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白猴”解密 研究指肇因生活压力太大
2022-01-30 09:48 中央社 / 高雄30日电
近年寿山“白猴”出没,民众目击多起全身脱毛的台湾猕猴,担忧是否有不知名疾病在猴群
蔓延。国家自然公园管理处委托屏科大研究,发现与寿山猕猴密度太高、生活压力太大有关
。
寿山国家自然公园管理处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表示,从2013年起,陆续有民众发现不少寿山
猕猴有全身性脱毛情形,露出的白皮肤,远看有如1只“白猴”。
因担忧为传染性疾病引起,当时的寿山国家自然公园筹备处(现在的国家自然公园管理处)
委托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调查原因。
研究团队透过采集样本,分析分子贺尔蒙及微量元素等方式,以及长期追踪观察,发现寿山
猕猴比起其它区域更容易紧张,初步研判可能是导致全身性脱毛的原因。这项研究结果也于
今年登上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并于今年底寿山国家自然公园10周年保育研究
成果发表会上发表。
研究团队主要检验肾上腺素皮脂素的代谢产物;代谢产物浓度高,代表紧张程度越高。研究
证实,脱毛的猕猴比未脱毛的猕猴的代谢产物浓度更高。
为何会如此?研究指出,可能源于寿山猕猴密度太高,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200多只,与一
般野外个体,如中央山脉,每平方公里仅10至20只的密度相比,寿山猕猴的生活紧迫程度太
高了。
但为何过去未产生脱毛现象?研究推测,应与人类喂食有关,过去许多人上山会喂养猕猴,
但后来寿山国家自然公园成立后,宣导勿喂食猕猴逐渐有成效,食物短缺、猴数却多,导致
猕猴生活压力遽增,出现脱毛现象。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陈贞志对中央社记者说,寿山猕猴脱毛状况,
是人类不当喂食影响生态的结果,如今恐怕只能靠天然演变的方法来解决。
陈贞志表示,野生动物族群控制是台湾生态大议题,不只猕猴,包括垦丁梅花鹿等,或外来
种入侵后繁盛,都对生态造成冲击。
陈贞志说,对于野生动物族群控制,是否要有更积极的人为介入手段,值得探讨;否则只能
透过自然演化,例如猕猴食物短缺后,可能死亡率增高、生育率下降,数量逐渐减少,但这
个恢复正常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之久。
https://udn.com/news/story/7470/607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