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发文, 原本只是想回答一个朋友的问题, 后来发现太多要说索性开一篇记录.
为什么有定位板的类型会有各种样式, 固定的方式也有所谓Tray-mount Case-mount呢?
除了成本以及制造难易度之外, 个人猜想还有对手感的追求.
虽然个人非常看不起所谓"直上FILCO"这句话, 不过这句话也代表着.
这把除了打字什么功能都没有的键盘, 肯定在手感有着过人之处.
而手感这种东西虽然无所谓好坏, 但多数人追求的 可具体量化的特性我认为可以归纳为
1. 够硬 2. 平均. 这些特性都可以透过加强定位板来达成.
而DIY键盘机构的发展, 似乎可以反映出这种追求.
名词:
电路板固定: 以螺丝将电路板和键盘下壳结合的固定方式.
定位板固定: 将定位板和外壳结合的固定方式. 一般来说支撑点较多.
来自Geekhack的灵魂绘师示意图: 左为电路板固定 右为定位板固定
http://bit.ly/kbmount
https://geekhack.org/index.php?topic=84747.0
可以约略对应到deskthority的两个名词: Tray-mount 和 Case-mount
https://deskthority.net/wiki/Custom_Keyboard_Construction
以下是方便说明的自创名词.
2D定位板: 自组键盘最常见的定位板形式. 1.5mm厚的平面板.
2.5D定位板: 厚度较1.5mm厚, 但为了固定Cherry轴
(厚度可是有规定不能随便增厚的! http://bit.ly/cherryplate )
在卡榫的地方挖空了. 具体可以在板上搜寻"海豚".
3D定位板: 借由在长边弯折一个角度达成多一个抗折的强度方向.
似乎是多数有一定水准的键盘厂如FILCO, Ducky, CM, irocks, Topre等厂商的做法.
自组键盘流行起来的元老, 应该就是GH60了.
最开始几乎都是定位板+电路板, 靠着六根M2.5螺丝锁住下壳, 也就是PCB-mount.
这样会有个问题就是, 角落的按键如Esc, Ctrl等按键的位置, 会随着用力按压而下弯.
"相容"各种配列的设计更是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
这就是为什么外国论坛会有Tray-mount手感差于Top-mount的说法了.
(这是专指GH60这种锁法, 实际上FILCO亦非Top-mount, 对FILCO手感的抱怨却鲜少听闻吧)
但这并不是通例, 良好设计的tray-mount类型外壳也是有很坚固的. 例如Tex的铝壳.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有支撑筋的外壳了. *请自行搜寻Tex外壳.
不过这种外壳也有着它的问题, 也就是只能相容特定的电路板.
若支撑筋无法闪过电路板上的所有元件, 这壳便无用武之地了.
后续的方法则是对定位板的加强了.
1. 材质
例如个人帮别人客制的定位板都是不锈钢的, 即使装在无支撑筋的外壳
也能有效降低角落较软的效应.
不过在现在的自组键盘套件上较少看到, 也许是加工成本或上色难度的关系吧.
2. 锁固方式
以往电路板固定, 构造的键盘会有螺丝周围很硬但外围偏软的问题.
定位板固定, 则是直接固定较PCB硬的定位板,
支撑点也增多(或整整绕一圈), 大大增加了强度.
板上Ken大设计的Ares, 小弟和另一个大佬合作即将推出的HOLO,
以及拙作OnePlate都能算是这种的.
3. 厚度
理论上定位板当然是越厚越强, 也有直接和外壳一体成型的.
不过若只是单纯增厚, 如压克力板Ergodox, 是会无法固定住开关的!
所以必须在卡榫的位置挖出空间让卡榫复位 卡住开关本体. 我就简称2.5D了.
此设计可见于(因为设计太前卫没什么人买的)Xi72, 以及板上的海豚.
此种制程在定位板上的加工成本会较高(需要多刻了键数*2的洞).
最后可能会有人好奇, 既然都是追求着加强定位板(手感),
为什么不直接学习FILCO对键盘折一个3D的结构呢?
既已被许多产品采用验证过, 保证稳定, 成本也不至于贵太多.
个人猜想可能技术上有难度吧? 量少之下可能人工折床无法保证稳定, 尺寸又精准.
业内大佬表示这是用冶具去折的. 当然是做几个长得都一样.
而我自己也曾经CAD画好去找工厂定做, 工厂表示折那么小折床根本折不出来
后来我提出拿两片的大小来折, 多的再切掉
(当然成本增加, 但都卖这么贵了还要压成本, 也未免太让人瞧不起.)
但这样就变成尺寸不太准了... 可能套件的作者们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吧...
至今好像还没看过采用这种设计的.
对更好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尽的, 期望看到更多在机构内涵上的用心 做法的创新,
而不只有基本模型修改个外观导角就拿出来团的.
以上, 是小弟对键盘定位板之我见, 欢迎各类型的键盘爱用者互相学习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