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偷走大社,那因三奶坛市场而繁盛的故事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20-04-09 21:24:27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bit.ly/3aX7nl8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之前在高雄版发了左营的文章,谢谢大家的回应,平常比较少南下
这次终于有了高雄第二篇文章,是关于大社,大社发展的故事满有趣,可以看看
台湾的老街或聚落总是依附着庙宇或市场开始发展,而在大社最热闹的“三奶坛”街上可说是一次满足这两个特点。位于三民路与翠屏路T字路口的交接处,有一座庙宇附加市场的建筑,二楼是“碧云宫”,一楼则是三奶坛晚市。无论是庙宇或是市场,都伴随三奶坛地区有百年之久。先来说说碧云宫好了,碧云宫俗称“三奶庙”,这座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乡绅兴建的庙宇,也成为地名的由来。
不过三奶庙是供奉哪位神明呢? 那就是“三奶夫人”。据说临水夫人陈靖姑、李三娘、林纱娘一同上闾山跟随许逊真人学法,后来又下山回乡里传法,被认为是闾山三奶派的开山祖师,并合称为“三奶夫人”。陈靖姑还有另外一个称号为“顺天圣母”,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而言,顺天圣母也是渡海来台、安定民心的力量。三奶夫人有时候专指临水夫人陈靖姑,也有可能是安置三位夫人。
不过全台湾最早以三奶夫人为主神的庙宇,莫过于是这座碧云宫了,好像有些人求生产平安、保佑儿童及子嗣都会来拜三奶夫人。碧云宫有趣的地方还有一点,在老庙年久失修进行拆除工程时,无意间发现一座明朝宣德年间的三界公炉,似乎又把碧云宫年代往前推。大社有三大庙,分别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青云宫、凤山县志中有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的保元宫,以及这间碧云宫。
若根据记载,最早的应该是青云宫,但根据传说与物件来推断,也许碧云宫才是大社最古老的庙宇。争论谁是最古老的庙宇对大社本身意义不大,毕竟三间庙都已成为大社民众心中的老庙。讲完了庙宇,接下来轮到市场。在碧云宫一楼有座三奶坛市场(现在称为“建兴市场”,历史可不输给这些庙宇,堪称是大社最早的市场。而这座市场在清代的成立,也促使三奶坛崛起成为附近庄头中重要的市街。
这就要论及大社地区的交通地位,最早的官道其实是通过当时的观音庄,而后改走 楠仔坑,也使楠仔坑在康熙年间就有街市产生,毕竟它介于阿公店(冈山)与凤山县城之间。 而在清代末期,三奶坛虽然地位无法与楠仔坑相提并论,但也因周边聚落人口增加,再加上是大社其他聚落通往楠仔坑的重要交通节点,也形成了一座“下午”的集市,邻近的仁武、燕巢南边的居民都会在下午前来消费。
技巧地成立一间午市,而不与作为更高中地的楠仔坑对抗,成为三奶坛地区人口能逐渐成长且日渐繁荣的关键。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在清代的基础上,日本政府正式成立了“三奶坛市场”,三奶坛市场也从原本的午市,转而成为一个全天的市场。不过下午在三奶坛购物的习惯还是改不了,就变成客人、摊贩可能早上在楠仔坑,下午则在三奶坛。整个三奶坛可说是靠这座三奶坛市场撑起来,并形成一条具规模的市街。
以三奶坛市场为中心的热闹市街,过去被居民称为“三角涌”,这可不是在新北三峡喔!在三角涌地区除了探访几间隐身在巷弄内,且极具价值的古厝外,还有几栋街屋就在大街上任游人观看它细腻的容貌。站在碧云宫二楼,往左前方看去,会看见一栋有着装饰山墙的街屋建筑,可以看到上面的花草纹饰、浮雕和串珠。这原本是曾甲分医院,后来转为曾记振美商行,墙上隐约可见“振美”二字。
洗石子街屋,同样有着巴洛克式山墙,上面标记着“许”字,不知道与巷内那间精彩绝伦的许氏古厝有没有关系。虽然被招牌遮掩住,但是雕花栏杆也是特色,这让我想到云林土库马公厝那可惜的酒家,也有着美丽的雕花栏杆。三奶坛的繁华除了反映在这些依旧完在的街屋建筑上,从行政区划分也能看出。大正十一年(1920年)成立的高雄州高雄郡仁武庄,便是结合仁武与大社两地,庄役场设于三奶坛。
国民党政府来台后,仁武庄改制为仁武乡,但三奶坛与仁武二地都认应以己为称,后于民国四十年(1951年)独立为大社乡。原本有三奶坛、大社两乡名的竞争,但最后还是以大社出胜,三奶坛的名字最后也只留在这个三角涌地区,反倒是一开始的观音山却也侷限于风景区那。碧云宫旁边其实还有一条看起来小巷的街道“光明街”,里面的战后家屋都满有趣,而且可以绕到保存满完整的“巫厝”。
环绕在三奶坛市街旁,其实有很多的古厝,包括卢家、倪家、许家、巫家、邱家、黄家。虽然手机上有着官方版的地图,但没有精确的位置还是会迷路,最后只找到巫家和许家,而巫家还是在碧云宫后方小巷中迷路中才找到。更有趣的是,我是从三进、二进、一进最后绕到正门看到“巫厝”两个字,才发现原来自己找到了一个古厝,也顺便回到大路,要不然就迷失在后面小巷之间了。
根据民国九十二年(2003年)还不是文化部的文建会委托高雄县文化局执行的《高雄县九十二年度历史建筑清查计画》,大社区有十四处古厝列入清查行列。其中,三间历史最老的古厝同为嘉庆初年(1803年)所建,包括保社张厝、神农孙厝和三奶巫厝,这三个地方也同时是大社较早开发的几个聚落。根据网络上的资料,这三间古厝只剩下三奶的巫厝保存较好,另两间可能早已颓倾,有机会再去找找看,验证一下这个说法。
巫家古厝不仅历史悠久,也是大社规模最大的古厝,而有“三落百二门”。也难怪贼贼会在里面小疑惑,自己到底跑到第几进,毕竟处处都是门,这种大宅院的设计真的颇繁复。在大马路上要找巫家古厝其实不太好找,因为原本作为古厝外埕的地方,已经变成停车场,要意识到通天宫的牌坊里面可能还有,才看得见“巫厝”两个圆体字。
巫家是康熙年间从潮州渡台而来,原本住在大社保元宫庙后附近,后来才迁至三奶坛,并在第三代至第五代之间盖了这栋古厝。虽然三进部分护龙已经改建,但正身仍维持原貌。第一近是中国运来的红砖、花岗石;二进很特别则是木造古厝,这里写着“平阳堂”,供奉著巫家的先祖;三进则还有人在居住,两旁护龙都变成四层楼的透天。没办法,后代子孙众多,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这也是难以避免,至少正身还在就好了。
这次会驱车来大社,其实是在日式老宿舍的社团中,看到有人分享“许泉兴古厝”的照片,那小巧的洋楼上,五颜六色的花砖着实吸引人。虽然 Google Map和官方地图都有标明许厝的位置,但找起来还真不容易。洋楼被夹在几栋现代楼房间,我在小巷里面绕啊绕,甚至穿越人家后门。一位坐在巷子里面的阿嬷,看起来气定神闲,她应该也知道,这些随意闯入人家后院的都是去寻找那间许厝吧!
找到窝在楼房间的许厝没多久,就有另外一位气喘吁吁的姊姊也找到这里,互相寒暄这里有多难找后,就互相为彼此与古厝留下一张照片。与前面看到的巫厝或其他大社古厝相比,许厝格局可说是相当简单,就只是栋三开间、二层楼建筑,不过立面的设计可是令人惊喜万分。前几天贼也曾经介绍过将花砖运用的极具巧思的外埔李厝,许厝则将这些日本进口的斑斓瓷砖贴满墙,用色大胆、大方,彰显出许家的华贵。
不只贴满整齐的花砖,再抬头看二楼阳台的栏杆使用了绿釉瓶作为装饰,就连门窗、斗拱也都是绿色,让色彩在跳跃之余却又沈稳。 照片刻意不拍到一些细节,但在这稍微做些提示,大家可以到现场看看。在二楼的书卷泥塑装饰中,里面藏有大轮船的图案,也暗示了当时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历程。除了二楼出色的色彩学,以及现代化的泥塑表现外,一、二楼的砖雕更是许厝的瑰宝。
设计砖雕者为大社知名皮影戏团“东华皮戏团”的第四代传人 张叫。稍微讲一下东华皮戏团好了,毕竟它可是大社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袭产。皮戏团原名为“德兴班”,大概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过去还没有电视机时,庙埕外的皮影戏可说是乡间地区的重要娱乐。第五代团长张德成,在战后台湾戏院遍地开花时,让东华皮戏团成为走遍全省的戏团,并在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获得第一届民族艺术薪传奖,真的是大社的宝藏。
许厝一楼有八幅直立砖雕,二楼门额也有长卷的八仙人物砖雕。张叫虽然没有学习砖雕,他的题材都来自于制作平影戏偶中,所学习到的技巧。因此,许厝可说是留下了大社最珍贵的皮影戏袭产,名符其实成为大社最直得保存的建筑。据说过去大社不少人家的建筑都是张叫的作品,可惜皆已拆除,可想而知许泉兴故居的珍贵。对了许厝是已故农会总干事许泉兴的故居,大概建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
作者: whitekiss309 (比豆 (弟控))   2020-04-10 12:1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