办人张宝琴女士所分享的讯息。她说
,202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匈牙利作家卡撒兹纳霍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他在
台湾唯一的一本中文版小说《撒旦的探戈》是联合文学出版社在2020年出版。
如同过去的每一年揭晓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刻,我有些不意外,也有些意外。
不意外的是村上春树又一次落选;更不意外的是,台湾作家依然没有名字出现在瑞典学院
的名单上。
而意外的是,这次得奖的竟然是一位来自欧陆边陲使用孤岛般语言文字的作家。
要理解诺贝尔文学奖,不应只看谁得奖,而要问:“为什么?”这个奖项的背后,其实是
欧陆人文价值与审美哲学在全球舞台上的再投射。
欧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思想长期关注“存在的孤寂、权力的崩解与灵魂的救赎”。评审所
寻找的,不是会说故事的人,而是能用文字拆解文明幻觉、抵达存在本质的思想者。换句
话说,他们要的是“能让语言在哲学中发光的文学”。
文学若只是书写风土、情感或地方特色,通常难以触动这个由海德格、萨特、卡缪等人形
塑的审美体系。评审期待的,是那种语言穿透肉身、抵达伦理与形上学命题的力量。
更现实的是,语言的可翻译性决定了作品能否被阅读。英语、法语、德语、瑞典语是这个
世界文学网络的主干。作品若无法在这些语言中被流通、评论、引用,即使在母语世界中
拥有巨大声望,也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形同幽灵。
于是,诺贝尔文学奖实际上给的,是那些能在母语中达到极致,同时又能穿越语言边界、
在欧洲思想网络中被理解与延伸的作家。卡撒兹纳霍凯就是如此。他让匈牙利语在世界哲
学的回音壁里发声。
从这一点回望台湾,我们为什么还没有走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原因不只是作家才华的
问题,而更是整个文化系统的结构问题,这有关三门必修课。
第一门必修课:语言的国际化。中文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在世界文学体系中却
几乎不可见。台湾文学的翻译网络薄弱,缺乏长期投入的国际出版策略与译者人才。我们
需要的不只是把作品译成英文,而是让译本有灵魂、有诗意,能在西方语境中“被阅读、
被评论、被引用”。
第二门必修课:思想的世界化。欧洲文学的核心在于“思想”。台湾文学若只停留在记忆
、风景、身分的书写,而缺乏对人类共同命题(科技、伦理、孤独、自由)的哲学思辨,
就难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一方。我们需要的是能以中文表达世界议题的文学,使语言成为思
想的武器,而不只是感性的抒发。
第三门必修课:文化的制度化。诺贝尔奖的提名与宣传,往往来自长期经营的文化外交与
学术网络。台湾在这方面缺乏战略性的布局。我们需要政府与民间协力建立“文学外交”
机制,设翻译基金、学术顾问团、驻欧文学联络人,让台湾作家的声音能被瑞典学院真正
听见。得奖者不会从真空中诞生,他们出现在被准备好的文化生态里。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不只是奖给某个作家,更是膜拜一个文明能否被阅读、被理解、被尊重
。如同今年的匈牙利作家让荒原变成诗。
台湾若有一天能让世界听见岛屿的声音,那将不是奇蹟,而是修完了三门必修课之后的必
然。那一天,我们得到的不只是诺贝尔奖,更是台湾的思想和心灵被世界理解的瞬间。
(作者是点子农场创新顾问公司执行长)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908057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