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由南部上来而不是土生土长的基隆人来说,
我喜欢基隆。
居住在基隆的时间,虽然还没长过南部的家乡,但已远远超过之前置产居住的地方。
记得当年搬来时,才发现三个月就能让皮带发霉、棉被永远都潮湿的绵绵细雨,是不能等
闲视之的。
那时的城市印象是:到处都有的风雨走廊、机车前有雨刷的压克力档雨板、有遮雨棚的天
桥等。
在添购了干衣机、除湿机、电暖器,这种在南部用不到也少见的机器后,
这十几年潮湿再也不会造成困扰,甚至在多雨数十天后因温暖回晴时,还能提前预防所谓
的反潮。
但雨是逐渐一年比一年少(印象中最长一次是下了三个月,中间只停了一个半天约四小时
),就连机车档雨板也极少见了。
当年的大武仑,是一个晚上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地方,九如当时除了营养三明治,还有兼
卖面线,一碗满满蚵仔的面线,曾让我惊讶不已。
但我仍然整整一年都有无法吃饱的感觉,除了新工作的压力外,饮食与南部的不同是最大
原因(没有对错或是嫌弃的意思,就仅是习惯不同)。
短短300公里的距离,在饮食上却像是另一个国度。
没有南部常见的小吃,烧烤、面摊的口味不一样;葱油饼是走酥饼风,黑轮不叫黑轮,就
连连锁饮料店、现打果汁店都没有,说真的很不习惯。
但是,基隆的海鲜很吸引人。
固定去吃热炒店的家常菜,成了抚慰我肚皮的地方。
贴近市区的港口风景、轻易可见的邮轮、货轮及军舰、巨大的港口货柜起重机、多到奇怪
的防空洞、巷弄内的特色小吃、可口的鱼制品,及深夜也不休息的庙口及鱼市,都是我流
连忘返及满足口腹之欲的好选择。
市区公共汽车虽然很多老人,但方便的路网提供了长辈们四处活动的依靠,公共汽车就像是他们的
交谊厅。年纪渐长之后,也稍稍能理解体谅他们的不便及偶尔的不礼貌。
不礼貌的人不是只有基隆才有,但基隆公共汽车、客运的四通八达便利性却是很棒的。
在下雨的天气,利用公共汽车进行市区的一日游,是我个人喜欢的方式。
而邻近的金山、万里、九份、瑞芳、平溪、十分、双溪、贡寮,甚至是上阳明山,都是十
分易达的旅游地点。
近山亲海又离家不远,省下的住宿费可不少。
可能这十几年都住在离高速公路近且客运路线多的地方(暖暖及大武仑),去台北或新北
真的不觉得不方便。
倒是房子越盖越多、停车空间越来越少、排队上公共汽车的队伍也越来越长,与其说人口少,
也许是...户籍数少呢?
我不知道。
我想,基隆有它先天条件不足的地方:像多雨让市民活动不便、建物外观易脏污;市区腹
地有限,市容规划或大型改建不易进行。
或是过往规划造成市容景观不良,如旭川河加盖、高速公路高架桥横越市区等。
但我不会去说:这个地方好烂、下雨下到如何如何,以前多好多好。
因为这个城市的气候、地形是先天的,景观、人情事物为后天。
来的这个城市,希望能包容先天,体谅后天。
推广一个城市不是只有过往情怀可用,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及文化;找出特色、底
蕴结合情怀,会比放大缺点来得有效。
毕竟基隆在二大城市间,被磁吸也是必然。
但以邻近四周的城镇来看,基隆也算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不是吗。
拉拉杂杂写了一堆,只是想抒发一下心情。
记得之前招募新人时,总是得不厌其烦的说明基隆工作的好处。
但多雨及位于台湾头的地理环境,总是让人误会这个地方有多偏僻难待,
所以结果总是不如人意。
最后我才发现,不是基隆不好,只是不符合某些人的期待而已。
那到底是要城市是配合人?还是人来配合城市呢?
我想,至少,我住在这里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