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是三“粒、颗、个”苹果? 政大何万顺破解你所不知道的“分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20-07-08 17:22:31
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onesoon_her02/
是三“粒、颗、个”苹果? 政大何万顺破解你所不知道的“分类词”
2020年7月1日
一切语言的秘密,都从质问最平凡无奇、理所当然的细节开始。政治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特
聘教授何万顺的出手,直指语言中的“分类词”(classifier)。什么是分类词?用一个
小学程度的中英翻译说明:three是“三”,books是“书”,three books呢?为什么不是
“三书”,而是“三本书”?这凭空冒出的“本”,就是语言学上的分类词。其他例子还
包括五颗苹果的“颗”、两张桌子的“张”等等。
分类词潜藏在我们每天运用自如的语言里,但我们很少注意到它扮演的角色,甚至未曾意
识到它的存在。实际上,在绝大多数的日常言谈中,分类词也的确无关宏旨。何万顺教授
启用语言学的显微镜,聚焦再放大,让分类词贯串连结了人类心智、数理逻辑、语言生成
的机制、以及台湾语言与政治,再到世界语言史等主题,揭示分类词和语言的奥秘。
量词是必须,分类词是废话
语言学上,分类词不同于一般较常听到的量词。何万顺的研究重点之一,正是想确立一条
区辨分类词和量词的理论界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量词是必要的,分类
词是废话。”何万顺笑着说。
分类词在语意表达上堪称无用之物,其实说也好、不说也罢。何万顺喜欢拿这个圣经故事
为例:“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白话来说,就是“五张饼、两条鱼,喂饱五千个人”,
两个句子只差在分类词的有无,但意涵一模一样、不增不减。至于量词可就有扎扎实实的
语意了,譬如:三“双”筷子、五“包”卫生纸的“双”和“包”一旦省略,说话者便无
法顺利表达心中所想的物品数量。
中文使用者不容易区别分类词和量词,是因为它们在语法上占据相同的位置,都在“数词
之后、名词之前(三___苹果)”。不仅如此,何万顺更发现它们都能对应到数学的乘法关
系,用更简洁的式子表达:三双筷子是3 x 2 x筷子,三本书则是3 x 1 x 书。
两者的差别在于,分类词的乘法意涵再怎么样都只能是“乘一”,而在数学上“乘一”完
全可以省略。分类词无法描述“一”之外的数量,说了等于没说,这就是分类词和量词的
不同之处。何万顺结论道,分类词的定义,就是它的乘法属性“必然是乘一”;如果语意
不是必然乘一,则属于量词。也因此,分类词后面只能接可数名词,其他林林总总的情况
都算是量词。
https://i.imgur.com/LqaZ4Zj.jpg
企划脚本/林义宏 美术设计/黄嬿羽
语言历史中的偶然产物
这么说来,分类词不就是宛如阑尾般的存在,一个无功能、无意义的冗词?何万顺整合多
位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全面调查了全球七千多种语言,目前发现一共有519个语言具
备分类词,其中也包含我们使用的台湾华语(Taiwan Mandarin)。如果分类词果真无用,
这些语言为什么要发展出分类词?
词如其名,传统的语言学家认为分类词的功能,在于为名词分类:指涉圆形的物体才能用
“颗”、长条状物体才能用“条”,这也是分类词的名称由来。但在何万顺看来,这个说
法未免过于简化。他认为分类的功能并没有必要性,应该是分类词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偶
然衍生的副作用。
何万顺指出,分类词的诞生起初可能只为了讲求语言节奏的一致性,用于填补音韵的空缺
。譬如说,三篮苹果、三箱苹果、三斤苹果的三和苹果之间都有一个音节;这时如果又说
三苹果,就会造成不太协调的感觉,而填上一个空词,便能达到音韵的一致性。这个空词
不能有语意,只能是可省略的乘一,像是“个”或“颗”。
接下来,分类词系统成形的第二部曲,可以说是微妙有趣的桥段。当人们创造了一个空词
,意义便开始逐渐注入。“语言中只要有声响,人就很难不给他语意。”何万顺说:“那
么,该为数词和名词中间的这声音赋予什么意义呢?如果我先把后面要讲的东西给你提点
一下,东西是圆的就说颗、长的就说根、动物就说只,这就造成一个很好的语意分散效果
:透过分类词彰显后面这样东西的某项特征,先给你一个语意的范围,也降低你理解的压
力,不必每个词都听得清清楚楚,才知道我在讲什么。”
何万顺幽默举例说:“如果有朋友跟你聊天,说他今天去逛街买了三顶……,就算你没听
到后面是什么物品,都大概能猜出是帽子,而不是轿子。”这是分类词和量词的另一项区
辨标准,分类词能凸显、提示后头名词某项内建的本质特征(inherent property);量词
却不必和后面名词的物件特征有所关联。被装成一“包”的东西,没有什么共通的本质特
征,但用“只”当分类词的必定是动物。于是,分类词在偶然间具备了提示、分类的功能
,但这并非最初创造它的目的。
语言与数学的相通与应用
“分类词”和“量词”的分析,有什么理论或实用的价值呢?何万顺点出,由于分类词和
量词都奠基于乘法关系,它们共同呈现了人类心智一个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算术能力和语
言能力的相辅相成,他说:“这呼应了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即人类的语言中内建
mathematical property,有数学的特征在里面。”
也因此,这些分析可能对教学应用有所助益。数学毕竟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如果透过乘
法的逻辑介绍分类词,将有助于母语中缺乏分类词(如英文)的语言学习者,了解分类词
的运用方式。
另一方面,何万顺猜想反过来的应用方向或许也可行:“在教导孩童乘法时,先从日常语
言中的量词、分类词切入,告诉孩童你早就知道乘法是怎么一回事了,有助于建立学习信
心。”这些应用都奠基于相同的理论基础,算术、语言能力的相互关联。
分类词的单一起源?
分类词乍看无用、琐碎,却成了何万顺进一步探索亚太地区语言分布与传播史的线索。就
像地球科学家透过地层沉积物窥见地球的历史,何万顺遍寻世界上具有分类词系统的语言
,经过一番分析后,提出了“世界语言中分类词的单一起源假设”。
何万顺摊开自行制作的分类词语言世界地图,发现全球519个分类词语言大多集中在亚太地
区。可是,分类词在语言功能上实在非属必要,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分类词语言?于是
他有天突发奇想认为:“分类词会不会原本只在一个地方发生?接下来的扩张就好像一颗
石头掷到水池里,啵,引起的涟漪。”经过层层严谨的证据蒐集、推敲与论证过程,他目
前相信欧亚大陆的分类词起源于北方汉语,而后逐渐往四处蔓延。
台湾华语独特、丰富的分类词系统
许多拥有分类词的语言,不仅把这乍看无用的词类给留了下来,还变出各种花样来表达“
乘一”,台湾华语便是之一。根据单一起源假设,台湾华语的分类词系统应该也是发源于
北方汉语,往南一路散播,由汉人移民飘洋过海带来并日渐生根。但时至今日,台湾华语
的分类词系统却在华语语系中一枝独秀,蕴藏有上百个分类词,比当今中国北方、南方的
华语方言都还要丰富许多(北京土话常用的分类词不过十来个)。这背后的缘由,就要从
台湾独特的历史脉络说起。
国民政府迁台后,蒋介石力推去日本化及中国化教育,并于六○年代推动“中华文化复兴
运动”,亦在日治时期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实施了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同一时间,中国深陷
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水深火热和文明浩劫当中。
就在这重视古典文言文学、教育普及的制度背景下,多数台湾民众学会了华语三千年以来
的分类词系统,并运用在日常的对话和书写中。这些分类词也注入台湾文学的发展,让作
家能运用更精致、细腻的语汇带出音韵和准确度的美感。历史际遇的差异,让台湾华语相
较于中国,保存了更为丰富的分类词。
除了官方因素,台湾民间各族群语言的交织汇流,更进一步丰富了台湾华语的分类词系统
。何万顺谈到一次在深圳演讲的亲身经验说:“当时一名学生举手,说他们从不讲什么三
颗、三粒苹果,只讲三个苹果。”现场调查后,何万顺惊讶地发现真是如此,同时使用“
个”、“颗”、“粒”似乎是台湾特殊的语言现象。他回头分析:“台湾人可以说三个苹
果,因为‘个’是最普通、一定可说的。说三颗苹果就稍微文雅一点,我们可以在华文文
学里看到颗,天上一颗星星,就比一个星星更有文学性。”
至于粒呢?何万顺说:“把“粒”的用法扩大到比砂子更大的东西,则是受台语的影响,
例如,sa-liap si-kue(三粒西瓜)。台语没有‘颗’,是国民党带来了‘颗’。而
现在台湾华语中‘粒’的用法,就是外省第二代和本省第二代一起到学校上课时,互动沟
通下共同创造出来的。他们上课学了‘颗’,下课学了‘粒’。”
换言之,台湾华语的分类词系统之所以如此丰富,是同时兼容了一般用法、文言文学教育
、以及各族群语言交汇的结果。在“三”和“苹果”之间,“个”、“颗”、“粒”等分
类词都是可以互换,甚至可以省略的废话,翻译成英文也都是three apples;但这些“废
话”却辉映着台湾政治、族群、语言、与教育政策相互交缠的历史。
采访撰文/林义宏
编辑/林俊孝
摄影/林俊孝
研究来源
何万顺(2017-2021)。世界语言中分类词的单一起源假设。科技部专题研究计画。
何万顺(2012-2015)。世界语言中数词与分类词词序与结构的类型学研究。科技部专题研
究计画。
何万顺、林昆翰(2015)。分类词与量词的区分──以台湾华语为例。汉语学报,4,56-
68。
Her, O. S. 2012. Distinguishing classifiers and measure words: A mathematical
perspective and implications. Lingua 122.14: 1668-1691.
Her, O. S., & Hsieh, C. T. (2010). On the semantic distinction between
classifiers and measure word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1, 527-551
.
何万顺(2009)。语言与族群认同:从台湾外省族群的母语与台湾华语谈起。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0, 375-419.
作者: wfgl6 (wfgl6)   2020-07-10 15:15:00
颇好奇版上各位对分类词是无用的这个论点看法如何?
作者: Yenfu35 (廣平君)   2020-07-11 11:16:00
没看过这种说法,可以再往下发展看看。
作者: annisat   2020-07-19 16:11:00
这篇是走科普路线,不会用太专业的讲法。总之那个意思是分类词非常functional,很像某种agreement
作者: webster1112 (webster)   2020-07-20 02:38:00
文章里不就解释了 ?
作者: HotDesert (热啊!)   2020-07-24 09:58:00
无用,要看是从哪个角度来看。何万顺老师认为,分类词等于数字1,那就数量而言,的确作用不大。不过,他们还是有分类的功能。这点来看,还是很有用的。
作者: ADEMAIN (阿德门)   2020-07-31 08:28:00
为了3篮苹果3箱苹果3斤苹果的音韵一致性所以才讲3颗苹果?这推论过程也太贫弱空词必然被注入语意这个前提不成立那这个假设的顺序也很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