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为何滞洪量还不够?那些年他们一起填掉的湖

楼主: ohlong (强森)   2020-05-22 23:29:55
撰文:三民惟新 陈柏惟、凤山李雨蓁 L? ?-chin
原来百湖密布的曹公圳灌溉区
高雄平原为下淡水溪(高屏溪),以及较小的后劲溪、爱河和前镇河-凤山溪等河川冲积
而成。然而,冬夏雨量分布不均,旱涝差异颇大,影响农业发展。
1837年,曹谨出任凤山县令时自下淡水溪引溪水,筑圳道,连接河川与古埤塘,总长130
多公里。沿线密布半人工的大型埤塘,包括内惟埤、金狮湖、九番埤、檨仔林埤、本馆埤
、宝珠沟埤、阿弥陀埤、田寮埤、菜公埤、草衙埤、泼皮湖、草潭埤、观音湖埤和面积最
大的大埤(现澄清湖)与莲池潭。
曹公圳的灌溉与洪泛调节功能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也就是说,直到不久之前,高雄平原
可说是小型埤塘遍布,点缀数座较大湖泊的绿野湖区。若这些湖沼全都保留与城市规划共
存,大高雄将可说是“百湖之城”!
20年间高雄湖区摧毁殆尽
https://i.imgur.com/uS3cufv.jpg
若我们追踪高雄历史地图与文史纪录,直到1970年代左右,北高雄的湖泊区大致上都还保
存完好,但却在1970年代末~1990年代中之间,几乎全遭摧毁,以下分别介绍:
1. 小贝湖
大小贝湖古称“大埤”,原本是水位高低差距很大的调节性埤塘,1940年左右,大埤北池
东北边加筑堤防成为大湖,成为有蓄水作用的平原水库。而南池仍是旱涝季节水位高低起
伏,可用于调节洪患(因此古代空拍图水位每张都不同)。
二战后,台湾省向农田水利会租用大埤北池,并加以整修美化,因湖中盛产大型贝蛤,此
时被称为“大贝湖”,南池则被称为“小贝湖”。
也因周边湖光优美,1958年台湾省观光事业委员会指定为观光区,周边土地也陆续被征收
,虽然水厂方反对水库保护区被挪用,但周边陆续兴建了国防部管理的蒋介石行馆区、高
尔夫球场、救国团青年活动中心.....据曾浩雄技师回忆,高尔夫球场是当时党国权贵聚
会场所,而蒋纬国等“皇亲国戚”每年冬季会到澄清湖来打猎(西伯利亚飞来避寒的水鸟)
,可以说是殖民政权的南国小乐园。
相对来说,小贝湖就显得庶民许多,仍然由农田水利会管理,至1970年代仍发挥水利调节
作用。但1980年代长庚医院取得十多公顷土地,填平小贝湖中央兴建高雄长庚医院。接着
1990年代中,劳工育乐中心与澄清湖棒球场填平剩余的小贝湖北侧地带。小贝湖残迹自此
只剩下一长庚医院后方的一个小水池。1990年代后澄清路周边开发日盛,但却屡次淹水,
因果关系不免让人怀疑。
https://i.imgur.com/Axwgvcv.jpg
2. 内惟埤
原本的内惟埤从铁路延伸到中华路,呈现L型,但1990年代随着41期重画区开辟,中华艺
校,美术馆和周边建地的兴筑陆续将湖区填平。 1994年美术馆开幕时,内惟埤基本上已
经消失,甚至沦为倾倒建筑废弃物的荒地。
https://i.imgur.com/CdThj7r.jpg
3. 本馆埤、宝珠埤
北高雄除了内惟埤、覆鼎金埤(金狮湖)以外最大的埤塘就是东三民的本馆埤与宝珠埤,
均是拦阻爱河河水所成的半人工埤塘。在1970年代东三民人口快速增长时,此两湖用地还
未被侵蚀。
但1980年代开始,北高雄大量开发道路与重划区,此两湖以及更多小型埤塘(如菜公埤、
阿弥陀埤、檨仔林埤等)陆续在1990年代中以前被填平消失或大幅缩小。但后来几次大雨
,严重淹水区和这些埤塘有相当重叠性。只是新来的居民或许都不知家园原先属于湖沼。
https://i.imgur.com/QV31dTH.jpg
滞洪池不过是恢复古代埤塘的部分功能
在1990年代的大开发大填土后,2000年代开始,高雄治水政策大改变,从围堵筑堤的思维
转变为还地、滞洪。
2000年“美术馆生态湿地”完成,位置就在过去内惟埤上,只是面积已经缩小十倍。2006
年第一座专用滞洪池“本和滞洪池”完工,所在位置可说是过去本馆埤残留的小小一块,
2014年檨仔林埤湿地恢复了“檨仔林埤”部分功能,最后施工中的三民十全滞洪池就在被
填平的宝珠埤旁,这些都只是恢复爱河-曹公水系的蓄洪调节功能而已。
在战后,高雄长期缺乏全市通盘计划,后来虽然多次进行市地重划,却无更高层次思维。
破坏北、东高雄水系只用了十多年时间,重建可想而知必须要更久。
单一座小贝湖(40公顷)、内惟埤(30公顷)面积就分别是宝业滞洪池、本和滞洪池的十
倍。试问填掉一座湖应该要盖几座滞洪池?12年来的滞洪池建设当然还不够,我们呼吁政
治人物应该以90年代的错误规划为鉴,深定反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让高雄的水利建
设做到更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