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什么没落还是OOXX.
阿你们到底在讲街边店面商圈,还是指什么.
一值跳跃性比较吵架,实在很好笑..XD
阿高雄百货公司不是业绩upup.
南高的百货公司业绩也是upup,那这样是不是没落?
夜市除非你拿199x年比,不然200x年一路走来.
南高夜市也没没落阿,甚至夜市都有缓慢扩张.
而比住宅区.
南高确实有一个弱点,就是没有规模性住宅区.
尤其2000后的新式建筑.
唯一可以称得上的就只有31期.
但31期规模有点小.
(俺也是31期屋主)
当然现在有五甲公园,但"南高精神"不承认五甲...这...我也没办法(摊手)
之后有机会大概就凯旋新境那一块.
205和旅运对面60,也不是纯住宅.
所以如果你想要重划后的新式建筑.
那真的只有北高强势很多.
至于未来发展.
既有的就不论了,市府都在南高,所以南高本身既有的定位很明显.
而大家想要看变化.
南高未来主要就是新湾区.
新弯区在上一次大涨炒得超热,还有湾区五宝.不可一世.
就跟桃园青埔一样.
但为啥现在都没啥声音.
阿因为自经区烙赛阿.
新弯曲的概念是什么?市港合一.
市港合一问题是什么.
中资,人民币,中国员工.
世界上有头有脸的公司一堆都有中资入股.
更不用说亚洲,亚洲大公司要找中资不持股的你觉得胜什么.
阿国际公司的亚洲分布的员工和干部一堆都是中国人.
而台湾中资持股超过10%,你就很难落地.
(俺是前外商公司负责人)
更不用说中国干部和员工全都无法到台湾.
那你说你怎么发展新弯区?
就像桃园航空城怎样发展?
记不记得,自由经济示范区是接在什么东西后面.
是不是皆在服务贸易后面.
那是服贸的配套,没有服贸没有自经区.
而新弯区和航空城,也是服贸的配套和腹地.
这就是目前新湾区的问题.
会继续卡死,各大企业的土地继续养在那边不动.
直到把两岸监督条例搞定为止.
这件事情你狭义去看好像是针对中国开放.
实际上问题是,台湾锁国,无法走上国际.
你看过世界上哪一个国际港像高雄这样,马路上看不到歪国人的...XD
但是..你锁了中资,中国员工,那国际就会切割你.
人家直接东南亚分布设在香港新加坡就好.
不需要经过台湾他又没差.
服务处也设在香港或新加坡,你台湾有需要自己搭飞机去办事情.
所以本来高雄的如意算盘在2010年那一波就要发达了.
没想到在政策上面有一个发夹弯.
所以只好在转弯.
而这个转弯就是回到台湾传统的 => 谁有科技园区谁发达.
这就是这10年政府疯狂再搞的事情.
无论是砸了300亿搞再生水厂+伏流水厂.
还是搞定五轻的土地.
还是桥科和其他更远以后的桥科二期或是其他科学园区用地.
还是捷运湖内延伸.
西滨高雄台南段也送中央审.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所谓的科技S廊带.
阿这就是高雄未来....因为不转弯怎么办?空在那边等服贸?
但是就算是转弯,新湾区也不会转弯.
因为谁知道以后会不会上哪个总统就把两岸监督条例给通过了.
谁知道.
阿通过后,新弯区你把它都盖满住宅.
那未来市港合一,那些公司怎么办?
所以新湾区就会继续养噜....
这种情况很正常,想当年高雄大学和桥头新市镇的土地也养了超过2x年.
兴达港也是养了超过2x年.
政府又不是没养过..XD
so...南高目前情况就是变化不大.
北高目前就是吃科技业发展的奶水.
这就是未来在新变化之前的高雄走势.
其实高雄为了自经区做了很多.
国七之外.
大林浦签村,填海造陆,林园石化专区(全世界石化专区大多都在港口附近)
大寮那边有很多腹地要给港口末端封包或是加工.
(也就是货物在这边封包成各国语言,附上说明书,或是做各国的末端调整例如电压之类的)
更不用说高雄港有洲际一二三期.超大的港口扩张计划.
(目前到二期...未来还有三期,花了好几千亿...是好几千亿,不是好几千万)
其实当初在搞观光配套也是为了市港合一,涌入大量外国人,自然观光这一块饼也很大.
本来小港国际机场还想搬签(因为货机牵扯到宵禁问题不好往来)
后来变更成扩张,并且规划了空运货品集散区腹地给他.
so..无论你喜欢还是赌烂中国.
高雄在之前为了服贸和自经区的市港合一,做了非常非常大的准备.
而这些准备目前就是压着.
等到哪一天高雄港可以解决,中资,中国员工,人民币的问题.
这些东西才会启动.
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但是地方政策和建设和发展,不会被意识形态绑架.
另外再说一次.
服贸和自经区不是单纯针对中国这个国家.
而是针对台湾跟国际接轨.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他的经济在整个世界举足轻重.
而已前再搞地球村,造成整个国际企业国际贸易都是大家混再一起的.
大家混在一起的情况,你要切割中资,中国员工.
那你说人家怎么切割一块来进入妳台湾?
一个英国公司好了,中资持股10%,他的亚洲区员工有35%是中国人.
请问他怎样切一块出来来进入你高雄设立据点??
这才是目前服贸卡关后高雄遇到的问题.
不要整天只看到中国或日本或美国,100%持股100%员工的公司.
世界上大多公司都不是这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