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右手人体工学鼠标,
就不得不提到华硕旗下玩家共和国推出的Gladius神鬼战士。
在“类IE3.0鼠标”这块各厂产品同质性较高的市场中,
神鬼战士算是一个虽然价钱略高但很值得,同时也较与众不同的选择,
原因除了有华硕售后服务体系的撑腰以外,
还有免烙铁就能快速拆壳、更换微动的微动插槽。
有点经验的玩家都会知道,鼠标连点、按键不灵敏,
与点击感变弱这些熟悉的鼠标异常症状,
有很高的机率都是鼠标的微动开关造成,
而Gladius、Sica和Spatha这些鼠标所具备的微动插槽,
就可以让玩家不用动用到烙铁,便能快速地替换故障或是手感异常的微动,
又或是更换更适合自己手感的微动开关型号。然而,
距离一代枭雄Gladius上市的时间已经有约两年之久,
单色的灯效也快不合乎时下非RGB不浪漫的潮流,
下一代也该是华丽登场的时候了。
近日发售的Gladius II便是传承神鬼战士香火的继承人,
有着相似的外型,但追加了一颗位于鼠标左侧侧裙的侧键,
与跟上时代的RGB灯光效果。
不过在极度相似的外表下,还有更多细节上的改动。
第一时间我就入手了第二代的Gladius,
而刚好手上也有颗一年多前的第一代,就顺便比较给大家看看,
噢,当然还有,拆拆看。
![]()
Gladius II的盒装正面。
简洁到只留下与光学游戏鼠标的说明,与灯光效果示意图。
![]()
Gladius II的盒装背面,有详细说明,
另外有标示出支援华硕自家灯光同步AURA Sync。
![]()
盒装侧面也有Gladius II的重点,
比如原装就给你中国产欧姆龙微动开关中理论寿命数一数二的型号,D2FC-F-K(50M)、
更送你两颗日制欧姆龙开关D2F-01F来让你自行更换。
![]()
打开包装内页也有说明,也有套上塑胶泡壳供试握。
![]()
内页说明特写。最主要说明Gladius II是一款力与美兼具的鼠标,
这里的美当然就是指RGB灯效了,
而且Gladius II这次还在鼠标底部加了导光条,
效果后面会拍出来。
![]()
全部的配件大概就这些,
用鼠标便携袋装好、不同材质的两条USB连接线,
以及用包装装好的其他配件,包括说明书、两颗日制欧姆龙微动开关,
与ROG金属材质贴。是的各位,金属的!
![]()
来看一下ROG玩家共和国金属贴。
这东西有点厚度。
![]()
采用3M背胶,不会因为是赠品就随便呼咙过去,值得嘉奖。
![]()
随鼠附赠的日制欧姆龙微动开关2颗,型号为D2F-01F。
应该是考虑到中国产欧姆龙微动是游戏玩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手感,
所以日制的就是用这样额外包装的形式附送,要更换者可以自己动手换。
目前市面上比较容易到手的价格为20~25元一颗,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但还是要说Gladius II愿意这样额外负担成本,
来减少玩家麻烦的举动是很贴心的。
![]()
Gladius II踩鼠线可分离的设计,
附送的两条线材一条为长度2m的尼龙编织线、一条为1m的软质橡胶线,
为Micro USB接口。
![]()
两条线的USB接头都有镀金,此外也与一代Gladius通用。
接头上还有ROG标志,因为是MicroUSB接口的关系,
所以要拿去给手机充电与传输也不成问题。
![]()
随附的鼠标便携袋,方便出门时把鼠标收好,并带去网咖之类的场所使用。
![]()
取出鼠标第一次使用前,记得先把这层胶膜撕开。
![]()
Gladius II正面照,为采分体式按键的右手人体工学鼠标。
分体式按键手感与按压力道都会比一体式按键均匀,
真的要挑出什么不好,就是在保养上就是会多两道缝要处理。
另外比起一代,顶部虽然依旧保留DPI切换键并提高高度,
但已经没有亮灭两段式的DPI指示灯,不过这往另外一面想,
改版所多出的RGB多彩背光,
除了拿来个性化以外更能设定不同颜色,来识别设定档档位,
刚好可以弥补这一部分。
![]()
Gladius II左侧,底部有导光条,会透出灯光,
与一代相比,也是有熟悉的马雅纹路止滑橡胶 (这次有额外加强避免脱落)、
熟悉的一对镜面处理侧键,不过多出另外一颗拇指键,
而在上市前有许多人,包括我都有所疑虑。
实际使用情况如何?
会不会造成手感方面很大的不适?真的“挡路”吗?
这些都会在后面详述,在这只能先说东西还是要用过才比较好下定论。
![]()
Gladius II右侧空空如也,一样有玛雅纹路的止滑橡胶。
![]()
Gladius II前端特写。
![]()
Gladius II后方特写,有一处透光的ROG标志。
同时,一代的REPUBLIC OF GAMERS玩家共和国英文透光字样已经被拿去,
换成更加简洁的单一标志来呈现。
![]()
细看一下上盖表面。上盖表面为一般UV钛灰色喷漆漆面,
透光塑料上漆后,雷雕图案再上保护漆,不是皮革漆。
![]()
再看一下滚轮部分,Gladius II有具马雅纹路的滚轮胶条,
并采用镜面滚轮饰条,滚轮后方也有一颗DPI键。
![]()
底部特写,
Gladius II的脚贴是铁氟龙材质、四块设计,
但形状是更容易买到、与IE3.0相同的椭圆形,如果要替换脚贴,
买个IE3.0的贴上就行了。
此外,Gladius II也不再把固定鼠标的螺丝放在脚贴下,
而是放在他处并用橡胶塞塞住,以保护螺丝不外露,
这样等于不用每换一次微动都要撕一次脚贴,
这样的设计改进对搭载微动快换插槽的ROG系列鼠标来说,格外重要,
而同样的改进我们在过往的ROG Sica即可看到。
![]()
前面提到Gladius II为可鼠线分离的鼠标,
而此处就是卡住线材的卡榫开关,也是防止鼠线在剧烈游戏时不慎松脱的功臣。
在组合时,以正确方向滑入鼠标线槽,并听到咔一声,就完成线材与鼠标的组合,
要移除鼠线,只要把图中的卡榫往开锁的方向扳即可。
![]()
![]()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下Gladius II。
接上电脑看看灯光效果。
![]()
![]()
![]()
默认为红色背光,经过驱动设定之后可以调整颜色。
![]()
来看看驱动,Gladius II所使用的ROG Armoury为整合驱动平台,
如果有其他支援的ROG周边如Claymore、Gladius一代,
也可以这里做设定,不用再切换到其他程式。
Gladius II的设定页面共有三大页四小页,再加上一个设定档切换的侧栏。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Gladius II有了硬件记忆设定档的功能,
可以一起按下DPI键与三颗侧键的其中一颗来进行切换。
![]()
如果要设定鼠标侧键的功能,可以切至鼠标侧视图。
![]()
按键可设定的功能一览。除了最基本的鼠标功能以外,
还有设定为某颗指定键盘按键的键盘功能、
宏、Windows捷径,还有控制上一首下一首、播放、暂停与停止的多媒体功能。
![]()
Windows捷径一览。
![]()
Gladius II的效能设定页面,每个设定档有两段,
以100为步进调整,最高可到12000dpi。
其他还有直线修正、加速度与USB轮询率以及按键回应时间,齐全度很高。
![]()
背光页面,除了常见的恒亮与俗称呼吸灯的闪动模式以外,
也有艳色渐变的多彩循环模式,还有按一下亮一下的触发模式,
和彩虹波浪模式,以及会一闪而过的彗星效果。
不同部位可以设定成不同颜色,也就是说我可以将滚轮设为绿色、标志黄色,底部红色,
但如果要滚轮与标志恒亮、底部波浪这样是没办法的。
如果有支援ASUS自家Aura Sync的主机板或是周边,
也可以点击上面的同步页面开启Aura Sync,
以取得更一致的视觉效果。
![]()
![]()
表面校准功能,在这里可以自行手动校准表面,
来让鼠标在你的鼠垫上取得资料,并调整循迹表现,
也可以从既有的表面设定中选一个使用。
在这也可以根据个人习惯调整鼠标的工作高度,
我是调整到约1~2片光盘片停止感应的高度。
预防万一的措施也是有的,如果鼠标有在这页设定到什么,造成光标不动的状况,
按著左键和滚轮五秒就可以重置鼠标。
![]()
![]()
![]()
设定后的彩虹波浪效果展示。
![]()
![]()
![]()
![]()
单色时Gladius II的灯效也是表现不俗,换上不同的颜色试试。
![]()
宏页面,比较阳春一些,而且是软件行为,
意味着如果你要用宏,就得把软件开着常驻。
需要注意的是按下录制后,要把光标放在灰色方框内才会录制按下的按键。
接着进行拆解。
![]()
拔下四块橡胶塞再用螺丝起子拆卸下螺丝,即可卸下鼠壳。
螺丝感觉满硬的,应该不容易滑牙。
![]()
鼠壳与电路板特写,大量部件采排线与插座连接。
鼠壳上的螺母是金属材质,频繁拆卸下还能有一定的耐用度。
![]()
![]()
Gladius II在左右键有免焊快换微动的微动插槽设计,
出厂预装的微动型号为Omron D2FC-F-K(50M),
是中国制欧姆龙微动开关,提供5000万次理论寿命,
点击手感清脆与常见的D2FC-F-7N差不多,
不过我手上这两颗总感觉声音没7N那么尖细。
微动下面也有附上Gladius II所使用的微动垫片,
要更换其他与它高度相同的微动,如D2FC-F-7N时记得顺便拆下垫片换过去。
至于日制欧姆龙像是随鼠附赠的D2F-01F,因为微动本身高度就比较高一些的关系,
就不用垫片了。
![]()
滚轮灯效电路板采用两颗RGB SMD LED。
![]()
滚轮中键无微动插槽,采用方形微动开关。
键程短,按压力度大、声音低沈。
![]()
滚轮编码器部分采用ALPS出品,段落感适中噪音较小。
侧键采用凯华牌微动,点击感强、键程长。
![]()
Gladius II采用的原相 Pixart PMW3360DM光学引擎,
提供12000dpi灵敏度、250ips 最大追踪速度与50g加速度。
![]()
MCU为NXP LPC11U37F。
![]()
上盖按键柱采一字设计,有塑胶材质贴片。
![]()
这次Gladius II的止滑橡胶的边缘有做进鼠标中壳内,
再作点胶加强,所以不太需要担心长时间剧烈使用后的边角翘起问题。
![]()
实际硬拆侧面止滑橡胶的结果,可以发现做进鼠标中壳并作点胶的边角是无法轻易拆下的,
不过为了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形变,强烈建议不要做这样的动作。
![]()
接着来试试更换微动。
左边是要更换上的华诺黄点,右边是原装的D2FC-F-K(50M)。
![]()
如果换上微动后发现有空键程,或是要换的是中国制欧姆龙微动,
可以把原装微动的垫片替换到新换的微动上。(不过华诺黄点看来不用)
![]()
换上后是这样的情况。
组回上机吧。
![]()
好.... 该是时候谈谈用上一段时间后的心得了。
作为同时有一代与二代的使用者来说,有些东西确实是值得深究与探讨的,
因为想法比较多的关系,所以会分几大点来表达。
![]()
一、外观与灯光效果:
首先从灯光来说,Gladius II的确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华而不俗的RGB灯光效果,
透光区域不会过多,底部的导光条搞出来的“底盘灯”也够抢眼。
![]()
![]()
但取消掉一代的顶部DPI两段式指示灯这点就比较扼腕,
不过透过拆解,也大概能得出一个论点,便是Gladius II的内部已经很紧凑,
不见得能再在相近的位置放上一颗RGB的DPI指示灯,又要防止漏光。
虽然是很可惜没错,但使用层面来说,
也可以透过一代所不具备的切换组合键来在三组硬件设定档中快速来回,
每个设定档也可以自订颜色与发光效果和功能,这点倒是扳回不只一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两代都是钛灰色,把两颗鼠标拿来放在一起便会发现很小的颜色差别。
一代比较贴近古铜色,不过,
不确定是不是我这颗一代已经用了好一段时间的关系,
其他也有入手两代的不妨对照一下吧。
![]()
二、细节:
两代也有很多细节可以谈,有改进也有遗珠之憾。
侧键的部分会再单独讲。
先看到顶部的DPI键与滚轮部分。
![]()
![]()
比起一代,Gladius II换上了具马雅纹路的滚轮胶条,
在这部分的设计与当家旗舰Spatha看了一次齐,而与一代比起来也宽了一些。
原本是雾面,不易留下指纹但比较容易留下刮痕的滚轮处饰条,
也换成了新品视觉上更讨喜的镜面,不过在保养上,
如果很在意外观的就要下点功夫擦拭指纹与细屑了。
![]()
![]()
而位置相同的DPI键也增加了一点高度,
以改善盲按时的手感辨识度。
![]()
鼠贴部分,
把鼠标翻到背面就可以看见Gladius II更多正面的改动,
明显看得出ROG有汲取先前产品的经验。
首先,Gladius II的脚贴一样是铁氟龙材质、与一代一样是四块设计,
但形状不再采用一代时的特殊形状,
而是市场上更流通的IE3.0椭圆形,你如果要买替换用脚贴,
只要买IE3.0的并对Gladius II进行更换即可,
在对岸市场一堆各种滑动手感的IE3.0形状脚贴、台湾也容易买到的情况下,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玩家较为有利的。
驱动程式方面,Gladius II的宏是软件行为,退出软件时宏就不可用,
虽然在剧烈的FPS与MOBA游戏中,应该是不太会非要关掉驱动改用硬件宏,
但不用开一个软件在那常驻,无论说什么都还是比较方便的。
另外,Gladius一代在硬件方面也树立了一个标竿,
它是唯一一支拥有2000Hz USB轮询率的鼠标,
虽然是宣示意义远大于实用,但至少它就是做到了。
而Gladius二代在这块最高就是1000Hz,回归到了实用。
这点也有些可惜,虽然2000Hz真的是无感居多。
另外一代中键的微动快换插槽在二代上则换成了固定的方形微动,
虽然不能快速更换了,但中键点按起来也更接近目前许多游戏鼠标,
主流的中键点击感,
取消原因有可能也是因为紧凑的内部所致。
![]()
三、“狙击键”:
该来的还是要来,该抱着什么样的角度看待这块多在拇指处的侧键“狙击键”....
首先,这颗按键的位置,变让许多人包括我,
光看当初发布新闻稿的渲染图,就开始担心会不会妨碍使用与握持,
事实证明这些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但影响没有想像中大。
![]()
从侧面看到这颗Gladius II的按键,
可以发现,虽然它在前进键的位置下方,确实是不容易避开,
但它有弧度与棱线,而就是这些设计让它不至于这么碍手碍脚。
这样说好了。
![]()
这是我以趴握握持一代Gladius时的情形。注意拇指位置。
![]()
在握著Gladius II时则是这样的状况。
拇指的指尖刚好与棱角最高处重合,而斜边就成为拇指指腹的停留处。
在实际使用Gladius II进行轻松的MOBA游戏刷怪时,
将这颗多出来的姆指键定义为地图,操作十分顺手,
没有把手指往前伸才搆得到的不方便发生,握持感也很舒适。
但是当我加入战况剧烈又分秒必争的FPS战局时,状况就不一样了。
在高度紧绷的情境下,人手难免会用更多力气紧握鼠标,
而这时如果不改变握持方式、让拇指后退些,
又或是因为出于情绪高涨而让手指较靠前,
位在拇指的这颗按键就会常被用力过度的指尖触发,
所以在打FPS的时候,我会切换到别的设定档去,并在那设定档中把它禁用。
不过它较贴近的位置,也让真正会拿它当DPI快速下降键的狙击玩家,
可以在不用费太多力气的情况下,同时按下这颗键并移动鼠标寻敌,最后开枪。
相比之下二代总体来说与一代相比进步还是居多的,
但这代表一代就可以功成身退,甚至是现在不该购买一代了吗?未必。
![]()
除了一二代的比较,当然在售价上也是差很大,
都拿没跳水、完全不考虑赠品的售价直接比较,二代比一代多出近千,
光是在价位上就决定了他们的市场面向不尽相同。
![]()
所以,在我个人的认知中,
Gladius与Gladius II两者不太像是一二代更迭,
更像是标准版与菁英版之类的存在关系,
也不代表二代出了,一代的理念与优良设计就会有所变动,
更不代表此时购入一代就是不明智的打算,
相反地,如果预算不是这么多却又深受微动损坏所苦,也不想干烙铁活,
那一代Gladius绝对会是一个好选择。
![]()
![]()
但想要更强大的光学引擎、多出可自订的一颗侧键与华丽的RGB灯效,
入手Gladius II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