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Bahasa Indonesia成为印尼国语的故事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16-06-09 00:07:58
http://b00302239wkd.hatenablog.com/entry/2016/05/06/032531
2016-05-06
Bahasa Indonesia成为印尼国语的故事
一个语言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国家的“国语”或“官方语”,并非理所当然。各国的国
语政策皆有其历史脉络,而在有殖民背景的国家,其国语政策的历史脉络尤其复杂。
印尼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在荷兰殖民以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其族群、
语言因而十分复杂。但是这个世界上最碎裂的国度,却成功地让一种语言-Bahasa
Indonesia,成为在全国上下流通并广受认同的国语。
但是,这里就浮现了几个疑问:为什么在有荷兰殖民经验的印尼,荷语不但没成为国
语,甚至在短时间内就烟消云散?为什么使用人口最多的爪哇语(Javanese)最后没
有成为国语,反而是使用人口不多的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不但成为国语,而
且广受认同呢?
※荷治时期的教育与Pasar Malay的社会基础
Bahasa Indonesia的前身是Pasar Malay。在马来文里面,Pasar是“市场”的意思,
Pasar Malay就是早期印尼群岛之间的商业活动所使用的通行语,历史悠久而且使用
范围广泛。但是在各岛的部落与城邦里面,人们仍旧使用各自的母语。
进入荷兰殖民时代以后,殖民当局对于教育非常不重视。在荷属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时
期,当局只在意香料贸易与热带种植园的收益,对于教育根本不屑一顾。荷兰政府在
1799年解散荷属东印度公司并直接接管印尼之后,才逐渐意识到当地的教育需求,因
此开始在印尼设立学校。
但是为了维持荷裔的优势地位,荷兰殖民当局在教育上却实施种族隔离。荷兰语学校
只有荷兰人或菁英阶级的印尼本地人可以就读,给予一般印尼平民的学校不但很少、
升学管道有限,而且是使用Pasar Malay作为教学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荷语没有在
印尼形成深厚的社会基础,反而是Pasar Malay被视为普罗大众的象征。
※Pasar Malay与Javanese的竞合
荷治末期,印尼民族运动的菁英开始思考国家语言的选择。虽然印尼的菁英多半来自
操持荷兰语的上层阶级,但是荷兰语在社会上的使用并不普及,而且又是殖民的象征
,因此被排除在考量之列。
但是除了荷兰语之外,还有一种语言有成为国语的潜力,那就是在印尼使用人口最多
的Javanese。但是Javanese的使用毕竟侷限在爪哇岛地区,而且相对于Pasar Malay
,Javanese在学习上比较困难。
最后,因为Pasar Malay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而且比较不偏袒特定的族群,所以最
后雀屏选为印尼的国语。
※Bahasa Indonesia的推广
印尼独立之后,将Pasar Malay定为国语,并改称为Bahasa Indonesia。政府在公家
机关、学校和大众媒体都采用Bahasa Indonesia,也提倡在商业会议、学术研讨会等
正式场合使用。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其他地方语言或少数语言也采取包容的态度,不会禁止民众在非
正式场合使用地方语言交谈,甚至在国小阶段,因为考量到小学生还不太会讲Bahasa
Indonesia,允许使用母语授课。如此一来,不但避免了语言冲突,也使Bahasa
Indonesia更容易获得认同。
除此之外,由于Bahasa Indonesia仍然是发展不成熟的语言,字汇量有限,而且也没
有统一的文法,于是政府便进行Bahasa Indonesia标准化作业。标准化作业除了建立
统一的文法和单字之外,也把方言的字汇加入到Bahasa Indonesia中,使其更具有跨
族群的代表性。
Bahasa Indonesia除了蕴含国家认同的价值,也被赋予现代化、进步的意义,因此学
习Bahasa Indonesia也有提升阶级地位的功利动机。
※对于其他语言的态度
如前所述,印尼政府对于地方语言或少数语言大体上持包容的态度,因为依照印尼的
法律,政府负有保护地方语言的责任,不过政府实际上付出很少。因此,虽然政府基
本上不会刻意打压其他语言,但是一个语言能不能存续,还是端看各个语言使用族群
的自身实力和保卫语言的决心。
印尼的公立学校一律使用Bahasa Indonesia进行教学,但是小学的前三年仍然可以使
用方进行教学,尤其在一些偏远、教育及传播设施尚未发达的地方,使用地方语言是
不可避免的。
Balinese、Batak、Buginese、Javanese、Sudanese这五种语言因为使用人口较大宗
,所以允许在学校教授,其中,Balinese、Javanese、Sudanese甚至可以有自己的教
科书。
使用人数较少的濒危语言,则面临被忽视而自然衰微的命运。
※华语的例外
即便印尼对于大部分的语言采取包容态度,但是华语却是个例外。华语是唯一曾被印
尼全面禁止的语言,这与印尼华人长期以来的问题,以及930事件的背景,密切相关

荷兰殖民时代把华人归类为 “Foreign Orientals”,使得华人难以融入在地社会。
有些华人的原乡认同很强,也让印尼人怀疑华人的国家忠诚度。Sukarno时代曾强迫
华人在中国国籍和印尼国籍之间做出选择,并且关闭了一些华人学校。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人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要保卫自己的语言与传统文化,另一派则
主张要放弃华人的语言和文化,全面地融入社会。前者后来逐渐和印尼共产党挂勾在
一起,后者则向军方靠拢。
1965年930事件之后,印尼军方开始清剿共产党,而华人因为被怀疑同情共产党以及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被剥夺了参与政治的权利,其语言及文化传统也受到禁止

华语文禁令不仅是禁止华语的教育,连同华语的音乐、广播、出版物也一律禁止。这
个禁令直到1990年代印尼与中国恢复邦交后才逐渐松绑,不过年轻一代的印尼人早已
经不会说华语了。
如今,华语在印尼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目前已经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了。不
过在印尼推广华语仍然要十分谨慎,不能触及到印尼国族主义的底线。
※参考资料
杨聪荣,1997,〈文化认同与文化资本:印度尼西亚华语文问题的新发展〉,“第五
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12月30日),台北: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
Jacques Bertrand. 2003.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Indonesia.” In Fighting Words:Language Polic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Asia, ed. Michael E. Brown and umit Gangul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63-29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