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这个单字,
会使用在超出一定负荷的情况上,
有些爱情很痛苦,应该就是出自这个原因吧。
应该要适度地去爱才对,却爱得太过头了。
所以下次开始,不要太过头,
斟酌一下自己的情感,适度地去爱人吧,
不然的话,只会更辛苦。
这部戏的背景设定为古典音乐界已经很特殊,
男女主角的人设更是与众不同,
两个人的个性都内敛而压抑,
一开始难以想像这样温吞的两人要如何谈恋爱,
甚至他们在一开始还各自有暗恋的对象。
然而编剧不疾不徐的铺陈,
从两人因为音乐而有了共通话题,
在知道对方也同样困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苦恼后,
他们就在这样的共鸣与同理之下,
成为彼此疲惫生活下的避风港,
虽然没有一见钟情的浪漫,
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火花,
但就像在冬夜细火慢煮的一壶热茶,
在缓慢品尝的过程里,
感觉苦后回甘的芳香。
我特别喜欢编剧用古典音乐作为情节的隐喻及推动剧情的发展,
比方说以布拉姆斯、舒曼跟克拉拉三人的纠葛关系,
来暗喻俊咏、情景与贤皓之间的复杂情感,
而有意思的是,
颂雅跟俊咏对这三人的组合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
也带出了两人前一段单恋之所以无疾而终的原因,
一个是重视友情多过于爱情,
一个则认为那是无法实现的恋爱。
而颂雅与俊咏之间情感的发展更是充满了音乐的细节,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当颂雅感到受伤时,
俊咏立刻弹了颂雅先前提过最喜欢的《月光奏鸣曲》,
除了呼应俊咏是个比起话语、更擅于用音乐给予安慰的人以外,
颂雅能确实地感受到俊咏的温柔,
也带出正是这样的差异让她成为最终能走入俊咏内心的人而非情景吧。
有别于我看过以古典音乐为题材的日剧跟小说,
大多描写逐梦的热血与音乐的美好外,
这部花了更多篇幅在写现实的残酷,
真心热爱却没有天分的人,
与拥有天分却无法享受演奏的人,
虽然怀抱着不同的烦恼,
但音乐对他们来说更多时候是带来伤害而非慰藉,
这是每个走在梦想之路上的人都难免会遭遇的现实。
我觉得自己很像布拉姆斯,
一个人一直持续著不被接受的爱情。
我想结束这段单恋了,
但没关系,我虽然一直这样独自爱着,独自受伤,
就这样结束了这段单恋,
但至少这段时间,我好像过得很幸福。
这样的话...好像就足够了。
在看这部剧的过程,
我也不断想起自己曾经有过却未能实现的梦想,
当喜欢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擅长的事时,
那种注定没有结果的追逐,
就好像在单恋着一个不可能会回头望向你的人,
心动与心碎交错著,让人难以割舍,
却也因此让自己的心变得满目疮痍,
大家都说要懂得设定人生的停损点啊,
但若是真心喜爱的事物,放下岂是如此简单的事?
颂雅并非没有自知之明,
她也并没有奢望能站上顶端的位置,
她只是想着是否只要再多努力一点,
至少就能让自己以喜欢的事物维生,
那也是为什么俊咏在CD上署名“小提琴家蔡颂雅”时,
她会如此被触动。
然而古典音乐的市场早已饱和,
她这样一个成年后才转练的人,
要如何赢过一个又一个从小苦练的神童天才呢?
本来带给她慰藉的音乐,
在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后,
反而变成一种伤害,
她无法再纯粹的享受音乐,
而总会想起自己的不足与失败。
从这部剧一开始,
当颂雅被指挥家赶出表演厅时,
我们就知道颂雅最终必然会放弃小提琴,
然而重要的是会以什么样的姿态与心情放下,
很感谢也赞叹编剧给了我们一个美好并充满希望的结局。
正如同颂雅最后对俊咏的告白所说,
虽然曾经因为这份喜欢而受尽折磨,
然而从中得到的慰藉其实更多,
在这段追逐梦想的过程里,
她已经没有遗憾的倾尽所有努力与勇气,
即使无法成为那个演奏音乐的人,
但这不代表她会就此远离音乐,
而只是退一步,成为另一种守护音乐的人。
特别喜欢恩斌在诠释颂雅告别小提琴的这一幕,
最后的拥抱以及那一句再见,
在不舍以外,还充满著感谢,
感谢它曾经陪伴自己走过人生中最义无反顾的一段旅程。
音乐术语中,crescendo这个词,就是渐渐增强的意思,
渐渐增强这句话反过来说,
就是现在是最弱的状态,
现在是最弱状态的话,
未来才有渐渐增强的空间。
我最渺小的的瞬间
换句话说,就是渐强开始的瞬间吧。
这部剧是编剧写给每一个曾经在逐梦过程中受挫而不得不转换跑道的人,
一帖疗愈的药,
初尝苦涩,
那些日子里的郁闷与纠结仿佛都还历历在目。
在放弃梦想的瞬间,
所有自信仿佛都被抽干,
前途漫漫还看不见未来,
是那样让人感到渺小而卑微的时刻。
但那并非世界末日,
并不是人生的终结,
而是我们要从最弱的状态渐渐变强的时刻,
即使告别了最初的梦想,
我们仍然能在其他志趣或职业中找到通往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