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为何谐潾初译成海潾?用台语念就懂

楼主: derrickx (猪头翔)   2023-02-06 17:12:53
图文好读版 https://reurl.cc/vm9ANo
我想韩国人现在用的文字是拼音文字,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吧,毕竟大家也看了那么
多韩剧、听了那么多韩国流行音乐,用了那么多韩国品牌手机了。不过大部分的韩国人的
名字,都还是会对应一组汉字(有看韩剧中如果出现一些法律文件,例如结婚证书或是出
生证明,应该会发现他们的名字多数还是用汉字写成)。
润怎么会翻成允、正怎么会翻成静?
但因为平常他们都还是用韩文写自己的名字,新闻媒体报导人物,也是用韩文标示名字,
这让很多韩国艺人,不管是影星还是歌星,第一时间被引进华文圈的时候,名字对应的汉
字往往都是本地翻译自己猜的。但3个拼音可能对应的汉字可能有上万种,而韩国人惯用
在名字里面的汉字,又和台湾、中国这些华文圈国家不一样,猜错的机率很高,结果就是
这些明星(在华文圈)红了之后,往往必须慎重其事的“正名”,透过经纪公司告诉大家
自己的名字到底是哪几个汉字组成的。
例如偶像女天团少女时代的门面林润娥,早期名字就被翻成林允儿(事实上她真正的名字
是林润“女可”,但可能是大五码没有“女可”这个字还是其他原因,就用了林润娥当中
文“艺名”)。又例如今年因为韩剧《社内相亲》大红、参加偶像选秀节目《PRODUCE
101》获得亚军的金世正,早期的中文译名是金世静。
嗯,等等,不是说从拼音去找对应的汉字吗?但润和允、正和静的发音也差太多了吧?
其实我们现在熟悉的韩文字,是15世纪才由朝鲜世宗大王李祹创造发明出来的,而且全面
普及已经是很后来的事情,在此之前,朝鲜半岛上的读书人,读的、写的都是汉字(在16
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政权进攻朝鲜的时候,朝鲜的大臣前往大明求援,虽然彼此的语言不
通,但却可以透过笔谈进行沟通)。
觉得韩剧的韩语听得懂一些是错觉吗?
这种长期处于华文圈的情况,让韩语除了原有的本土语文(像是百想视帝姜河那的名字河
那,其实是纯韩语,意思是天空)之外,还渗入了很多的汉语。我想韩剧看得够多的人,
一定会发现他们在讲某些词汇时其实是语调有点不一样的汉语(例如“忌妒”、“幸福”
、“慎重”)。
不要说韩语了,我们现在用的很多中文语汇,也很多都是外来语,像是以前翻译佛经的时
候,因为在汉文找不到梵文的对应词,无法使用意译,就直接用汉字的音去“状声”(音
译),例如南无、般若波罗蜜多,有些就成为汉语的惯用词汇了,像是刹那、须臾、虚空
都是(当然,因为语言一直在变化,用现代国语去读这些词汇,可能已经听不出来原来梵
语的发音)。当然在西方文明来到东方时,一堆汉文未曾有过的名词,像是科学、民主,
都是日文先翻汉文借用。
到了17世纪,东亚大陆的汉人政权大明王朝被变民集团李自成建立的大顺王朝灭掉,大顺
王朝又被满州人建立的大清王朝给灭掉。认为满州人是胡虏──野蛮民族的朝鲜人(其实
朝鲜人和女真人在边境作战已经维持很久的时间),并不是真心接受自己成为大清藩属这
件事,但满州人取代汉人统治东亚大陆的中原地带这件事已成定局,首都北京的“官话”
也逐渐渗入了满州语、慢慢地不是纯粹的汉语了,而远离北京的其他华语圈“方言”,例
如台湾人现在讲的台语、香港人讲的广东话、还有韩国人讲的韩语,反而保留了更多汉语
的古音。
艋舺为什么会变成万华、打狗为什么会变成高雄?
回到前面的问题,如果你用台语念润和允、正和静,会发现它们的发音相当的近似,在韩
语也是如此,笔者不是语源学专家,但推测这应该是两种语言都保留很多古汉语的发音所
致。所以当初帮韩星的拼音字名字挑汉字的翻译,会把林润娥翻成林允儿,金世正翻成金
世静,其实并没什么好奇怪的。
汉字因为没有表音的功能(例如笔者的名字写出来是许咏翔、但用台语念是国语的抠、英
、雄这三个音,和用国语念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又有很多讲不同语言的民族使用汉字(
例如朝鲜、越南、日本),出现的一些有趣情况当然不只是润娥被翻成允儿而已。
像是也使用汉字的日本开始统治台湾之后,对于很多只有语音、文字没有统一的地名,展
开了“正名”,像是北部的港口艋舺,就被写成万华,因为日语的万华念起来声音近似艋
舺的台语发音,其实这个地名原来是原住民取的,艋舺也是用台语发音找出来的近声汉字
。换句话说,用台语念艋舺和用日语念万华,其实是类似的。其他还有打狗变成高雄,打
猫(其实打猫是误写,猫的台语读音和猫并不一样)变成民雄,其实都是一样的状况。
话说国民党的蒋政权来台后,花了不少功夫在消灭日本人统治台湾的“遗迹”上,但对于
日本人制定的汉字地名,好像就没有那么努力的“赶尽杀绝”,结果还让部分台独派误以
为那些地名是来自中国国民党的“德政”,没事就艋舺、打狗、打猫(还写错字)的猛写
,孰不知万华、高雄、民雄不用,改用艋舺、打狗、打猫才是真正的回归中华(OMG)。
左胶是很胶很黏的左派?才不是那个意思哩
香港人用的广东话其实也是不能完全对应汉字的语言,英国人开始统治香港后,法庭上的
所有讲过的语言,都要文字化留作纪录。但这些香港人讲的广东话,很多是没有汉字对应
的,法庭的书记只好用类似读音的字去套,现在你看香港报纸的娱乐版会像看天书,因为
很多都是“状声字”,和文字的本意毫无关系,必须懂广东话,用广东话念出来,才知道
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这段报导:
被问到佢同吴卓羲嘅绯闻,Hana就话佢哋无合作过,但本身认识,有共同朋友介绍,
会一齐吃饭。被问到二人而家嘅关系,Hana有啲尴尬及回避咁话:“都系咁啦!哈……都
系咁啦!”
不懂广东话大概是很难看懂在写什么。(我只看得懂“佢”是他、“而家”是现在)
另外像是香港人会把烂戏讲成“胶剧”、把左派贬为“左胶”,和“胶”这个字的本意根
本无关(很多台湾人会望文生义,把胶解释成黏,左胶就被解释为因为相信左派理论而做
事黏腻不果决、一直钻牛角尖出不来,事实上根本没那个意思),胶其实是广东话一个脏
字的音一样,也就是说,胶只是被借用去描述那个字的发音而已。
没有表音功能的汉字,只能用写的不能用讲的
工业革命让欧洲许多国家展开了新一波的帝国主义,结果是一大堆亚洲国家都被打了个狗
吃屎,这些国家自然有些人会开始反抗这些殖民压榨行为,使用汉字的大清、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家的革命志士,虽然语言不通,但却可以透过汉字笔谈交换意见,甚至一起行
动,举例来说,越南的胡志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和广东的中共一起行动,靠的就是汉字笔
谈;而越南的一些革命志士,也是靠汉字笔谈来寻求日本人支援他们“反法”的行动。
不过当声音的要素跑进汉字,反而会带来沟通上的混乱,把左胶解成黏腻不决的左派、或
是以为万华和艋舺是毫无关系的命名,只是其中的一两个例子而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