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极端气候下防洪的应对心态

楼主: dandeliontea (蒲公英嘎逼)   2019-07-20 00:58:21
刚刚看完公视十点的纪录观点,今天播的是纪录片”绿色东京”注1里面讲到东京近年因
为都市热岛效应常有“游击式暴雨”,所以东京目前的防洪工程是在河流下做了五个超大
的防洪水泥筒仓(回应里gunng大更正此防洪工程本体在邻近的埼玉县,所以也查了一下
资料补充在注2)。刚好今天高雄淹水,看了很有fu。
https://i.imgur.com/iilZFKz.jpg
这集的来宾是台北大学都市计画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贤,映后讨论讲到东京的防洪措施她却
觉得这种“人定胜天”的治水思维应该要再审视,因为极端气候下的洪水只会越来越频繁
。好奇之下去找了廖老师的其他文章,发现她去年有写了一篇文章,讨论去年823以来的
淹水。我先将其文章转贴于此:(文长)
**********************************************************************
极端气候下的水患治理:先丢弃“快速流下主义”!注3
廖桂贤 10 Sep, 2018
夏末秋初的台湾,不断被暴雨伺候:先是8月23、28日的中南部,再来是9月8、9日的北北
基,都经历了时雨量破百的超强降雨,造成大规模的淹水。台湾人对淹水事件不陌生,但
每次淹水后造成更严重“水”灾的,却是政客与酸民不负责任乱喷的口水,让台湾社会无
法理性讨论气候变迁下的减灾策略。我们真正需要严肃思考的是:如何在愈来愈频繁的淹
水事件中,汲取经验,让台湾更具韧性?
许多人都以为只要发生淹水事件,就是“治水破功”,接着,需要选票的政客要求加码治
水。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水灾的背后,透露的却是一个人们不愿面对的事实:
“治水”这帖药已经无法再起作用了!继续下同样的猛药,反而让水患更为严重!
治水——就是设法控制水——几乎被认为是“水患治理”的全部;而且,所谓“快速流下
主义”一直是治水工程的真理。即便不是水患治理的专家,许多人多半都会认同快速排水
的重要性。但是,极端气候下的水患治理,最需要检讨的就是传统的快速流下主义!
快速流下主义,唯一安全的路?
快速流下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将水尽可能快速排掉的思维。在内水(雨水迳流)的治理
上,国际上早已开始挑战快速流下主义,也因此出现了“低冲击开发”(LID: Low Impac
t Development)、“水敏城市设计”(WSU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永
续排水系统”(SUDS: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等概念。以上雨水迳流治
理的新观念,先是在台湾被称为“海绵城市”来推广;现在在中国则成为一个全国推动的
重要政策。
为何快速流下主义在雨水迳流治理上受到挑战?因为,数十年来以下水道、排水沟处理雨
水迳流的经验显示,这样的系统设计无法真正解决伴随着雨水迳流的水患及水质污染问题
,只不过是把问题从一个地方推到另外一个地方:虽然一个地方的水被快速排除,却增加
了被排放端的水患风险与水质污染。海绵城市的概念背离快速流下主义,反其道行,诉求
雨水迳流应尽量现地处理。
在学界推广了多年之后,海绵城市的观念已经被台湾政府接受。水利署已经成功推动了《
水利法》的修法,纳入了“迳流分担,出流管制”的概念。所谓“出流管制”,就是要求
土地开发案不能像以前那样,仰赖现有的雨水下水道系统来排除绿地变建地所产生的雨水
迳流,而是必须自行想办法在基地内吸收处理。这样的规范,简单来说,就是要求“自己
的内水自己处理”。
快速流下主义虽然在内水的治理上已被检讨,但是在外水(河川溪流的洪水)的治理上却
仍然是不可撼动的价值。为了“防洪”,也就是防止河川在本来就是其自然洪泛平原的土
地上泛滥,我们除了用堤防和防洪墙来抵挡,还更近一步改变河川廊道的物理环境,减少
摩擦力,使其光滑一点,好让河水流得越快越好,增加排洪效率。于是,大河小溪中河道
中所有代表摩擦力的岩石、沙洲、植物,乃至于河岸的滨水带和高滩地的树林,全都因为
阻碍水流所以都得被铲除干净。防洪整治最极端的“成品”(人定胜天价值中的“上品”
),就是完全水泥化的三面光河道。
今天,即便水利工程界已经不太敢再做被许多人嫌弃的三面光河道,而改以所谓“生态工
法”来整治河川,但是基本的观念仍然不变,就是要尽可能降低河川廊道的摩擦力,以利
快速排洪。所以,虽然今天在前瞻基础建计画下,政府投注了大量经费来矫正丑陋的三面
光水道,提升河川的水质和亲水性,改善后的结果仍然是高度水泥化的河道(例如台中的
绿川和柳川),这正是因为没有挑战快速流下主义的结果。
快速流下主义之下的防洪整治,让大河小溪的生态毁灭殆尽,让生态和环保界人士极为痛
心,纷纷指责。但是,除了水利专业者,连一般民众也急着举起“安全”大旗,嘲笑生态
和环保人士不切实际,“只顾生态不顾安全”,并再度强调快速排洪之必要性。但是,生
态和安全并非相斥的啊! 好,姑且不论快速流下主义造成的河溪生态破坏,我们应该仔
细探究:快速流下主义真的是通往“安全”的唯一道路?
极端气候中,捉襟见肘的快速流下主义
如果在内水的治理上,快速流下主义已被体认会增加被排放端的水患风险,那么在外水的
治理上又何尝不会?
今天,台湾的大河小溪早已被整治成能高效排洪的单一功能渠道,政府还继续往上游治理
,让人烟稀少的上游野溪也能够高效排洪。理想上,当一个流域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的河
道都被完全整治,在管理维护良好、没有阻塞、没有碰上大潮的情况下,畅快排水,那么
的确有可能成功防洪。但是,我们面对的毕竟是一个非常复杂(complex)的世界,事情
永远没有想像中的简单!
让我们想像一下这个状况:整个流域都降下高强度的暴雨,河川水位太高且正逢大潮,下
游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但不及吸收大量内水,又无法将雨水下水道的内水排出;同时,上游
河道与众多支流因为排洪效率高,更高效地将洪水汇集到下游,显著增加下游洪峰量,造
成溢堤,并且在某些地方造成溃堤。洪水从堤防上、破口中凶猛地冲下,造成如海啸般的
恐怖灾难。这样的情境,有可能发生吗?恕我乌鸦嘴,当然有可能!而且,在极端降雨频
仍的今天,只是早晚的问题。
为了防止较小规模(重现期小于设计保护标准)的淹水,我们创造了一个会让规模较大(
重现期大于设计保护标准)的洪水造成更严重灾害的水文环境。在快速流下主义的指导之
下,我们以防洪排水工程除去了自然环境中原本的摩擦力,创造出一个可以高效排水、却
非常危险的水环境。雪上加霜的是:城市中除了光滑的大排、雨水下水道、以及水泥排水
沟,不要忘了还有各种光滑的不透水铺面,包括许许多多的道路和水泥挡土墙。只要是有
一点坡度的道路,在大雨时就会成为排水路,会高效地将水汇集到最低洼的地方。
9月6日,台南市的永康也不过降了不到十分钟的雨,而且只有18.5毫米的雨量,就造成及
膝的积水。咎其原因,是排水系统出问题,所以本来应该可以排走的水排不出去。虽然这
起事件的问题看似是失灵的排水系统,但是我们是否应更一进步思考:为何一场小雨就制
造出那么多的水?为何我们的建成环境竟如此脆弱?
当一个流域从河道到土地都成为水可以奔流无阻的环境,那么淹水就很容易以“暴洪”(
flash flood)的形式发生:水来得非常快,快到可能连应变、逃命的时间都没有。
用快速流下主义来治水防洪,在气候温和、降雨还没有那么极端的年代,是有效果的,的
确可以减少淹水频率。但是,在极端降雨已经是进行式的今天,快速流下主义反而会让水
灾更为严重,因为,一个地方的成功排洪,很可能代表另一个地方的洪峰增加,且造成恐
怖的暴洪。所以,我们不能再继续紧守着快速流下主义不放,也不该继续痴心妄想要永远
不淹水。
自己的洪水自己处理
若我们持续将焦点放在快速排洪、加码治水、提高防洪排水设施的设计保护标准,这不但
不智,也是不道德的。快速流下主义根本上是以邻为壑:水就是那么多,不会凭空消失,
防洪排水工程本质上就是把洪水在时间和空间上乾坤大挪移;但是,今天台湾的平原地区
如果不是开发成人口密集的聚落、就是农地或科学园区,水该排去哪里?谁的防洪保护标
准应该先提高?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那些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弱势社区,大概
很难获得国家(政客)的关爱眼神,第一个成为倒霉鬼。但是,难道只是因为在社会文化
和政治上弱势,就应该要承受别人不想要的洪水?
水患治理已经到了该彻底改变观念的时候。最先需要被扬弃的,就是快速流下主义!无论
是内水或外水,都应该“就地处理”,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洪水自己处理”。这对绝
大多数的人来说,绝对是很难吞咽消化的观念,因为“防洪排水”的概念根深蒂固,难以
扭转。但是,难以接受的观念,不代表不应该挑战,更不代表不应该提出。
且让我继续尝试帮忙大家消化这样的概念。防洪排水与快速流下主义之所以被认为是不得
不然的手段,是因为我们对“淹水”这个现象的错误理解: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淹水就
等于水灾。许多台湾人不熟悉水、不愿意面对防洪排水工程有极限、也不愿意接受我们处
在一个高度变动的环境,因此总是嫌恶积水/淹水的现象,甚至称其为“恶水”。但是,
如果积水/淹水只造成短暂不方便,并未真正造成生命与经济损失,那就不应该被视为“
灾难”。换句话说,有积水/淹水,绝不等于有“灾情”。
很多人因为积水/淹水造成的不便,就认为一个地方一定不能淹水。但是,今天我们不能
不面对的现实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823、828、908因强降雨造成的积水/淹水事件发
生。(还记得去年6月2日,北台湾也因为强降雨而淹水吗?)当“不淹水”的目标已经不
切实际,我们就不能持续将所有淹水情事都视为“不正常”。唯有将淹水视为城乡动态不
可避免的一环,我们才能突破快速流下主义的桎梏。
丢弃快速流下主义吧!在极端气候之下,当然有更永续前瞻的水患治理方式:我们需要的
工具不再是堤防、下水道等更高规格的传统水利工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考量水文变动的
“环境设计”。水患治理需要都市设计、地景建筑、与建筑专业者的积极投入,与了解水
文、流体力学的水利专业者一起改造我们不耐水淹的建成环境,打造一个韧性城市,使其
不怕水淹!
************************************************************************
先声明请别误会我贴这篇文章是帮韩总今日所说”水退得比以前快”来护航,廖老师发表
的那个时间点(去年九月)还比较像帮当时各县市首长说话呢!谁会想到几个月后的今天高
雄市是韩总来坐镇灾害豪雨坐镇中心呢(掩面)?当然该做的还是要做,ㄧ心两用的市长能
为市政出力多少,市民也是点滴在心头。引用这篇只是想借由一个都市计画专家的角度,
提供大家另一个观点,毕竟在气候变迁下不管是谁主政,人民都不可能是局外人,可能需
要整合更多专业和与时俱进的城市设计,人民和城市才能共荣共存。
天佑高雄,天佑地球每一个受极端气候威胁的城市。
注解:
(1)绿色东京纪录片可在你管看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唷。防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还有其他东京填海绿化、绿屋顶、垃圾减量等等绿化措施。
(2)这个工程的正式名称叫做“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在埼玉县春日部市,网络上可以
预约每日限额的参观唷!
(3)廖老师的原文网址贴于此,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048/3358778
原文还有连结到另一篇文章”怎样才能成为不怕水淹的韧性城市?“,是向其他低洼地区
国家城市设计借镜的整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